陳根:後疫情時代,面臨數字經濟新範式

2020-10-18 陳述根本

/陳根

連續幾日的北京新增新冠肺炎病例再一次引起了國民對疫情的高度關注。在疫苗尚未開發成功以前,我們仍將面臨隨時可能發生的社會停擺。此外,全球範圍內疫情仍在蔓延。 短期來看,這對脆弱的全球經濟無疑是雪上加霜,全球供應鏈、就業民生、企業存活、政策應對乃至社會意識形態均面臨大考。

從更長期的歷史視角觀察,新冠疫情造成了供需雙弱的獨特蕭條場景,卻也加速了全球經濟的艱難蛻變。

今年以來,數字經濟不斷出圈,一度成為兩會熱詞。事實上,人類社會正從物理世界全面邁入數字世界雖然計算機、智慧型手機以及網絡技術的普及已經初步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與消費習慣,但數字經濟並非是單純的產業革命它革新了價值創造的方式,再定義了價值分配的過程,與植根於傳統實體經濟的舊思想、舊秩序以及舊階層存在顯著的矛盾。因此,數字經濟與新思想秩序的融合統一仍在磨合之中,也反向遏制了數字經濟的進化。

疫情作為催化劑,迫使人們首次完全從物理世界中脫離,反思現實世界的因與果,或將加速數字經濟相適應的社會秩序與道德文化的形成。由此可見真正意義上的數字革命即將來臨儘管已有太多人預言,疫情將重塑我國經濟。但如何塑造,塑造的結果如何卻尚未明晰。當我們嘗試從宏觀經濟結構、企業數位化轉型和數字消費這三個方面加以考察時,或將會對後疫情時代經濟的蛻變有一個更為具體的感知

  

疫情催生下企業數位化轉型

此次疫情衝擊對企業而言是一次「穩定性測試」。在這次測試中,很多企業發現傳統的生產方式和銷售方式難以迅速應對產業鏈和供應鏈的急劇變化因此,企業必將會加速尋求生產方式和銷售方式的變革與突破同時,要增強面不確定性因素能力,以維持企業生存並獲取持久的市場競爭優勢。通過在疫情期間對企業的調研發現,數位化程度越高的企業受疫情衝擊的影響越小因此,數位化轉型成為企業應對外部不確定性的關鍵策略。

從生產方式來看,疫情期間,企業對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數位技術的可用性、易用性和有用性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認識,破除了技術認知障礙這也將進一步加速數位技術的廣泛與深度應用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企業將在商業競爭中加速採用人工智慧與大數據等智能分析工具,根據先行指標精準預測行業變化和市場動向,以此作為生產與庫存管理的決策依據。二是進一步加快對傳統生產設備的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更大規模地引入智能生產線,更加敏捷地滿足市場需求的彈性變化。三是企業上雲速度進一步加快,通過雲上遷移更加靈活地進行成本結構調整,降低可變成本與固定成本支出。

除了生產方式的變革,疫情也將催生企業數位化銷售轉型傳統銷售多以線下為主,而疫情期間的地理隔絕使得線下的銷售場景受到極大衝擊為了對衝疫情造成的損失,三一重工、格力電器等傳統製造業龍頭紛紛試水線上直播+短視頻營銷格力董明珠在三周內三次進行帶貨直播,儘管首戰僅實現 22.5 萬元 GMV,但第二、三次直播分別實現了 3.1 和 7.03 億的銷售額;三一重卡亦在疫情期間三次舉辦直播活動,涵蓋了工廠、春節、搶購節等環節在搶購節直播中,三一重卡針對產品在線答疑解惑,加上促銷政策刺激,小時實現 288 單的銷量,186 個 3000 元大訂單,實現銷售額 5000 萬元。格力和三一重卡的成功證明了數位化銷售的可行性,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嘗試數位化銷售轉型。

企業管理範式來看,全流程都將出現不同程度的線上轉移趨勢。由於復工復產之路困難重重,大部分企業意識到傳統的線下管理在抗擊風險中的缺陷,於是均開始推進遠程管理,推動了數字經濟時代的企業管理範式變革。企業經營管理全流程、全價值鏈環節都出現不同程度的線上轉移趨勢,尤其是遠程辦公和雲籤約(電子合同)出現爆發式發展,供應商遠程管理和客戶遠程管理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

  

科斯的企業與市場理論認為,企業之所以出現,就是因為能夠在企業內部通過行政指令的方式,降低利用市場進行資源配置的交易成本,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遠程辦公的本質就是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在企業內部,通過遠程辦公等方式優化內部管理機制;在企業外部,通過雲籤約(電子合同)等方式加強與市場的互動;更進一步地,企業可以通過遠程管理加強跨區域的全球協作,而不必支付高昂的交易成本。

因此,儘管現場管理在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內仍然居於主導地位,但是伴隨著企業數位化水平的提高和遠程管理認知的加強,遠程管理在企業管理中所佔的比重會加速提升作為現場管理的有效補充,共同推動企業管理效率的提升。

企業將通過利用數位技術對各類衝擊事件進行預測和情景模擬,加快制定可提高其敏捷應對危機的遠程管理方案。此外,企業管理範式的變革還將會擴大對遠程管理平臺和軟體的需求,推動遠程管理行業的爆發式增長。企業將會探索更多管理業務的數位化轉型,從而推動管理業務的雲上遷移,促進經營數據和管理數據的雲上融合。

此外,數位化建築、遠程醫療、智慧農業等也成為傳統企業數位化轉型的重要方向。根據IDC預測,2020 年,全球將有超過 25%的 GDP 產出依賴於數字驅動同時預計到 2023 年,全球市場數字驅動的 GDP 佔比將超過 50%左右。

數字消費新業態

疫情期間大量消費行為從線下轉到線上,這種轉變促進了消費領域的商業模式變革,加速推動了數字消費新業態、新模式蓬勃興起。

數字消費的興起符合一般的經濟學邏輯消費者先是在疫情期間增強了對新業態、新模式、新應用的沉浸體驗,對網站、應用的偏好和粘性得到增強隨後,疫情迫使消費者主動完成消費者教育。通過一段較長時間的集中學習,消費者掌握的操作技能則成為存量技能,這就打破了新業態、新模式、新應用進行市場推廣的「成本高牆」,用戶滲透率得到系統性提高。值得一提的是,數字消費與傳統消費並非完全的替代關係數字消費通過進一步挖掘消費者的潛在需求,能夠進一步擴大需求市場,並對傳統消費產生帶動作用。

數字消費新業態一方面是電子商務等相對成熟業態中新模式的爆發,包括網絡社區團購、智能物流配送、生鮮電商由於疫情期間消費者外出頻次減少,生鮮、食品等商超品類到家業務需求激增,主要生鮮到家平臺的活躍用戶規模、日人均使用次數及時長均顯著增加就盒馬鮮生而言,2020 年 Q1 線上購買對盒馬 GMV 的貢獻佔比約 60%,同比去年提升 10%

另一方面是仍處於成長期的新模式加速崛起,諸如在線教育、網際網路醫療、雲娛樂、雲旅遊其中,短視頻4G流量激增之東風異軍突起,雙強格局地位穩固。背靠近年來飛速上升的移動網際網路流量,短視頻應用在短短數年間便成長為龐然大物,改變了科技網際網路行業的競爭格局。根據 Questmobile 統計,2017Q1 短視頻應用在國內網際網路時長中的佔比僅為4%,而到 2019Q3 這一數字便激增至 19%2019 年 月用戶月總使用時長增量中,僅短視頻就佔據 64%,遠超其他各類應用。目前,抖音和快手的用戶規模遙遙領先於其他短視頻應用,雙強格局地位穩固,其中抖音的增長勢頭更為迅猛。

教育直播方面,疫情衝擊導致在校學生、課外輔導機構全面取消線下課程,而直播恰為上述類型課程的最佳替代方案基於龐大的在校學生規模以及複課安排,直播類教育異軍突起以抖音為例,基於 DOU 知計劃積累的教育資源以及自有 K12 教學 gogokid、開言英語等,抖音 2 月教育類直播爆發式增長,主播數、場次、觀看人數較 月環比增長110%200%550%,直播類型集中在 K12 及語言上。根據 Frost& Sullivan的調查數據,2019 年在線 K12 課外輔導的市場規模為640 億元,以學生數計算的在線滲透率為15.7%。同時 Frost & Sullivan 預測,至 2023 年在線 K12 課外輔導的市場規模有望增長至3672 億元,以學生數計算的在線滲透率將達到45%。基於上述預測,2019-2023 年中國在線K12 課外輔導市場規模的複合增長將達 55%

  

目前來看,數字消費的發展將至少呈現出三個趨勢性變化。一是線下中小微企業的市場退出行為增加,大型企業加速進行線下業務整合市場集中度將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產業組織結構持續優化。二是用戶進一步養成在線消費習慣,成熟期的數字經濟業態規模將會持續擴張,成長期的數字經濟新業態將會加速多點爆發。三是線上線下加速融合將是經濟發展的長期趨勢,線下企業並不會被完全顛覆提供個性化、差異化和高質量的服務將成為重要的競爭策略。

更加有韌性的國民經濟將成為發展方向

國家統計局20201-2月份數據顯示,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3.5%,而智能手錶和智能手環則分別逆勢增長119.7%45.15%;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下降13.0%,而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則實現增長3.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20.5%,而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則同比增長3.0%從這一系列對照數據可以發現,以傳統產業為代表的舊動能在應對外生衝擊時表現出明顯的無能為力,而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動能在對衝不確定性方面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數位技術提升國民經濟柔韌性的能力得到充分體現。

因此,疫情已經為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的浪潮按下快進鍵。同時,也為經濟系統注入更強的柔韌性,充分發揮數字經濟作為宏觀經濟穩定器、緩衝器和加速器的作用,讓國民經濟在面臨衝擊時能夠更有韌性地調整生產、分配和消費,因此成為下一步經濟發展的共識和方向。

當前,我國仍需進一步加快5G部署和人工智慧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數字經濟和產業網際網路發展,加速推動傳統產業的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和新舊動能轉換

  

反觀當下,我們不得不承認,疫情正以陣痛指引方向縱觀改變人類歷史軌跡的大瘟疫,盛極一時的古希臘因雅典瘟疫而不復榮光,而歐洲中世紀原本艱難的社會轉型卻因「黑死病」而變得順暢為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乃至啟蒙運動埋下伏筆。雖然時至今日,醫療技術、救助設施乃至隔離措施都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人類不再對病毒一無所知,但全球蔓延的新型冠狀肺炎仍然正在影響當今社會運行的軌跡。

從長看,突如其來的疫情刺破了虛偽的繁榮,卻也為原本舉步維艱的數字轉型褪去沉重的桎梏,加速了長趨勢的形成疫情為各大轉型按下「快進鍵」人類社會的運行軌跡或將就此轉變一場意欲重塑全球經濟格局的數字革命正蓄勢待發,讓全球經濟加速穿越存量博弈的廝殺,從而鍛造升維競爭的全新賽道。

相關焦點

  • 陳根:後疫情時代,健康碼該如何使用?
    文/陳根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社會生活方式,讓我們實踐了史上最大規模的遠程辦公,催生了各「網際網路+」產業,從網際網路醫院到線上教育的發展,當我們習慣了走到哪掃到哪的健康碼,卻鮮少有人在意:健康碼,真的健康嗎?於是也就能理解當蘋果宣布與谷歌聯合開發藍牙匿名追蹤新冠接觸患者的工具時,民眾的反對聲之高,民眾對隱私洩露的擔憂甚至超過了對感染疫情的擔憂。根據美國公民自由協會提出的警告,任何使用手機來追蹤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毒傳播的行為都需要得到嚴格的隱私保護。
  • 後疫情時代,美日數字經濟布局的新動向
    吳沈括  北京師範大學網絡法治國際中心執行主任、博導、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研究中心秘書長  前言  數字企業在疫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數字經濟對整體經濟拉動效果顯著——在新冠疫情之下,不只是中國,美國和日本政府都紛紛意識到數字經濟在疫情及後疫情時代的重要價值。
  • 原子智庫 | 後疫情時代的數字經濟
    4月11日,江小涓教授在清華公管院「2020幹部培訓公益年計劃」系列講座第三講,發表主題為《後疫情時代的數字經濟》演講。 本期「原子智庫」分享這一思考精湛的佳作。
  • 後疫情時代的數字經濟|原子智庫
    4月11日,江小涓教授在清華公管院「2020幹部培訓公益年計劃」系列講座第三講,發表主題為《後疫情時代的數字經濟》演講。本期「原子智庫」分享這一思考精湛的佳作。以下為正文:看數字經濟,兩條線:一是長期趨勢,一個是近期的賦能。
  • 重磅預告丨後疫情時代:數字經濟與全球影響「雲上思想」研討會
    2020年4月26日,葦草智酷、信息社會50人論壇和數字資產研究院將共同發起主題為「後疫情時代:數字經濟與全球影響」雲上思想研討會,此次會議由鈦媒體作為獨家合作媒體進行支持。請鎖定鈦媒體App「前沿直播」頻道,26日一起來研討會雲端學習。
  • 後疫情時代的全球經濟復甦
    疫情發生後幾個月,便開始討論「後疫情時代」,實是人類的幸運。  必須要說明,其實病毒並未遠離,人類距離「後疫情時代」尚有一段距離,不過我們對病毒的恐慌,慢慢冷靜下來了,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後疫情恐慌時代」。  新冠病毒(COVID-19)的傳染性,在近代史上唯有西班牙病毒可以媲美。
  • 大數據時代的社會科學研究新範式
    隨著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加速演進,數據來源、數據處理以及數據分析等數據相關技術發展迅速,特別是以統計學習、機器學習、深度學習乃至更為廣泛意義的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數據分析手段,正在帶來新的認知方式,為形成數據驅動的社會科學研究新範式提供有力支撐。
  • 世界面臨著一系列危機,「但最大的還是範式危機」|專訪沈聯濤
    在經濟學家沈聯濤看來,我們之所以沒能預見經濟與社會危機,是因為反思方向錯了,疫情之後,世界應該改變舊思維。他關注複雜性理論帶來的啟發,並從中發現了中國哲學的影子。特約採寫丨董牧孜過去一年裡,全世界都忙於應對一場疫情引發的全球性的治理危機。狄更斯對於19世紀的描述——「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同樣適用於當下。
  • 陳根:智能時代為什麼需要重提人類學?
    投稿來源:陳根智能革命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日益凸顯。以人工智慧、大數據為代表的數字通用技術正對生產力和產業結構產生革命性影響。新一代信息技術使生產過程更加自動化和智能化,有效地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換代,驅動智能經濟快速發展,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效率和便利。
  • 中行研究院報告: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或現「三低、三新」特徵
    新華社北京11月30日消息,中國銀行研究院當日發布的《2021年度經濟金融展望報告》指出,進入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可能呈現「三低、三新」特徵,即在低增長、低利率、低投資中醞釀新力量、新趨勢和新秩序。「展望2021年,全球經濟和貿易重心將加速向亞太轉移。綠色復甦將成為推動全球經濟轉型的重要方向。
  • 頂層智庫專家共議後疫情時代知識體系建設
    為此,應各界邀請,由中國頂層智庫拓維智庫和中國夢三五戰略工程組委會共同發起了「智庫對話:後疫情時代的出路與對策」百期高端智庫系列對話。目前已成功舉辦了關於後疫情時代的「智庫賦能」、「文明走向」等數期高端論壇對話,得到人民網、新華網、央視網和中國網等主流媒體的關注,紛紛以「頂層智庫專家共論後疫情時代與智庫賦能」、「頂層智庫專家共話後疫情時代的文明走向」為題進行了報導,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力。
  • 頂尖「經濟大腦」這樣看待新冠疫情
    我們就要從疫情中出來了,但我們並不清楚,要使經濟恢復到疫情之前需要多長時間。這就好像一戰二戰開始時,人們以為會很短暫,但事實上無人知道到底會持續多久。新冠疫情之後,一定會釋放財政和貨幣的力量,這需要我們去討論和觀察財政和貨幣政策,我們處在一個激動人心的時代,希望我們能把問題處理好。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里斯多福·皮薩利德斯認為,疫情對就業的影響是長期的。
  • 陳根:歐洲深陷第二波疫情,與第一波疫情有什麼不同?
    文/陳根歐洲的第二波疫情高峰似乎來得比許多人預期的都要早。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顯示,10月最後一周每日病死人數比一周前增40%。法國每日新冠病死人數達到四月份以來最高峰,超過240人,每日新增確診病例超過3.6萬;德國每日新冠死亡人數也在逼近三位數,確診新增病例接近1.7萬;英國每日病死人數超過300,新增病例接近2.5萬。歐洲新冠疫情已然面臨第二波高峰壓境,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稱歐洲「深陷第二波疫情」,預計「今年聖誕將大不同於尋常」。全球股市近日更是跌勢不止。
  • 於佳寧:區塊鏈開啟數字經濟大航海時代
    「新冠疫情讓整個世界在物理世界中相互隔離,然而在線教育、直播電商、線上辦公、無人經濟等多種新業態、新模式湧現,社會各行業數位化轉型已迫在眉睫。數字時代價值的表現形式就是數字資產,而數字資產的兩大來源正是數字資產化和資產數位化。」
  • 中行研究院報告: 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或呈現「三低、三新」特徵
    據新華社電 中國銀行研究院30日發布的《2021年度經濟金融展望報告》指出,進入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可能呈現「三低、三新」特徵,即在低增長、低利率、低投資中醞釀新力量、新趨勢和新秩序。「展望2021年,全球經濟和貿易重心將加速向亞太轉移。綠色復甦將成為推動全球經濟轉型的重要方向。
  • 陳根:後疫情時代的隱私三問,我們交出的「信息」去了哪裡?
    文/陳根信息通信技術所帶來的數位化洪流,將人類社會推入以數據為生產資料的新時代。大數據就在疫情期間發揮了巨大的信息互通作用,健康碼使我們能夠「隨身攜帶」自身相關的數位化信息標籤,從一定意義上成為「數字孿生人」,而防疫期間使用的信息收集網絡應用,包括App、小程序和一些在線網頁工具,可能多達幾千個。
  • 智博會丨中國科學院院士尹浩:未來五年數字經濟總量15.2萬億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泰來2020線上智博會9月15日在重慶開幕,5G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作為重要組成部分也於當日順利舉行,300多名專家學者及政府、企業代表聚焦5G新基建重點任務,以全球視角共話5G引領的產業變革和趨勢,探討發掘未來城市發展中的行業融合與應用。
  • 數字經濟:必須面對的「算力時代」——安慶趕考數字經濟系列報導之一
    據安慶日報報導  防控疫情、復工復產、脫貧攻堅……在社會生活的每一個場景裡,數字經濟正顯示著越來越亮眼的強大生機與活力。   從誓爭數字經濟「第一城」到數字治理「第一城」,杭州,在數位化技術引領的時代浪潮裡,不斷奮勇爭先,闊步向前。
  • Vtoken——構建可持續的數字經濟新時代
    一方面,數據聯通個人、企業與政府端,通過開放、流通等不同方式釋放出巨大價值,重塑個人生活方式與商業模式,產生了巨大的槓桿效應;另一方面,如同水與空氣面臨汙染的威脅,數據也同樣面臨著權屬不清、定價不明、使用不公等社會經濟難題,以至於這一價值無可限量的資源難以真正觸達需求。
  • 後疫情時代的全球經濟:無法喚醒的V型復甦
    從目前全球經濟的各項指標來看,美元指數正在走弱,黃金價格開始暴漲顯示出了市場的避險情緒,股市的震蕩和起伏則是投資者信心受挫的表現。全球疫情的情境似乎陷入了一個「死循環」,不斷攀升的感染數字與地緣政治疊加在一起,「逆全球化」的聲浪此起彼伏,民族主義情緒將全球經濟置於「囚徒困境」,經濟復甦前景黯淡。短期內經濟「V型」復甦的可能性非常小,全球經濟甚至會出現超預期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