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冬
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董事、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
要點:
1.在經濟活動恢復上,中國遙遙領先於其他主要發達國家。
2.為了防範經濟出現斷崖式下跌,美國聯儲可能會維持量化寬鬆政策很久。遊資不僅在美國,也在其他地區製造出金融價格上漲。這種上漲似乎和企業盈利、經濟環境關係不大,太多的錢總要尋找出路。
3.明年春夏之交可能是這場經濟衰退的一個轉折點,全球經濟不可控的不確定性逐漸向可控的不確定性轉移。
百年一遇的疫情,觸發了十年一遇的市場災難和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經濟大停頓。這是一場慘痛的經歷,生命與財產遭遇摧殘,就業與信貸一片凋零。疫情發生後幾個月,便開始討論「後疫情時代」,實是人類的幸運。
必須要說明,其實病毒並未遠離,人類距離「後疫情時代」尚有一段距離,不過我們對病毒的恐慌,慢慢冷靜下來了,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後疫情恐慌時代」。
新冠病毒(COVID-19)的傳染性,在近代史上唯有西班牙病毒可以媲美。西班牙病毒在歐洲的流行,結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它曾經在1917年、1918年和1919年連續製造大流行,並非一次過的疫情。新冠病毒的傳染性更強,所以不要因為新冠疫情的暫時平復而掉以輕心。
與疫情初期相比,人們的心態和公共醫療體系的準備程度,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新冠疫情剛剛暴發的時候,全世界的醫療部門均措手不及,治療方法不清楚,醫療器械嚴重短缺,各國先後發生了醫療「擠提」狀態。
數月後,人類對疾病醫治手段已經清晰,呼吸機、負壓病床不再短缺,於是患者死亡率大幅下滑,如果沒有基礎疾病,新冠疫情的致死率與大號感冒大致接近。
但是如果沒有疫苗問世,新冠疫情可能維持數年的蔓延期,直至群體免疫達成。這是經濟所無法承受的,就業和財政也會面臨巨大的壓力。
疫苗,是全球經濟恢復正常的定海神針。
根據WHO數據,目前世界上大約有260餘款疫苗進入測試階段,資金投入至少67億美元。疫苗研發大致循著滅活、減毒滅活、病毒樣蛋白質、RNA、DNA、病毒載體、蛋白質亞基載體幾條思路前進,其中滅活疫苗、mRNA疫苗、腺病毒疫苗和蛋白質亞基疫苗有較大的進展。筆者預期,今年第四季度起碼有兩種疫苗通過三期試驗和監管審批,證明安全、有效的新冠疫苗問世,明年下半年中國、美國、歐洲和日本應該有逐漸增多的人口擁有抗體,群體免疫達成第一階段目標。
疫情,是unknown unknown(不可控的不確定性),經濟衰退,是known unknown(可控的不確定性)。明年春夏之交可能是這場經濟衰退的一個轉折點,全球經濟不可控的不確定性逐漸向可控的不確定性轉移。儘管經濟活動還會有許多障礙和掣肘,經濟開始變得可量化,就業市場變得可量化,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也比較容易把控。那時候,全球經濟的後疫情時代,應該說才真正到來,不過還會有意想不到的問題,據報美國只有30%的人口願意接種疫苗,相信疫苗是「比爾·蓋茨奴役人類」的美國人不在少數。
在經濟活動恢復上,中國遙遙領先於其他主要發達國家,美國明顯落後。
人流管制措施一旦開放,經濟指標會有一個初始的急劇反彈,那是從極端狀態下的反彈,環比增長往往非常驚人。但是經濟活動恢復到七至八成之後,接下來的復甦路途漫長遙遠,更多反覆。疫情對部分就業的打擊,可能是永久性的。停頓會使一些人失業,也會使許多企業的現金流受到衝擊,有些企業甚至面臨破產,接下來是信用壞帳等金融難題。
中國的經濟數據在下半年會有較強的表現,其他國家則在初始反彈之後困境依舊,只是隨著疫苗的推廣,不可控不確定性逐漸下降,全球經濟完全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恐怕是3—4年後的事情。
為了防範經濟出現斷崖式下跌,美國聯儲可能會維持量化寬鬆政策很久。2008年金融危機時候,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花了三年半的時間增加3.5萬億美元增量;新冠危機中,美聯儲花了三個半月就擴表接近3.5萬億美元。美國的經濟環境最差,服務業七成工人收的是時薪,多數人儲蓄幾乎為零。美國政府的緊急救援計劃是停不得的,所以今年的財政赤字預計將超過GDP20%以上,明年的財政缺口仍然大得驚人。為支持政府救災,聯儲的QE根本沒有可能停止,國債的利率還必須足夠低來維持山姆大叔的償付能力。這就製造出巨大的美元流動性,史無前例的流動性。
由於實體經濟不景,貨幣當局製造出來的流動性並不能被實體經濟所消化,巨額遊資滯留在金融市場,美國國債大升,美國國債更是暴漲,太多的資金追逐有限的資產。美國S&P500突破了二月份的高位,NASDAQ更是一騎絕塵。2月份美國的經濟增長、就業市場與今天相比卻是雲泥之別。讓聯儲糾結的是,企業獲得了流動性,股價升了,企業卻不加大投資力度,資金用來回購股票或收購其他企業,這些並不產生新的就業機會,對實體經濟的幫助不大。
歐洲、日本的情況與美國大同小異,只是貨幣政策沒有聯儲那麼瘋狂。但是美元是國際儲蓄貨幣,遊資不僅在美國,也在其他地區製造出金融價格上漲。這種上漲似乎和企業盈利、經濟環境關係不大,太多的錢總要尋找出路。
筆者相信目前世界正處在K-型復甦。新冠疫情的暴發,觸發了經濟與資本市場的同步暴挫,形成「K」字左邊的一豎,接下來就是資產價格與經濟形勢的差異發展,金融價格迅速回漲,實體經濟則在初始反彈之後後繼乏力,資產價格與實體經濟的分道揚鑣,為後疫情時代的全球經濟復甦,寫下重重的一筆。
2020年8月26日於香港
(陶冬個人簡介:瑞士信貸私人銀行亞太區副主席、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曾對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4年中國宏觀調控、中國地方債危機作出過前瞻性分析和預警。先後於中國、美國及日本任職,自1994年起長駐香港。)
【編輯:葉軍 王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