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研究院報告: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或現「三低、三新」特徵

2020-12-01 西部網

新華社北京11月30日消息,中國銀行研究院當日發布的《2021年度經濟金融展望報告》指出,進入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可能呈現「三低、三新」特徵,即在低增長、低利率、低投資中醞釀新力量、新趨勢和新秩序。

「展望2021年,全球經濟和貿易重心將加速向亞太轉移。綠色復甦將成為推動全球經濟轉型的重要方向。全球化的表現形式也將出現轉變,數位化、信息化、服務化成為趨勢。國際經貿秩序將面臨修復與調整。」中國銀行研究院院長陳衛東表示。

報告預計疫情影響仍將在明年上半年延續,明年下半年全球經濟才能真正走向復甦。

今年前三季度,我國GDP增速為0.7%。陳衛東說:「今年以來,我國基建和房地產投資恢復較快,是帶動投資回升的主要力量。消費持續恢復,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明顯提升。疫情背景下出口超預期增長,是2020年外貿的突出特徵。」

報告認為,展望2021年,儘管外部環境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依然較大,但中國經濟增長的有利因素較多,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或將減輕,政府將持續推動擴大內需、支持創新發展、改善營商環境,加上低基數因素,經濟增速將恢復至正常水平。

(原題為《中行研究院報告: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可能呈現「三低、三新」特徵》)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中行研究院報告: 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或呈現「三低、三新」特徵
    據新華社電 中國銀行研究院30日發布的《2021年度經濟金融展望報告》指出,進入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可能呈現「三低、三新」特徵,即在低增長、低利率、低投資中醞釀新力量、新趨勢和新秩序。「展望2021年,全球經濟和貿易重心將加速向亞太轉移。綠色復甦將成為推動全球經濟轉型的重要方向。
  • 後疫情時代的全球經濟復甦
    疫情發生後幾個月,便開始討論「後疫情時代」,實是人類的幸運。  必須要說明,其實病毒並未遠離,人類距離「後疫情時代」尚有一段距離,不過我們對病毒的恐慌,慢慢冷靜下來了,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後疫情恐慌時代」。  新冠病毒(COVID-19)的傳染性,在近代史上唯有西班牙病毒可以媲美。
  • 後疫情時代的全球經濟:無法喚醒的V型復甦
    數據來源:網際網路公開資料,2020.8(一)低利率/負利率時代的新常態已經初步形成全球經濟進入到低利率/負利率時代有其必然性,從目前的多方研究觀點綜合來看麥肯錫報告指出,2018年全球銀行業信貸增速僅為4%,創過去5年來最低水平,比名義GDP增長率足足低150個基點;收益率曲線也趨於平坦。雖然銀行業估值波動不定,但總體上投資者對銀行業的信心再度減退。技術的力量對於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有限,而全球人口已經進入到低增長的時代,全球老齡化危機蔓延,銀行業的發展處於下行通道。
  • 「後疫情時代」的共振復甦——2021年全球經濟展望
    2020年,受新冠疫情這一近百年來最嚴重的公共衛生事件衝擊,全球產業鏈突發性中斷,國際金融市場出現劇烈震蕩,全球經濟斷崖式下跌。各國大都採取了史無前例的財政和貨幣寬鬆政策予以應對,並積極推進復工復產進程,下半年以來經濟增速逐漸觸底回升。IMF在10月《世界經濟展望》中預測全球經濟增速為-4.4%,較6月預測的-4.9%略有上調。
  • 專家探討後疫情時代的中國與世界經濟
    專家探討後疫情時代的中國與世界經濟 2020-11-27 19:07:29 與會嘉賓圍繞「十四五」規劃、疫情後消費態勢、雙循環新經濟等話題,深入探討國內外經濟形勢和政策導向。  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執行長張朝陽表示,每個人要尋求逆勢成長,「危」和「機」共存,變化並非都是不好的,也有機會,所以要更加勤奮地工作,用天空視角看看每個人和企業的全局,甚至尋求一些突破。
  • 重磅預告丨後疫情時代:數字經濟與全球影響「雲上思想」研討會
    2020年4月26日,葦草智酷、信息社會50人論壇和數字資產研究院將共同發起主題為「後疫情時代:數字經濟與全球影響」雲上思想研討會,此次會議由鈦媒體作為獨家合作媒體進行支持。請鎖定鈦媒體App「前沿直播」頻道,26日一起來研討會雲端學習。
  • 《疫情下的中國經濟》研究報告
    本報告由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金融大數據研究中心與百融雲創聯合發布。2020年1月以來全國新冠疫情大爆發,嚴重衝擊了我國經濟發展,疫情下我國經濟和保險業的未來走向成為被廣泛關注的重點議題。
  • 迎難而上 擁抱後疫情時代食品安全與健康的新未來——2020年國際...
    伴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常態化及其對經濟社會的深刻影響,全球食品科技與產業界對後疫情時代可能面臨的需求與挑戰高度關注。12月3日,在全球食品界的共同期待中,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繼續攜手國際食品科技聯盟在北京舉辦「2020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主會場活動。  儘管受疫情影響大會延期近8個月召開,但與此前自11月下旬開始的各分會場以「線上+線下」方式陸續開展的本次大會依然精彩、互動熱烈。
  • 陳根:後疫情時代,面臨數字經濟新範式
    文/陳根連續幾日的北京新增新冠肺炎病例再一次引起了國民對疫情的高度關注。在疫苗尚未開發成功以前,我們仍將面臨隨時可能發生的社會停擺。此外,全球範圍內疫情仍在蔓延。而從更長期的歷史視角觀察,新冠疫情造成了供需雙弱的獨特蕭條場景,卻也加速了全球經濟的艱難蛻變。今年以來,數字經濟不斷出圈,一度成為兩會熱詞。事實上,人類社會正從物理世界全面邁入數字世界。
  • 科爾尼發布2020年全球城市指數排名與報告,解讀後疫情時代城市發展...
    城市排名結果揭示了在日益變化的環境下,城市全球地位和未來前景的激烈競爭與區域性分化特徵2020年11月18日(北京)——國際管理諮詢公司科爾尼今日發布2020全球城市指數報告,揭曉了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城市(《全球城市綜合排名》)和全球最具發展潛力的城市(《全球城市潛力排名》)。
  • 中國發布丨聚焦後疫情時代全球治理:金磚國家將成世界經濟復甦主要...
    在「深化夥伴關係 促進創新發展」主題會議上,與會嘉賓圍繞創新後疫情時代的全球治理展開交流。中國外文局局長杜佔元表示,新冠疫情打亂了正常生產生活秩序,但讓遠程醫療、在線教育、共享平臺、協同辦公等數位技術得到廣泛發展和應用。
  • 中行報告:2021年中國經濟增速很可能恢復至正常水平以上
    近日,中國銀行研究院發布《2021年度經濟金融展望報告》指出,2021年是中國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外部環境仍是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最大不確定性,全球疫情存在反覆風險,全球政經格局依然複雜多變。從國內看,逆周期調控政策力度將有所減弱,但中國疫情防控更加科學有效,經濟增長面臨的有利因素較多,經濟增速很可能恢復至正常水平以上。
  • 原子智庫 | 後疫情時代的數字經濟
    4月11日,江小涓教授在清華公管院「2020幹部培訓公益年計劃」系列講座第三講,發表主題為《後疫情時代的數字經濟》演講。 本期「原子智庫」分享這一思考精湛的佳作。
  • 後疫情時代的數字經濟|原子智庫
    4月11日,江小涓教授在清華公管院「2020幹部培訓公益年計劃」系列講座第三講,發表主題為《後疫情時代的數字經濟》演講。本期「原子智庫」分享這一思考精湛的佳作。以下為正文:看數字經濟,兩條線:一是長期趨勢,一個是近期的賦能。
  • 後疫情時代我國經濟發展若干政策建議
    文/陳炳才,國際金融論壇研究院執行院長,國際金融論壇學術委員,研究員一、後疫情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一)疫情帶來的經濟損失可能需要5-10年的恢復期自2019年底和2020年初新冠病毒在全球蔓延以來,人們本以為病毒在2020年上半年可以基本收斂,下半年迎來全球經濟復甦。
  • 「全球宏觀經濟季度報告 · 金磚國家經濟」尋求疫情控制與經濟...
    2020年巴西經濟預計增長-10%左右。疫情令印度經濟增長失去動力。1季度印度經濟同比增長為3.1%,創10年來新低,2019-2020財年經濟增速降至4.2%。考慮到印度在3月底實施全國封鎖措施,2季度印度經濟將受到更為強烈的負面衝擊。5月印度消費者信心大跌,印度央行公布的消費信心當期指數為63.7,相比3月下降了21.9點。
  • 後疫情時代的中國和世界經濟怎麼走?搜狐財經峰會告訴你答案
    若干年後,如果回望2020,對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極其特殊的一年。可以說,這是全球化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一起遭遇的一場病毒浩劫,同時,這場病毒浩劫又連鎖帶來了全球經濟的斷崖式萎縮和緩慢復甦,甚至伴隨著大國間的還有貿易戰、科技戰、金融戰等等逆全球化的反向操作。
  • 後疫情時代,美日數字經濟布局的新動向
    吳沈括  北京師範大學網絡法治國際中心執行主任、博導、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研究中心秘書長  前言  數字企業在疫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數字經濟對整體經濟拉動效果顯著——在新冠疫情之下,不只是中國,美國和日本政府都紛紛意識到數字經濟在疫情及後疫情時代的重要價值。
  • 美信金融研究院年度發布《2021年全球投資展望報告》,尋找投資的...
    本文共9196字 約10分鐘來源 | 美信數科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隨著疫情在全球範圍的傳播和肆虐,各經濟體、各產業均遭受到嚴重的衝擊,目前,由於各國對新冠疫苗的落地實施的進程正有序的推進,加之後疫情時代防控能力的不斷增強
  • 趙章靖: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全球教育的變化特徵和趨勢
    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重創了全球的經濟、社會和教育,一度使社會處於半停擺狀態,各國紛紛關閉學校。這類報告面向世界,從全球視角對各國教育現狀進行梳理,深入思考這次舉世罕見的疫情對教育帶來的衝擊、挑戰、風險以及客觀上帶來的機遇,並對疫情期間和疫情後教育的走向進行了研判,在國際上引起了很大反響,對後疫情時期我國教育改革也有著重要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