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世界經濟有哪些微妙的變化?中國或是最大贏家

2021-01-15 騰訊網

從2020年開始到現在,疫情拖拖拉拉地進入了新的一年。相比國內疫情較好的控制,國外則是在選擇經濟還是選擇生命左右橫跳。

後疫情時代的經濟格局也與各國在天平兩端的選擇有關。疫情時期是一個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代。各國在疫情防控和經濟復工兩端的搖擺,對經濟重啟的訴求,對疫情再次拉閘的風險,各國都在政治與輿論之中尋求一個平衡。

而這種小心翼翼的狀態在以後可能會成為常態。疫情時期,不說中國,其他國家的疫情分化都較為明顯。歐元國家與日韓在疫情爆發前期表現都比較不錯;日韓的疫情得到了基本的控制,而歐元區整體有控制但後期有抬頭的趨勢。

比如英國,在聖誕節時就迎來了一個疫情的爆發期,所以不得不取消了一切聖誕節的慶祝活動;美國就不說,在天平兩端左右橫跳,對美國人民來說,疫情可能根本不算什麼事兒;而印度、巴西這樣的新興經濟體也是異軍突起。

歐洲國家普遍向左選擇了將重點放在抗疫上。直到5月末6月初才開始恢復實質性復工。在3~5月,歐洲各國的失業率都明顯上升了,歐美25歲以下人群失業率更是達到了15.2%。重視疫情防控的結果就是導致右邊的經濟已經陷入了水深火熱的境地。

而在亞洲常被拉出當「優等生」樣本的日本也選擇在5月底解禁,6月中旬時就解除了停業模式;韓國也是選擇在5月份恢復生產。

不同於其他國家,這兩國對於外需的依賴程度是很高的。全球疫情的惡化,對日本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日本工業生產指數下滑了9.1%,韓國則是下滑了3.4%,兩國失業率也都創下了新高。

日本拿出了高額支出支持抗疫,央行也將應對工具延至2021年3月,而且如果有需要還會繼續開放。韓國則多次宣布進行經濟刺激計劃,日本的經濟刺激則下手更狠,也體現了日本民族骨子裡的悲觀性格。

美國看似是在左右反覆折騰,但其實還是更偏右(看重經濟)。也因此,過於著急的復產復工以及多次的大規模遊行使得美國多個州的疫情反覆出現。6月份美國的確診人數再次暴漲,工業失業指數同比下滑10%,失業率暴漲14.7%。

在美國持續向右的政策下,美國的失業率終於如他們所願下降了。當然,這也和美國的刺激經濟密不可分,但美國這種超額印錢,世界買單的行為也是給世界經濟埋下了不小的隱患。

相比較於歐洲國家和日韓的重視防疫,美國的看重經濟恢復,印度和巴西這兩個新興工業體的現狀就顯得有些尷尬了。想向左選擇抗疫,但抗疫能力太弱了,並沒起到多少作用。印度加緊復工但消費水平跟不上,從經濟數據上所做的一切都收效甚微;

巴西在失業率飆升後也選擇加緊復工,但這一舉動不僅沒讓巴西的經濟有所起色,反而讓新增病例數據創下了新高。

中國也選擇了以防疫為主,不過不同於西方國家的拖拖拉拉,在一兩個月內情況就得到了較好的控制,難得的是,天平的右端——經濟做得也還不錯,生活生產逐漸恢復,外貿端則呈現出進口疲軟,出口強勢反彈的趨勢。供給端優於需求端,整體恢復水平產出預期。

從上帝視角來看各國的刺激經濟手段,美國、日本在規模上是最大最猛的、歐元區次之、印度巴西則是有心無力。

不過無論是激烈還是溫和,本質上來說都是在進行「拖」字訣,不能死在黎明到來之前。企業部門是經濟體的核心,即使減薪裁員也要拖住核心不能使其倒閉;若是坐視疫情衝擊,企業部門破產,那樣就會傷及經濟的基本框架;而重新發展核心框架的周期太長,成本太大,對於各國來說都是很不划算的。

有人說疫情會取代戰爭成為改變世界經濟格局的重要推手。長期來看,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上的地位也會因疫情得到上升。

首先,因為我國復工復產時間較早,供給端的快速恢復迅速供應給全世界,也讓中國一下子上升到了填補產業鏈的高度。中國在整個世界的產業分量大幅提升,這是疫情給中國帶來的機遇,也是中國騰飛的一個關鍵節點;

其次就是疫情影響下全球經濟都呈現蕭條狀態,新興市場國家(如印度巴西)疫情的惡化,抑制了新興產業鏈從中國轉移至新興經濟體國家的趨勢。原本即將轉移至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利潤會進一步放緩留在中國,這對中國加速升級產業結構贏取了寶貴的時間;

第三點則是企業部門的利潤來自於外貿和內需,既然要保持企業部門的堅挺,刺激消費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行為。從消費端輸血到企業,然後以此保證就業,就業復甦復甦也讓居民恢復了消費的信心,這樣一來就進入了一個正向的循環當中。巨大的消費市場的供應鏈也在從根本上進行轉移,加強了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中心地位。

最後一點則是,居民收入和就業受到疫情的衝擊,中國的消費者更加理性,對於國貨的好感也因為疫情上升,國貨的需求度和討論度也隨之上升。國貨借著疫情的東風可能會打一場對於外來品牌的漂亮的翻身仗,徹底撕掉低價低質的標籤,對未來的出海奠定了良性的現金流基礎。

綜上所述,在後疫情時代,中國有成為最大贏家的潛質。當然,有機遇就有挑戰,疫情還有反覆的可能,我國目前雖然總體控制住了,但防不住境外病例輸入,病毒也在出現變異,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還不能放鬆警惕,市場上的避險情緒也依然高漲。

此外,疫情對中低收入人群密集的行業衝擊較大,貿易和就業的萎靡長期影響國內的就業,貧富差距也拉大了,無論從宏觀還是微觀上看,這都不是一件好事。

無論何時,我們都要保持務實與客觀,雖然中國的抗疫成績比較亮眼,但四周也是危機四伏,不能掉以輕心。

相關焦點

  • 專家探討後疫情時代的中國與世界經濟
    專家探討後疫情時代的中國與世界經濟 2020-11-27 19:07:29 與會嘉賓圍繞「十四五」規劃、疫情後消費態勢、雙循環新經濟等話題,深入探討國內外經濟形勢和政策導向。  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執行長張朝陽表示,每個人要尋求逆勢成長,「危」和「機」共存,變化並非都是不好的,也有機會,所以要更加勤奮地工作,用天空視角看看每個人和企業的全局,甚至尋求一些突破。
  • ...瑞和:後疫情時代應推動「綠色復甦」 中國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原標題:獨家丨專訪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塗瑞和:後疫情時代應推動「綠色復甦」 中國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引領者」) 聯合國環境署認為,推動經濟復甦和重建,目標應為致力於綠色復甦和「更美好地重建
  • 後疫情時代的全球經濟復甦
    疫情發生後幾個月,便開始討論「後疫情時代」,實是人類的幸運。  必須要說明,其實病毒並未遠離,人類距離「後疫情時代」尚有一段距離,不過我們對病毒的恐慌,慢慢冷靜下來了,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後疫情恐慌時代」。  新冠病毒(COVID-19)的傳染性,在近代史上唯有西班牙病毒可以媲美。
  • 塗瑞和:後疫情時代應推動綠色復甦 中國成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引領者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獨家丨專訪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塗瑞和:後疫情時代應推動「綠色復甦」 中國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引領者」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近日發布的2020年度《排放差距報告》指出,儘管新冠病毒大流行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出現短暫下降,但世界仍朝著截至本世紀末升溫超過3°C的方向發展,遠遠超出了《巴黎協定》所規定的「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
  • 後疫情時代的中國和世界經濟怎麼走?搜狐財經峰會告訴你答案
    若干年後,如果回望2020,對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極其特殊的一年。可以說,這是全球化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一起遭遇的一場病毒浩劫,同時,這場病毒浩劫又連鎖帶來了全球經濟的斷崖式萎縮和緩慢復甦,甚至伴隨著大國間的還有貿易戰、科技戰、金融戰等等逆全球化的反向操作。
  • 吳沈括:與中國脫鉤?後疫情時代,美日數字經濟布局的新動向
    吳沈括  北京師範大學網絡法治國際中心執行主任、博導、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研究中心秘書長  前言  數字企業在疫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數字經濟對整體經濟拉動效果顯著——在新冠疫情之下,不只是中國,美國和日本政府都紛紛意識到數字經濟在疫情及後疫情時代的重要價值。
  • 國運2021|後疫情時代的中國及世界
    新冠疫情給各國經濟數據砸了一個大坑,給很多企業、家庭及個人的收入也砸了一個大坑。新冠疫情及救市行動加劇了世界的分化與撕裂:窮人在通縮,富人在通脹。 2021年,世界進入後疫情時代。各國頭號政治任務是加緊注射新冠疫苗,打破一年來的「與世隔絕」。如此,人們將逐漸回到那熟悉的生活狀態。
  • 國運2021|:後疫情時代的中國及世界
    新冠疫情給各國經濟數據砸了一個大坑,給很多企業、家庭及個人的收入也砸了一個大坑。新冠疫情及救市行動加劇了世界的分化與撕裂:窮人在通縮,富人在通脹。2021年,世界進入後疫情時代。各國頭號政治任務是加緊注射新冠疫苗,打破一年來的「與世隔絕」。如此,人們將逐漸回到那熟悉的生活狀態。然而,在回歸熟悉與穩定的路上,大疫之年顯現的衝突依然延續。
  • 朱民:疫情後的世界經濟金融
    在保經濟和防疫情的艱難衡量中,各國政策轉向,開始把防疫策略從「圍堵」轉向「緩疫」,逐漸恢復經濟和社會正常活動,選擇解禁封城,世界進入抗疫和復工共存的階段。但是疫情風險並沒有消退,歐美國家大部分沒有採取類似韓國早期的大規模檢測、中國嚴格的跟蹤和分級隔離等強力措施,離全面控制疫情還有相當長的距離。
  • 後疫情時代我國經濟發展若干政策建議
    美國已有多家科技公司,開始在中國以外的地區尋找新的生產基地,比如越南、印度等東南亞國家或拉丁美洲。由此可見,後疫情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國際空間擴張有限,甚至要大大縮小。二、後疫情時代中國經濟增長趨勢(一)經濟增長將持續下行2019年我國經濟增長6.1%,比2018年下降了0.5個百分點。
  • 中國發布丨聚焦後疫情時代全球治理:金磚國家將成世界經濟復甦主要...
    在「深化夥伴關係 促進創新發展」主題會議上,與會嘉賓圍繞創新後疫情時代的全球治理展開交流。中國外文局局長杜佔元表示,新冠疫情打亂了正常生產生活秩序,但讓遠程醫療、在線教育、共享平臺、協同辦公等數位技術得到廣泛發展和應用。
  • 後疫情時代的全球經濟:無法喚醒的V型復甦
    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任何領域的鬥爭都會造成巨大的影響,一則是全球主要經濟體的「選邊站」,地緣政治的衝突勢必會衝擊本就陷入僵局的國際貿易,對於全球市場會帶來更多的恐慌。量化寬鬆的政策、財政赤字攀升和「降息」的風潮將對目前的債務型經濟造成明顯的承壓,後新冠時代的政策退出將異常艱難,各國採取的一些量化寬鬆政策和財政赤字等短期內刺激經濟增長的效果在減弱,而遺留的副作用則更加明顯。
  • 原子智庫 | 後疫情時代的數字經濟
    比如,長期從事經濟研究、並曾任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國務院副秘書長多年的江小涓教授就注意到,此次疫情期間數位技術可圈可點的應用、一些數字經濟平臺巨頭的耀眼表現,並對中國未來數字經濟發展前景信心滿滿。畢竟,中國有巨大的市場規模、產業規模和一批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優秀數字信息企業。
  • 後疫情時代的數字經濟|原子智庫
    比如,長期從事經濟研究、並曾任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國務院副秘書長多年的江小涓教授就注意到,此次疫情期間數位技術可圈可點的應用、一些數字經濟平臺巨頭的耀眼表現,並對中國未來數字經濟發展前景信心滿滿。畢竟,中國有巨大的市場規模、產業規模和一批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優秀數字信息企業。
  • 後疫情時代 安裝綠島風新風系統的好處有哪些?
    隨著日增病例連續多日創新高,英法德意等歐洲多國迎來「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反觀國內,各環節「嚴防死守」帶來顯著成效,除了局部地區疫情有所抬頭,全國依然處於低風險狀態。其中,新風系統起到的作用功不可沒。後疫情時代,安裝新風系統的好處有哪些?
  • 疫情後的世界發展格局觀察
    例如,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二戰後影響面最大的全球性事件之一,是人類命運共同體面臨的一次重大挑戰。本來,各國應精誠合作,共同抗疫,並致力於早日恢復世界經濟的發展。然而從各經濟體的表現看,彼此間不僅缺乏真誠合作,反而各自為戰甚至相互指責與拆臺。這種局面充分凸顯了全球治理體系及其協調機制的無效。
  • 後疫情時代,五問留學教育—新聞—科學網
    在高等教育領域,受此次疫情影響和衝擊最大的,應該算是留學教育了。,當前,我國在海外有大量留學生,還有許多學子準備踏上留學之路。未來,留學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不久前,以 「疫情後的留學教育」為主題的全球名校長論壇舉行線上專題論壇。多位專家、學者就「留學」相關話題進行了分享。從他們的分享內容中,我們也可以對於後疫情時代我國留學教育的某些問題,找到一些答案。
  • 陳根:後疫情時代,面臨數字經濟新範式
    而從更長期的歷史視角觀察,新冠疫情造成了供需雙弱的獨特蕭條場景,卻也加速了全球經濟的艱難蛻變。今年以來,數字經濟不斷出圈,一度成為兩會熱詞。事實上,人類社會正從物理世界全面邁入數字世界。疫情作為催化劑,迫使人們首次完全從物理世界中脫離,反思現實世界的因與果,這或將加速與
  • 「後疫情時代」的共振復甦——2021年全球經濟展望
    2020年,受新冠疫情這一近百年來最嚴重的公共衛生事件衝擊,全球產業鏈突發性中斷,國際金融市場出現劇烈震蕩,全球經濟斷崖式下跌。各國大都採取了史無前例的財政和貨幣寬鬆政策予以應對,並積極推進復工復產進程,下半年以來經濟增速逐漸觸底回升。IMF在10月《世界經濟展望》中預測全球經濟增速為-4.4%,較6月預測的-4.9%略有上調。
  • 後疫情時代的人類可持續發展
    疫後經濟恢復應當堅持綠色低碳的大方向回顧2008年至2009年經濟復甦,證據表明,有針對性的綠色刺激措施能夠產生更多就業、實現更好增長。經合組織(OECD)國家中,韓國在2008年至2009年危機後反彈最快,韓國將大部分(約69%)刺激措施用於綠色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