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根
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社會生活方式,讓我們實踐了史上最大規模的遠程辦公,催生了各「網際網路+」產業,從網際網路醫院到線上教育的發展,當我們習慣了走到哪掃到哪的健康碼,卻鮮少有人在意:健康碼,真的健康嗎?
2月11日,杭州市率先推出健康碼模式,實施市民和擬進入杭州人員的「綠碼、紅碼、黃碼」三色動態管理,並與「釘釘」企業復工申請平臺打通。大量返崗復工人員在支付寶內申領健康碼,上線首日訪問量達到1000萬。
隨後,健康碼實現全國推廣,在充分總結先行地方經驗基礎上,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充分發揮支付寶、阿里雲的技術優勢,加快研發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疫情防控健康碼系統。
截至目前,已有多市完成健康碼升級,實現與電子健康卡、電子社保卡的打通使用,即憑碼看病。那麼,防疫健康碼的實質到底是什麼?升級的背後是健康碼的革新,還是健康碼的另為所用?或許,一個新的時代正在拉開序幕。
健康碼的本質是孿生人
許多人認為自己的健康碼顯示綠色,就代表了身體的健康,這樣理解當然沒有問題,因為這就是健康碼的基本功能,證明個人的健康,尤其是在疫情期間。
除此之外,大部分的人卻並沒有在意,健康碼是任由自己申報身體狀況進而申領健康碼的,這似乎又與健康碼的基本功能產生了矛盾:你怎麼知道你是健康的?你怎麼證明你是健康的?
於是問題往下發展,就走到了我們對健康碼的本質探究:健康碼的本質就是將人與信息緊密結合進而創造出一個數字孿生人。當然,目前的健康碼更像是人體數字孿生的1.0版本,距離真正意義的人體數字孿生還有一段路要走。
數字孿生,顧名思義,就是「數字雙胞胎」,簡單來說,數字孿生就是在一個設備或系統的基礎上,創造一個數字版的「克隆體」。這個「數字克隆體」被創建在信息化平臺上,是虛擬的,數字孿生體最大的特點在於,它是對實體對象的動態仿真。也就是說,數字孿生體是會「動」的。而關於數字孿生技術,這裡暫不展開論述,我曾專門寫過一本《數字孿生》的書進行了這方面的討論。
在疫情剛剛爆發時,由於沒有有效的方式將個人的身份信息、出行信息、健康信息有效的整合,政府需要在各地出入口設立關卡,個人需要逐一填寫信息登記、進行信息申報等,費時費力。
而健康碼卻能發揮巨大的信息互通作用,它使得個人可以「隨身攜帶」自身相關的數位化信息標籤,從一定意義上,使我們每個人成為「數字孿生人」。
如果用一句話形容健康碼,可以說是「一人一碼,三色管理」。一人一碼得以實現,依賴於從三個維度來獲取個人歷史數據信息。
第一個維度是空間,個人去過的地點都得以記錄,地點精確到市區、鄉鎮,能夠判斷個人是否經過疫區、離疫區的遠近;第二個維度是時間,個人去過地區的每個時間點都得以記錄,能夠判斷去過疫情地區的時間及停留時長;第三個維度是人際關係,個人是否密切接觸過其他敏感人員也是判斷標準之一。
從三個維度對個人實現的全程跟蹤,使得個人信息被立體式孿生構建,在帶來利好的同時,卻也伴隨著風險。
健康碼的隱私危機
健康碼將數據云端存儲,使得所有的居民健康信息、出行信息與個人身份信息綁定,在雲端存儲共享,省去了地方機關設立卡口,重複填報健康表格的麻煩。而作為數字通行證,健康碼能夠實現在全市甚至全國區域內一碼通行,為企業復工、小區篩查帶來便利。
大數據雖然保證了疫情期間的信息通暢,實現了信息互通,做到個人信息透明化,卻也帶來了隱私信息暴露的風險。
當人類進入大數據時代,在海量數據裡,越來越多的數據是個人隱私數據,需要被保護或加密。2019年上半年,網際網路數據洩露事件激增至3800多起,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峰,8.7億條個人信息在暗網上出售,7.73億個郵件地址及密碼被竊,5.9億中國人的簡歷被洩露,被公開的不止是姓名、電話,還有身份證號、戶籍、婚姻狀況、家庭住址等。
預計到2025年,87%的數據都將是需要保護的數據。然而,現實的情況卻是,一半以上的數據都沒有得到適當的保護。而目前比較突出的矛盾在於一方面是正在快速爆發的大數據行業,以及基於個人隱私所產生的各種大數據信息;另外一方面卻是在相關的法律法規層面一直未能跟上產業的發展,未能在法律層面有效保護個人隱私數據。
近年來,隱私洩露的事件頻發,我們不能確定,當健康碼擁有更廣闊的意涵時,健康碼所構建的孿生體能得到有效的隱私保護。更何況,在大數據個人隱私保護法律嚴重滯後的情況下,這種個人隱私數據的多平臺,無標準的存儲、流轉,後期給個人帶來的各種困擾與風險又由誰來負責?
於是也就能理解當蘋果宣布與谷歌聯合開發藍牙匿名追蹤新冠接觸患者的工具時,民眾的反對聲之高,民眾對隱私洩露的擔憂甚至超過了對感染疫情的擔憂。根據美國公民自由協會提出的警告,任何使用手機來追蹤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毒傳播的行為都需要得到嚴格的隱私保護。
後疫情時代的自動化行政
隨著健康碼的全國推廣及普及,健康碼是否會成為後疫情時代的新常態?從防疫健康碼,到健康碼升級,健康碼絕不是又一個簡單的「管理措施」。
要知道,健康碼是第一個「基於手機」且「3D人臉識別」且「多場合人口管理」的措施。
基於手機,代表其可能以非常敏捷的速度更換管控標準,幾乎沒有部署成本,若需要針對某些人群甚至某個人進行管控措施的調整,可以在瞬間完成。
基於3D人臉識別以及嚴格的一人一碼,代表其可以達到最高標準的實名制。且基於機器數據後臺,擁有最強的防偽特性。
多場合人口管理,代表其可以跨場景使用。在疫情的預演中,健康碼從一開始的防疫功能逐漸升級,到與電子健康卡、電子社保卡聯合,健康碼逐漸作為一種身份的確認,可以實現某些特定場合的「準入」。
我們甚至可以非常負責地預測,健康碼不會隨著疫情的消失而消失,健康碼將借著疫情長存下去並獲得更廣泛的應用。
當新聞報導,潛逃24年殺人犯因沒有綠碼自首時,在輿論叫好的同時,我們是否看到健康碼已經隱隱成為了虛幻的人格權?個人隱私與社會監管兩者之間對於數據的管理邊界又在哪裡?健康碼的推廣是否會淪為權力機構對個人實行監控的工具?
我們清楚,隨著科技的發展,數字孿生將成為社會的趨勢,一種數字式的自動化行政不可避免,健康碼的延續當然傳達著巨大的信號,這是行政系統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能力擠佔個人生活的開始,在時代的趨勢之下,如何平衡,是我們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將面臨的問題。
當然,健康碼在疫情期間給我們提供了非常便捷、高效的信息互通,這也是數字孿生普及的第一步,這是一個變化的節點,也是一個重塑的節點。
科技的更新意味著許多行業邊界、場景邊界、產業邊界的進一步拓寬,健康碼的推廣速度帶動了各行各業對於數位化轉型的熱情,後疫情時代,數字經濟的發展,也將具有更高的戰略位置。
我們在擁抱科技的同時也不能不忽視那些伴隨著的危機,個人隱私暴露的風險是否會進一步加劇?社會監管對於數據的管理邊界又如何定義?隨著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與不斷演進,我們能否用科技來解決科技。健康碼是否真的健康,還在於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