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信息化時代大數據的應用、人工智慧的普及以及網絡社會的來臨,傳統大學教育模式受到了極為嚴峻的衝擊和挑戰,高等教育為適應新的社會發展現實而做出相應的調整和變革勢所必趨!然而,從傳統大學向數位化大學演進的歷程,並不是人們普遍誤以為的「枝節性的局部小變革」,而是一種帶有「全局性高度」的、真正意義上的「顛覆性的大創新」。圍繞這一核心論斷,沿著「衝擊—迷思—覺醒—轉型」的邏輯主線,站在「技術與文明」的高度,闡述了數字文明與印刷文明作為高等教育的科技哲學基礎之巨大差異。通過對美國密涅瓦大學這個全球第一個完全意義上的「數位化大學」的具體實踐案例的解讀分析,來達成對「高等教育的數位化轉型」的全新理論話語體系的深層發掘與建構,並經由對形上、形中與形下三個層次的全面覆蓋,來對數位化大學帶來的「顛覆性的創新」展開充分透徹的論證,從而徹底釐清數位化大學與傳統大學之間本質性的巨大差異,以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創新努力,來助推我國的高等教育系統朝著「數位化轉型」的方向加速發展。
關鍵詞:信息化技術;高等教育;數位化轉型;數位化大學;顛覆性創新
2020年初,面對新冠疫情的意外爆發和嚴重衝擊,傳統課堂教學一時被完全阻斷,在線教育作為戰「疫」期間的應急教育服務體系被直接推向前臺,其磕絆現場雖暴露出諸多不適和問題,但是這也預示著中國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將走到一個歷史性的拐點—以網際網路為基礎的現代信息技術將重塑未來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格局。信息化時代高等教育的「數位化轉型」已是勢所必趨。沒有哪個時刻會比現在對數位化大學的嚮往與渴求更為深刻而迫切,這將以中國和世界面對疫情付出的巨大損失為代價觸動著建設數位化大學的最後的一根心弦,成為推動中國數位化大學建設的一劑最強「催化劑」。
衝擊:數位化浪潮下傳統大學的生存困境及其表現
網際網路等現代信息技術所引發的數位化浪潮和數字革命正以前所未見的磅礴之勢衝擊著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場教育革命正要到來,教育作為信息化的最後堡壘正日益被突破,高等教育也不可能置身事外。直面數位化浪潮的衝擊與挑戰,傳統大學必將面臨著生存的困境,我們再也不能沉浸於工業文明的繁榮「窠臼」而採取迴避的態度。
1.傳統的專業會消失
時至今日,機器人技術、人工智慧、網際網路、3D製造、合成生物學及納米技術所帶來的快速的工作轉型正在發生。[1]新興技術的進步雖然創造了新的專業和就業機會,但可能造成了更多的專業、崗位、行業的消失和人員的失業。如同美國財政部前部長勞倫斯·薩默斯所說,「未來最嚴重的經濟挑戰將不是生產,而是提供就業崗位。」在未來的30年,可能將會有許多工作崗位被數位化和人工智慧所取代,特別是那些重複性與標準化的操作勞動,很有可能會大量被替代。例如:汽車駕駛、食品加工、物流、行政職能、金融和法律服務等行業都將面臨較大的替代風險,而未來新興的職業則集中在:數據分析師和客戶體驗專家、遙控交通工具操作員、幫助人們瀏覽和應用監控信息與技術的個性化保健助手和網上監護人等[2]。可見,如果沒有持續的教育來應對技術的革新,那麼由數字技能造成的巨大差距更將加大未來就業的難度,技術的革新必將助推傳統大學重組、轉型。
2.傳統教育模式和課程形態難以為繼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在固定的校園,按照統一的人才培養方案,在規定的時間和地點以班級授課的方式來完成的。[3]這種工業化時代下流水線型的工廠模式最大的缺陷就在於形式單一僵化,缺乏靈活性,不利於學生個性化培養,不再適應信息化時代的職業特點及其對人才培養的需要。伴隨MOOCs等新型課程形態的興起,這一狀況會逐步得到改變。因為基於數字環境的超文本結構以網絡邏輯打破了印刷技術的線性邏輯[4],將給學生的學習帶來更多選擇。基於MOOCs等課程平臺而開展的網絡直播課堂、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新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日益受到學生喜愛,新的網絡課程形式和在線學習文化慢慢在傳統大學形成,純傳統的教育模式和課程形態將難以為繼,甚至會被淘汰。未來的教學與課程必將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制定個性化的教學方案,從以「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為中心,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潛能。
3.大學教師的職業崗位面臨挑戰
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現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及其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促進了教師角色的轉變。在傳統教育時代,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生產者,擁有著對知識的絕對權威性,處於教育教學的中心地位。今天,學生藉助網際網路就能輕鬆獲得想要的知識,登錄網絡課程平臺就能快速享受到世界頂級教師所講授的課程,通過教學輔助軟體或人工智慧系統就能便捷獲得答疑,教師職業的部分工作已被興起的人工智慧所替代,教師本身的角色也將被技術所改變。未來的教師角色,可能更像是一位促進學生學習的組織者、輔導者或協助者。
4.新的高等教育組織形式不斷創新
「隨著人工智慧的普及,圖書館、科研和考試制度也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25年後,中世紀學者認可的索邦大學、牛津大學和哈佛大學很可能都已不被認可。」[5]現代信息技術已經開始重塑高等教育,歐美的寄宿制大學可能會不復存在。世界上已經零星出現了不少新的高等教育組織形式:2007年,可汗成立的非營利性的「可汗學院」網站,利用網絡影片進行免費授課;2009年,谷歌與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合作創辦「奇點大學」[6];2012年,各國高校基於MOOCs課程平臺相繼推出的微學分、微學位,如優達學城(Udacity)推出的「納米學位」、清華大學基於混合式教學推出的數據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學位項目和金融學輔修專業項目[7]等;2013年,一所組織形態、學習模式等都徹底有別於傳統大學,基於網際網路互動學習平臺的全新的數位化大學—密涅瓦大學應運而生;2018年,世界上第一所「區塊鏈大學」—「伍爾夫大學」正式成立,它沒有實體校區,由一個應用程式供學者向未來的學生出售知識,被譽為「學生的優步(Uber),學者的愛彼迎(Airbnb)」[8]。這些探索都對現有大學的生存構成了挑戰。
迷思:傳統大學應對數位化浪潮的誤區與生存悖論
面對數位化浪潮的衝擊,儘管「有部分頂尖大學加入了MOOCs浪潮,但絕大多數大學和大學裡的絕大多數人,從思維到行動仍然遵循著過去的『傳統』」[9]。某種程度上,我們的大學已經落後於信息化時代,尤其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上存在誤區。
1.傳統大學應對數位化浪潮的誤區
一是把以網際網路為基礎的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現代信息技術看成是過渡性技術或小技術,認為只會引起一些小變革,不會對傳統大學構成顛覆性影響。可就現代信息技術來說,從印刷術到網際網路本身就是一種根本性的技術變遷。它不僅以革命性的方式衝擊著傳統的教育場景、教學方式、教師角色、師生關係、課程開發與實施等,甚至將顛覆大學和教師本身存在的合理性。[10]現代信息技術與廣播、電視等多媒體技術有著質的差異,廣播、電視作為電子傳播技術雖在其速度和範圍上有較大改進,但由於高成本、低效率的缺陷使其不具有革命性,仍只是一種過渡性技術。就像「蒸汽機的發明導致了工業革命,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導致了現代教育和科技的繁榮」[11]一樣,現代信息技術必將引發大學的革命。
二是把現代信息新技術僅僅作為一種工具或實用的存在,沒有認識到「技術工具觀會嚴重製約技術變革教育的深度與廣度,嚴重製約教育現代化的步伐。」[12]把技術作為工具來應用,只會把技術作為一種外在的力量或輔助性工具應用於對傳統大學物質形態的改造或是硬體設施的建設上,而不會涉及到對大學教育理念與目標、人才培養模式、管理制度與教育治理等深層結構的革新上。可是,「將信息技術由外在於教育場域的器具變成與個體生命成長共生的內蓄力量,其深刻內涵卻是顛覆、是變革、是重構和再生,即利用信息技術對教育實行全方位改造、顛覆性重構,使其升華為資訊時代的新形態。」[13]因此,現代信息技術絕不能簡單地被看成是用於改進現有教學模式與方法的外在工具與手段,而應是推動大學教育革新的內生力量。
三是對高等教育的「數位化轉型」與「數位化大學」的含義理解存有缺陷。一種基於廣義的信息技術含義,認為數位化大學是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一種遠程教育形式,把它視為正式大學教育體系之外的非正式教育,而忽視了以網際網路為載體的現代信息技術同無線電、廣播、電視等視聽技術的本質性差異;另一種基於信息技術作為教育外在輔助性工具或手段,認為對教育不構成革命性的影響,把數位化轉型定格在對傳統大學數字硬體設施的建設層面,而忽視了對數位化高等教育理念、組織結構、課程形態、教學模式、學習方式等軟體的重構與再造。
2.傳統大學在數位化大學轉型路上的生存悖論
「數位化時代大學解構已經發生,然而建構卻遠未完成。」[14]現代信息技術儘管極大拓寬了課程資源的供給主體,衝擊了傳統大學的教育教學模式,促進了學生個性化培養,但是它遠沒能使現有的大學實體消亡,甚至還沒有真正讓傳統大學模式感受到危機。其原因就在於技術發展的超前性同大學教育的傳統慣性之間形成的「文化時差」,並且它會伴隨技術進步指數的加大而更加嚴峻。這種「文化時差」具體表現為兩方面:
一是制度的慣性。由於組織制度選擇的慣性或延遲效應,現有的大多數大學對現代信息技術存在「邊緣性遲滯」與無感,即現有大學仍然同印刷技術環境相適應,遵循印刷技術的發展邏輯,在其基礎上形成的學歷、學位與學術制度必然也構成對傳統大學的嚴密保護。
二是觀念的滯後。現有大學裡的大部分人仍認為,建設數位化大學或推進傳統大學的數位化轉型只是進行數位化教學設備與設施的裝備與更新,而不是對教育理念、組織形態、大學制度、學習方式等整個教育系統的結構性再造與重組。即使在今天,「我們不僅沒有去尋找這種新制度和新模式,反而利用自己的技能和發明去允許許多舊時代的……陳舊制度苟延殘喘。」[15]換言之,我們的身體已經邁入了數位化大學,但是頭腦或靈魂還在傳統大學。這種「身心不一」的現象就表現為,我們使用的設備和教學工具都是信息化時代的,但是我們的理念、目標、方法等還是印刷技術時代的。
覺醒:數位化大學是對傳統大學的「顛覆性創新」
回顧歷史,今天的大學站在了數位化轉型的十字路口,就好比中國近代教育曾面臨過「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情形一樣。清朝末年至民國之初,當時所推行的廢私塾和書院、興學堂,廢科舉、改習西方近代科學,這種教育轉變在當時顯然已超越了改良的性質而是一種「顛覆性創新」,其實質是中國社會從農業文明向近現代工業文明的轉變。展望未來,今天的數位化大學無不是對現有大學傳統辦學模式的「顛覆性創新」,其實質是從「工業文明」向「信息文明」或「數字文明」的轉變。這就如同清朝末年到民國初年發生的教育巨變的邏輯一樣,現有的奠基在「工業文明」基礎之上的傳統大學經典的教育理念將日薄西山、走下神壇,而「以信息為基礎的(Information-based)大學將朝向信息化的(Informational)大學轉型」[16]。
1.技術哲學觀:傳統大學與數位化大學是奠基於兩種不同文明的大學
從技術與文明的視角看,從印刷物品到網際網路,改變的不只是承載信息的工具,更是文化,甚至是文明的形態。[17]傳統大學與數位化大學是奠基於兩種不同文明的大學,體現的技術哲學基礎分別是還原邏輯和綜合集成思想(系統論)。如果說現有大學的科層制模式是印刷技術時代展現的印刷文化或印刷文明,那麼數位化大學將是信息技術時代展現的數字文化或數字文明。現有大學所依持的理念與觀念、組織架構、學術制度、教學模式等都是源於印刷技術的塑造,也正是由於「印刷術的同一性、連續性和線條性原則」[18],從而使其掌握了對高深知識生產和傳播的壟斷地位和特權。某種意義上,由於印刷技術的線性邏輯與近現代工業化流水式生產的「無縫嵌套」而呈現出來的低成本、高效率和規模效應特點,共同推動了科學的普及和德國大學模式在全世界的盛行。目前,學校、班級、以及教學的組織形式總體上依然帶有統一加工、批量生產、標準化考核等工業時代特點[19]。但是,今天以網際網路為基礎的現代信息技術聚集了以前所有媒介技術的優點,它以「聯結一切」的網絡邏輯不僅改變了印刷技術時代下知識生產、傳播的線性方式,而且還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大大降低傳統大學制度的交易成本。所以,傳統大學在制度上的競爭優勢將不復存在,新技術必將以網絡邏輯塑造出大學的網絡結構,數位化大學建設的春天即將到來。
2.科學觀:傳統大學與數位化大學呈現的是兩種不同的數理科學範式
立足科學觀來看,傳統大學與數位化大學呈現的是兩種不同的數理科學範式:傳統大學建立在牛頓、伽利略等西方經典科學觀的基礎之上,注重可驗證、可實驗,在有限數據的基礎上進行線性的因果分析,呈現的是「簡單還原論」的數理科學範式。而數位化大學則是建立在愛因斯坦、普朗克的相對論、量子力學等複雜的科學觀基礎之上,認為現實世界是一個複雜、多樣、不確定的世界,事物之間存在的是複雜多樣的因果鏈或相關性,呈現的是「複雜性的與整體論」的數理科學範式,今天的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現代信息技術正好為認識這個複雜多變的世界和推行複雜的教育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技術支持。基於兩種不同科學觀所呈現的大學理念、大學樣態和辦學模式必然有著質的差異,詳見表1。
3.歷史實踐觀:數位化大學是完全不同於傳統大學的嶄新樣態
一是立足歷史實踐觀來看,大學的發展史可以說就是一部新型大學的不斷湧現史。從中世紀大學—柏林大學—威斯康辛大學—霍普金斯大學,每一種新型大學的確立無不引領了那一個時代,對大學自身發展和社會的發展都構成了深遠的影響。這也是高等教育適應時代變遷的發展邏輯使然。所以,「數位化時代,大學也隨之演進,面臨再造。」[20]而且,與前面所有歷史時期的所謂「新」大學不同的是,柏林大學、威斯康辛大學和霍普金斯大學皆是印刷文明或工業文明的產物,數位化大學卻是信息文明或數字文明的產物。
二是就數位化大學建設現狀來看,當前世界上已經零星出現了數位化大學的雛形與試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國的密涅瓦大學。它的英文名為「Minerva School at KGI」,2013年創辦於舊金山,一所「沒有校園、沒有入門課、沒有講授式教學、全部小班在線研討、學生四年全球七座城市遊學」的新型大學[21]。密涅瓦大學產生於以網際網路為載體的現代信息技術支撐下的數字生態環境,不同於廣播電視大學和傳統遠程教育只是作為傳統大學教育的輔助性形式。作為一種「異類」大學,密涅瓦大學並不是在傳統大學的基礎上「改良」,而是一種摒棄傳統教育模式的全新大學的「顛覆版」,具有堅實的現實基礎和未來導向。[22]如表2,同傳統大學相比,密涅瓦大學在辦學理念、硬體建設、師資選聘、招生方式、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學習方式和學習服務等方面都有著天壤之別。
轉型:高等教育數位化轉型的可能路徑
數位化大學才是信息化時代高等教育的未來,推動信息化時代高等教育的數位化轉型既是時代所趨,更是現實所迫。由於傳統大學到數位化大學是兩種不同的發展範式,所以面對轉型,基於原有範式,在舊有制度框架下追求持續性創新是無法實現轉型的;相反,只能跳出現有範式之外進行思考,即通過引入一種新範式以實現某種破壞性創新。理論上有兩種解決辦法:一種是像密涅瓦大學一樣,立足現代信息技術開闢的信息化時代直接打破原有結構,成立新的大學形態—數位化大學;另一種是按照網絡邏輯和數位化理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現有的大學進行全面、系統化的再造與重構,即推進傳統大學的數位化轉型。
1.創立新的大學,樹立前行燈塔
如同本·納爾森所說的一樣,「當下的大學比20年前更迫切地需要變革」[24],但是「綜合型大學在保護中生存,卻停滯不前,變得更加奇特和昂貴,並日益受到它不連貫的內在結構的侵害。網際網路時代的第二個十年末期,傳統大學改變得顯而易見還不夠快。只有當新的競爭者設法滲入大學,才能夠重燃大學革新的火把,泛在大學才會出現。」[25]可見,「與其在傳統大學內部進行改革,還不如創立新的大學,為其他大學樹立前行的燈塔」[26]。因為相對變革傳統大學,創立新的大學可能要更容易。傳統大學雖早已經意識到了轉型的必要性,但往往受到傳統學術制度等多方面的阻礙與保護,無法在短期內實現突破。所以,創立新的大學就成為破除高等教育數位化轉型危局的先手棋。從大學的發展史來看,這也符合新型大學的產生機理。而且,新的大學一旦取得成功,就會在高等教育系統中觸發「蝴蝶效應」,必將促使眾多傳統大學競相效仿,從而推動整個高等教育的數位化轉型。為了迎接信息化時代數位化大學的嶄新未來,我們必須勇敢地面對轉型,果斷地甩下包袱,像密涅瓦大學的創辦者一樣進行「大刀闊斧」的變革,積極探索創辦能引領信息化時代發展的新大學,用信息化時代新的理念、方法、技術、模式來創新大學的職能,設計課程體系和課程形式,實踐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等。
2.積極重構再造,全面實現轉型
信息化時代需要數位化大學,但是僅僅通過創立數位化大學來應對時代所需顯然是不現實的。傳統大學仍佔大多數,我們不能看著傳統大學就這樣不斷走向衰落和滅亡而無動於衷。因此,要實現整個高等教育的數位化轉型,既需要有像密涅瓦大學之類的新樣態來引領,還需要佔大多數的傳統大學能突破束縛,清醒認識,進行自我革命,推進自身向數位化大學轉型。任何其他企圖在制度層面的小修小補都只能是慢性自殺或自取滅亡,只有全面、徹底地完成數位化轉型,讓自身成為名副其實的數位化大學,傳統大學才能真正在資訊時代贏得生機。然而,「現代大學的改革除了在個別『點』上有所突破,整個學術界,尤其是精英大學群體,依然是保守的、充滿惰性的,對於信息技術潛能的挖掘和應用遠遠不夠。」[27]因為「我們仍然身處於這個轉變之中,在我們目前的文明中,屬於新生代技術經濟的科學知識、機器體系、實用設施、技術手段、生活習慣和人性目標遠遠未佔優勢地位。」[28]所以,「在顛覆的框架下,也就意味著:除非高層積極推動創新,否則組織的顛覆式創新都會變成持續性創新(也就是匹配目前情況、價值觀和經濟模型的改進),因為一個組織不可能自發地顛覆自己。」[29]換言之,這也是傳統大學在數位化大學轉型路上最大生存悖論的原因所在。
因此,傳統大學要完成數位化大學的真正轉型,需要從以下三個方向進行努力。一是應自上而下地推進轉型。作為傳統大學的舉辦者和管理者要對轉型有清醒的認識,明確自我革命的意義,應明白轉型所帶來的陣痛只是暫時的,而轉型的成功卻是對整個高等教育嶄新未來的重塑。二是全面構築數位化的技術環境和社會環境。數位化的大學只能存在於數位化的技術環境中,而數位化的技術環境也只能存在於數位化的社會環境中。[30]只有構築起現代信息技術的強大堡壘,讓一切印刷技術時代的環境得以顛覆,從而才可能構築起適應數位化大學生存發展的數位技術環境和社會環境,並在數字文化與數字理念上形成共識。三是全面對傳統大學實施數位化再造與重組。轉型是對整個大學系統的變革,既要從理念、組織、制度等方面破除傳統大學的學術制度的保護機制,還應基於新的課程形態、學習方式推行學歷與學位認證的新形式,同時轉變教師角色與職能,準確認識師生關係等。
結語
數位化大學建設決不是簡單地「傳統大學+現代信息技術」,本質上應該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網絡邏輯或網際網路思維對傳統大學進行全面、系統性的重塑,具體應從終結性教育轉向終身化學習,從線性科層制結構轉向扁平網絡結構,從面授課程形態轉向混合課程形態,從統一化教學轉向個性化教學,從他律性學習轉向自律自主性學習。
數位化大學就是對傳統大學的顛覆性創新,它的建設將是現代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不可迴避的一場深刻革命[31],將創造信息化時代高等教育的未來。面對高等教育的數位化轉型之路,我們應審視其影響和變革的可能前景,探尋我們人類能夠接受的技術革新、智能革命和人類深度科技化前景。與此同時,還須警惕再一次陷入數位化轉型的迷思之中—不可忽視數位化技術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的缺陷,避免落入高等教育「數位化轉型」可能蘊含的陷阱。總之,我們只有保持清醒的頭腦與理性的認識,數位化大學建設之路才會走得更遠、更好!(作者單位:羅元雲,華中師範大學、湖南工學院教評中心;楊杏芳,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網際網路+』背景下地方應用型高校課程供給側改革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17C0456)的研究成果;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人才需求預測視域下的高等教育結構優化規律及機制研究」(項目編號:XJK016QGD004)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2]凱文·拉古蘭德,詹姆斯·J.休斯.未來的就業:技術性失業與解決之道[M]. 艾輝,馮麗麗,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8:3,181.
[3]劉俊學,羅元雲.在線與混合:慕課時代地方高校戰略選擇[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18:57.
[4][9][16][17][27][30]王建華.大學落後於時代了嗎?—技術的視角[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5):36,33,43,35,38,41.
[5][8]安東尼·塞爾登,奧拉迪梅吉·阿比多耶 .第四次教育革命:人工智慧如何改變教育[M].呂曉志,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9:193,196.
[6][14][20]徐飛.數位化時代的大學再造[N].文匯報,2016-06-03(7).
[7]趙秀紅.慕課改變你,你改變課堂[N].中國教育報,2016-06-17(1).
[10][19] 馬和民,王德勝,尹晗.信息技術時代的教育學是一門「娛樂學」[J].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37(5):59,62.
[11]王竹立.技術與教育關係新論[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2(2):28.
[12]餘勝泉.技術何以革新教育—在第三屆佛山教育博覽會「智能教育與學習的革命」論壇上的演講[J].中國電化教育,2011(7):3.
[13]盧曉中,王勝蘭.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歷史審思與未來路向—從教育信息化與教育現代化關係的角度[J].江蘇高教,2019(12):3.
[15][28] 劉易斯·芒福德.技術與文明[M]. 陳允明,王克化,李華山,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9:233,233.
[18]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25.
[21][23] 陳樂.密涅瓦大學:引領未來高等教育?[J].比較教育研究,2016,38(10):59,60.
[22]王佑鎂,包雪,王曉靜.密涅瓦(Minerva)大學:MOOCs時代創新型大學的探路者[J].遠程教育雜誌,2015,33(2):3.
[24]DELL K. The Minerva Project: An Online College to Rival the Ivy League[EB/OL]. (2014-01-24)[2015-11-23].http://nationswell.com/minerva-project-online-college-rival-ivy-league.
[25] 凱文·凱裡.大學的終結:泛在大學與高等教育革命[M]. 朱志勇,韓倩 ,等,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7:116.
[26]MELENDEZ L. New university aims to reshape classroom[EB/OL]. (2014-11-13)[2015-11-23].http://abc7news.com/education/new-university-aims-to-reshape-classroom/386160.
[29] 克萊頓·M.克裡斯坦森,亨利·J.艾林.創新型大學:改變高等教育的基因[M]. 陳勁,盛偉忠,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5.
[31] 劉戟鋒,黃朝峰.建設數位化大學的初步構想[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0(2):36.
《北京教育》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