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驅動的數位化轉型:從流程驅動到數據驅動

2021-01-20 與數據同行

【提醒:公眾號推送規則變了,如果您想及時收到推送,麻煩右下角點個在看,或者把本號置頂



數位化時代已經到來

1996年的時候《Being Digital》的作者Negroponte就提出數位化生活的概念,而20年以後的今天,我們已經進入了數位化的生活,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手機、各種社交媒體、電子支付等各種數位化技術把我們的生活完全連接到了雲端,連接到了網絡。每一個消費者通過手機和設備,成為了一個巨大的數位化網絡的一個節點,每時每刻,我們從雲端獲取各種信息,各種狀態,瀏覽各種商品,從而實時的決定我們的決策和行動。


數位化時代的三大特點

數位化時代和過去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呢?

信息透明

    

    過去,很多行業知識、數據、信息、方法等都是封閉的,而數位化時代首先的表現是信息透明。所有的文檔、信息、影像等都通過手機、電腦、手環、穿戴設備等傳輸到了網絡上,而在Web2.0時代催生出的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一下子打破了傳統的知識的壁壘,原來相對封閉的信息一下子百花齊放的在網上產生,知乎、在行、得到等知識變現的應用更是把原來行業的知識、專業信息也都快速、批量的陳列在所有用戶面前,大家的信息獲得的渠道千萬倍的增長。


    信息透明給這個社會帶來的改變是巨大的,它從根本上打破了傳統的物理世界的各種信息壁壘,極大的衝擊了傳統行業和社會形態。衝擊最為明顯的幾個行業,比如媒體行業,信息諮詢服務行業,在網上每一個人可以搜索到基本上所有的信息。


    知識和方法論的透明,讓過去的專業壁壘大幅下降,專業諮詢公司擁有的方法,掌握的知識,很多在網際網路上也可以找到。信息透明讓行業之間的邊界模糊了,隔行如隔山這句話已經行不通。


速度為王



    手機把人和網際網路連接在一起,微信把朋友們連接在一起,傳感器把工業世界連接進來。你的信息、狀態、反饋時時刻刻被採集被連接,數位化把所有的一切都連接起來了


    傳統的物理世界,建立連接的速度是很慢的。沒有連接,就形成了一個個的行業孤島,商業孤島,孤島之間信息不透明,生產者、消費者、渠道商、分銷商等界限分明,產品和服務沒有辦法直接快速的觸達用戶端,中間過程繁瑣導致成本高,反饋慢。而數位化的時代,連接速度幾何倍速的提高,這一點最明顯的就是物流和支付行業。數位化就像一條條道路,連接了物理世界的一切,四通八達,無孔不入。



    原來傳統工業生產模式,獲得消費者的反饋非常緩慢,所以產品更新速度也受到局限。為了解決快速採集反饋的問題,都形成了過去的一個巨大的產業,市場調研公司。

    

    數位化的時代,評論,反饋的速度是可以做到實時的,而廠家和服務商也在利用反饋的速度來優化自己的產品和服務。這樣在產品的設想之初就能夠基於用戶的反饋,需求來驅動設計和開發,降低了需求和服務之間的差距。


創新的速度決定了每一個企業的競爭力,如何快速的產生創新想法,並且快速落地,快速反饋,快速投資運營成為優勢業務,決定了企業的生死


邊界消失


    設想一下,有一天你打上了滴滴以後,你可以在手機上選擇不同的環境模式,比如:「KTV」模式還是「會議模式」。


    當你選擇"KTV"模式以後,後排升起一個隔音屏,立刻計程車成為了一個迷你的KTV,你可以和朋友在後座盡情放歌。


    當你選擇會議模式後,屏幕上出現了其他的會議同事,你們可以在車上展開討論,並且將討論結果實時上傳到雲上分享給其他的同事。


    這個時候,你能說滴滴僅僅是一個計程車公司,或者是出行公司麼?


    請不要把這個當做一個玩笑,也許這個已經納入了程維的計劃之中。


    物理世界的一切都會被數位化,數位化技術把一切都連接起來,原來傳統世界的地理位置,時間跨度,商業模式,職業,崗位,技能,一切的被連接成一張立體的網,都可以通過一個點尋找到另外一個點。所以原來的行業邊界,組織邊界,職位邊界,角色邊界,都被數位化所連結,所打破。

    

    這個對於企業服務市場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邊界的消失帶來的是從觀念上,經營模式上的徹底的改變。


    數位化已經覆蓋了很多的消費者場景,而這一點直接影響到了企業端,對傳統的企業經營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所以,很多企業都在強調要進行數位化轉型。


    2016年Gartner發表了一篇文章「Now Is Time for Digital Transformation」[1],報告中提到CIO必須通過重構組織、流程和他們的業務來進行進行數位化轉型。


數位化轉型是什麼

    說到數位化轉型,首先要說什麼是數位化。


    數位化是英語Digitalization翻譯過來的,而英語中跟數位化相關的詞有以下三個:

    Digitization:數位化,指的是「模擬信息轉換成數字形式(按照目前的技術就是二進位的數據)」。

    Digitalization:數位化,這個和Digitization的區別,是Digitalization是從模擬型號轉化成數位訊號的過程。


    那麼Digital Transformation:被描述為是「數位化帶來的整體和社會效應」,數位化技術使數位化的過程得以實現,從而為改變和改造現有的商業模式,消費模式,乃至社會經濟結構、法律和政策措施、組織模式、文化形式帶來了更多的機會。


    所以,數位化轉型強調的是帶來的效果,是區別於傳統的組織形式、溝通形式、技術手段所產生的變化本身。


流程定義的世界到數據定義的世界


    從企業信息化建設伊始到現在,一直都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將物理世界的流程在信息世界中定義一遍,傳統的信息系統是流程驅動的。


    而過去的企業轉型也一直是圍繞著流程來走的,從最早的信息化系統建設,將線下業務流程搬到線上,信息化,再到BPR業務流程再造。

    

    那麼數位化轉型和流程再造的區別是什麼?很重要的是企業原來的運營模式和數位化時代的運營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傳統的企業運營模式是工業化生產的理念,流程化的管理,在標準化的基礎上,將一個價值鏈分解成一個個的流程節點,然後將一個節點對應到一個小的組織,由這個組織來負責這個節點的工作。這樣,整個一個價值鏈可以並行的運轉,然後通過流程把工作串起來。這在過去的工業化時代,的確提高了企業的管理效率,帶來了規模化的生產。


    所以在十年前,凱哥做ERP實施的時候,特別提到的,就是標準化,精益化和集約化。而業務流程則是一切的基礎。我們做規劃,做系統,最重要的就是梳理流程,一層層一級級的流程圖,而流程梳理過程中最痛苦的就是節點與節點的關係,也就是一個個的連接線。


    因為,我們會發現,我們要將一個業務流,價值流拆成幾個流程,由多個組織實現,需要定義清楚責權利,分工界面,而從事情本身來講,他就是一體的,是不可分的,不是那麼的清晰,總會有一些灰色的模糊地帶。

    

    於是,這些模糊地帶就成了流程再造中最困難的節點,六西格瑪和其他工具旨在改進和改進這些流程,發現浪費,以提高效率,重點和質量。

    

    而在數位化時代,數位化轉型的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縮小企業目前做或可能做的流程,流程轉化為軟體,實現了自動化,剩下的就是數據。數位化將運營過程沉澱成數據,這使管理者可以從數據視角而不是過程視角來查看他們的業務。

    

    隨著數據的出現以及將這些數據與指標或問題聯繫起來的能力,它使組織不僅能夠變得更有效率,而且還能改變它的功能。通過數據鏡頭而不是過程鏡頭觀看世界帶來的商業影響是超強大的。

    

    在流程驅動的世界中,流程是最重要的,很多時候陷入了為了正確的流程而制定流程,而忘記了流程本身的意義所在。

    

    數位化轉型的一個工作就是將過去那麼多年建立起來的流程自動化,無形化,敏捷化。因為既然是流程,那就是別人之前設計好的,而現在的業務現狀、競爭格局,客戶需求,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變化,用過去的流程來管理和制約現在和未來的變化,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如何去發現變化,預測變化,只有數據。


    大西洋彼岸的蝴蝶扇了一下翅膀,帶來了印度洋上的一場雷暴。看似相隔萬裡,虛無縹緲,但是物理世界的一切都是可以用數據度量的。

    

    一切的現象乃至謎題,背後都有規律可尋,而這個規律就是業務模型,如何將業務模型建成數據模型,來指導更多的業務場景,這就是數據工作者要去做的事情。網上廣為流產的林彪打仗的故事,時刻採集一切的戰地信息,從敵人的槍枝彈藥,供給糧草,衣著打扮到時間地點,一切都是數據,一切都是線索。

數據包含了一切的事實,數據包含著一切的本質。


    取代以流程為核心,建立從數據出發的管理體系,用數據驅動業務的運營,戰略的制定和創新的產生,是數位化轉型最核心的工作。


數據驅動的數位化轉型


    傳統諮詢公司為企業提供轉型服務的兩大法寶,是方法論和最佳實踐。

    

    這還是沒有逃出流程定義的世界的邏輯,方法論,是經驗的總結,是體系的沉澱,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們前面提到,方法論這種知識類的東西,在數位化時代,已經完全透明了,你能掌握的方法,別人也掌握了,你知道的體系,別人也知道了,所以這一點來說,方法論本身並不是核心壁壘了。


    最佳實踐,也就是案例分析,我們以前打項目,客戶最看重的就是案例。你做過哪些其他同類型的項目啊,多多益善,我們看看別人怎麼做的。過去的競爭是下象棋,你只要把你行業裡的頭部競爭對手幹掉,你就高枕無憂了。但是,現在的競爭是下多維立體圍棋,還是在一個無邊際的棋盤上,你也不知道你的對手是誰,在哪裡,所以這種所謂的最佳實踐,作為參考的價值越來越小。


    用流程驅動的思路,通過定性的調研訪談,會議討論的方式來推進數位化轉型的方法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企業需求。很多時候,我們發現,這種訪談調研,分解到幾級流程,試圖通過經驗性的分析,所帶來的,很多時候,都是無止無休的爭論,博弈,各種出於自身利益角度的詭辯,而不反應真實的業務,達不到最終的轉型的目的。


    過去的十幾年的信息化建設,很多企業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數據,從數據中挖掘和分析價值,從流程驅動到數據驅動的數位化轉型體系,這是數位化轉型的一個顛覆性變革。


數據驅動創新和優化

    數據驅動,意味著以數據為核心,將企業的數據資產梳理清楚,對之進行集成、共享、挖掘,從而發現問題,驅動創新。

    

    數據是最客觀的,是最清晰的,數據能夠幫助管理者化繁為簡,透過複雜繁蕪的流程看到業務的本質,更好地優化決策。

    

    某世界頂級能源行業客戶,內部的管理非常的標準化,所有的業務都分解到流程,結點,每一個任務都有人專業負責,然後通過各種KPI來度量考核。但是,近幾年,發現隨著新能源產業革命帶來的衝擊,以前的那種方法不起作用了,不管內部如何的規範,如何提高效率,都無法提升銷量,無法提升經銷商的業績。我們幫助客戶進行數據分析,發現本來相對簡單的業務,由於部門割據,角色繁多,一套數據被反覆的解讀、二次加工,產生了不同的口徑,不同的維度的報表,然後這些報表又被在不同的場合被作為事實的依據來指導不同的決策。


    不論多少部門和分工,對於一個企業來講,所有的業務的本質和目標只有一個,

    

    傳統企業由於流程和組織的劃分,將原本統一的數據割裂,產生了不同的解讀,不僅無法提高效率,更是在應對市場外部變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將數據利用好,能夠從兩方面推動企業的數位化轉型:



驅動創新

    從數據中發現規律,發現價值,能夠產生更多的創新,特別是那些原來人的經驗所不能夠洞察和理解的。


    傳統的數據倉庫,商業智能的核心還是人的經驗,而隨著行業邊界的消失,海量的數據湧入,誰都無法掌握全面的信息,一個小的決策都會帶來大量的信息的關聯分析,靠人的經驗決策風險巨大,並且隨機性太高。

    

    舉個實例來說,地產行業的投資研究是最重要的環節,每天全國有眾多的地塊在拍賣,買哪一塊不買哪一塊,用多少成本去購買,買回來蓋什麼類型的產品。這個決定至關重要,對錯直接決定這個項目的成敗。而過去這類型的決定,更多的是靠經驗拍腦袋。但是,現在眾多的房地產企業都在尋找利用數據來做投研,結合行業宏觀信息數據,消費數據,歷史的銷量數據等,來建立投研模型。


    在數據資產中,產生洞察,驅動創新,利用數據可視化,建模,算法,來發現經驗不能觸達的部分。


    比如,我們在一個智慧物流的數據探索的項目中,發現運力與區域的關係,在幾千萬條的貨運數據中,發現一些地區之間的貨物運輸是有模式和規律的,這些規律在一定的時間內是生效的,這就帶來了巨大的價值。原來的貨運定價相對是固定的,靜態的,而當我們洞察了這樣的規律後,就可以動態定價,針對不同的地區,不同的路線,不同的貨物差異化定價。

    

    所以,企業需要擁有一個全面、開放、方便、快捷探索數據價值的體系,在數據中去發現洞察,產生創新。


優化流程


    數據驅動創新,這一點在行業裡已經被廣泛認知了。同時,數據能夠幫助企業去優化原來的業務流程和系統。

    

    一個企業,流程的固化過程,信息化建設的過程是漫長的,這過程中,有太多的噪音和幹擾。利益的博弈,格局的重組,風險的考量,所以,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業務系統的流程,是附加了太多的組織、人員、利益、風險的因素的綜合體,複雜而不能被清晰地理解。


    如果從流程本身去優化,是不可能的,就像大力士不可能造出一個自己舉不起的錘子。而,所有的流程都會沉澱成數據,數據是最本質的反射。不論業務流程多麼複雜,物理世界的本質是清晰地,數據之間的關聯是清晰的,從數據出發可以越過流程的迷霧,快速到達業務的本質。


    我們所做的數據諮詢的項目有太多這樣的例子。我們會發現一個本來很清晰的業務,由於流程和組織結構,運營分塊的原因,被打上了眾多的內部管理的標籤,從ID到屬性,但是這些本身對於最終的用戶,是不產生價值的,名義上都是為了方便內部的管理。真的方便了管理麼?


    凱哥寫過篇文章《數位化時代的同心圓價值鏈》,是這種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


    將企業的核心的數據資產梳理出來,發現那些不產生價值的過程數據,管理數據,以這些數據為源頭和出發點,去優化業務流程,這是數據帶來的對於內部效率的提升。


數位化轉型已經進入了顛覆性的時代,從流程驅動的轉型,進入到以數據為核心,數據驅動的轉型。




阿里徹底拆中臺了!

數據中臺的使命、願景、本質和六大核心能力

DataOps:數據中臺的必備底座

傅一平:如何評估數據中臺的成熟度?

沒有中臺的命,卻得了中臺的病


相關焦點

  • 數據驅動背後的「陷阱」
    「數據驅動」已經成為當下必須。更明智的進行決策,尤其是在自動化商業智能的賦能下,會帶來更高的ROI和更好的業績。從AI工程到超自動化,更多應用數據的有效方式出現,遍及所有商業領域,也被Gartner認為是「2021年十大戰略性科技趨勢」的重點。
  • G7吳海波:雲時代數據驅動物流轉型
    「包裹多、流程雜、配送慢」是長期困擾物流企業的難題,而雲計算、大數據的到來則提供了一劑良藥。通過將傳感器放在車上,感知車輛每時每刻的運行情況,甚至是司機每次踩剎車、加油門的動作,以獲取物流運輸全程的實時數據。大數據驅動物流離不開雲數據的價值不僅體現在挖掘和分析,更應作為驅動企業前進的戰略資源。大數據離不開雲計算的支撐,後者也在物流信息化的推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從數位化邁向智能化 測繪技術需要數據驅動
    測繪科技如何轉型升級,成為業界關心的重要話題。」10月28日,中國測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陳軍在中國測繪學會2020學術年會上指出,從信息化測繪到智能化測繪是必然趨勢。陳軍提到,20世紀90年代起,經過數十年的科技攻關與推廣應用,測繪實現了從模擬測繪到數位化測繪的轉型升級,支撐了全國測繪地理信息事業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
  • 洞察數據變化,驅動業績增長!商品數據運營培訓會正式開講!
    數據智能零售時代,單純的數據分析並不適應未來的零售競爭,企業必須學習數據化管理思維,養成數據嗅覺,洞察數據變化的真正原因,發現問題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實現數據驅動業績增長。11月18日,紫日軟體舉辦的《商品數據運營培訓會》在武漢正式開講。
  • 洞察數據變化,驅動業績增長!武漢商品數據運營培訓會正式開講
    數據智能零售時代,單純的數據分析並不適應未來的零售競爭,企業必須學習數據化管理思維,養成數據嗅覺,洞察數據變化的真正原因,發現問題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實現數據驅動業績增長。「一切業務數據化,一切數據業務化」為主題,特別邀請到紫日雲南服務機構負責人、鞋服行業數據化管理創新專家劉譽先生
  • 律動數位化脈搏,新華三如何驅動大互聯引擎
    「數字中國」在全國兩會期間迅速升溫,在「大數據」、「數字經濟」之後,首次被寫入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這無疑給未來中國數位化轉型進程奠定了基調。數位化的「脈搏」在數位化技術的支撐下,跳動得更加有力。  在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新徵程上,中國數位化轉型進程的重要驅動者紫光旗下新華三集團(以下簡稱新華三)的品牌定位從原有的「新IT解決方案領導者」更新為「數位化解決方案領導者」,從而更加聚焦在數字經濟的發展,數位化新技術,以及數位化新解決方案的維度。
  • 數據驅動才是零售企業轉型的核心!
    4月15日在2017年中國企業網際網路峰會上,探路者CIO張航講述了自己和探路者的數位化轉型過程中的痛點和體會。探路者這個人盡皆知的戶外品牌,典型的零售企業。在前幾年O2O熱炒,他們卻很冷靜,腳踏實地地進行數位化轉型。
  • 螳螂科技COO安瑩:數位化管理驅動企業倍速增長
    來源標題:螳螂科技COO安瑩:數位化管理驅動企業倍速增長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企業危機、企業轉型、企業如何在疫情反覆的大環境下低成本獲客,一直是教育行業普遍關注的熱點話題。
  • 張近東:產業網際網路時代 大數據是驅動智能製造的生產資料
    當前,大數據、5G、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快速發展,世界邁入萬物廣泛互聯、人機深度交互的新時代。智能製造與消費服務的強耦合性趨勢正顯著增強。在製造端,消費零售市場的大數據資源,正在成為驅動智能製造發展的重要生產資料。張近東認為,在產業網際網路時代,數據資源的引擎作用將更加凸顯,數位技術驅動的智慧零售,將是智能製造的源頭、引擎和先導,發揮重要的驅動作用。
  • 中原銀行王軍:銀行數位化轉型需破解「數據孤島」難題
    除了受疫情的影響,在王軍看來,銀行不斷提升自身數位化能力有更多原因:從宏觀的角度看,有利於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形成;從銀行自身發展而言,數位化轉型是提升數位化時代服務實體經濟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從客戶角度看,隨著客戶需求日益個性化、差異化,由單純的金融服務需求向價值需求轉變,客戶行為線上化,到網點頻率越來越低,且對成本、對投資收益的關注不斷提高,數位化轉型有利於滿足客戶多元化、個性化的金融需求。
  • 數據加速企業數位化轉型,CIO如何最大化數據分析的價值?
    在企業數位化轉型進程中,數據更是扮演著業務加速器、創新催化劑、差異化競爭法寶的重要角色。企業亟需將提升數據與分析能力作為戰略性任務,在這裡CEO/CIO等高管們需要思考清楚以下問題:· 如何通過數據與分析驅動的創新力獲取競爭優勢?
  • 工業網際網路創新驅動千行百業數位化轉型
    儘管超強寒潮影響下上海電網故障報修量有所增加,但電力部門在工業網際網路賦能下及時完成搶修,數位化轉型的作用正在各行各業顯現。  昨天舉行的2021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促經濟數位化轉型大會,打響了2021年上海經濟數位化轉型的「發令槍」。
  • 用數據驅動HR,虎彩做到了!(深度乾貨)
    將用數據驅動人力資源,落到了實處。這家企業是:虎彩印藝。虎彩成立於1988年,在2012年進入數字印刷的二次轉型之後,基於傳統的選育用留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對業務的支持變得非常受局限,虎彩管理層對HR由「職能運營」轉向「經營視角」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 如何創建數據驅動的企業決策和運營流程
    隨著企業業務轉向創新驅動,精細化增長,數據已成為大多數公司最重要的資產之一,全球頂級公司使用數據來支持其業務決策。統計數據顯示,排名前40%的公司的大多數業務決策(約70%)都是數據驅動的,即推動業務驅動決策的組織比本能驅動的組織更有經驗。它更容易達到行業的頂峰。
  • 數據驅動業務 新一代數據中心之靈魂
    【賽迪網訊】數據作為一種技術,是為應用而生的,最終會落到對具體業務的驅動上來。數據中心經過多年的發展,正在由數據的保管者和服務者轉變為數據的管理者和決策者,從被動的響應領導的要求轉變為主動向領導及各業務部門提供數據服務。這一職能的轉變,使得業務可以從數據上立即得以感知,業務可以用數據評價並由數據決策,也就是同方提出的用數據驅動業務,這也是新一代數據中心的靈魂所在。
  • 華立科技蘇本立:超前布局「新基建」,以數據驅動精益造
    新基建是當下社會邁入數位化、信息化、智能化數字經濟的主要助力之一,在其涉及的領域中,新文娛已經成為新興技術應用的重要戰場。作為國內外知名的專業遊戲遊藝龍頭企業,華立科技在AI、VR、AR、5G、大數據等新技術應用方面都有重大突破。
  • 全連接工廠以數據來驅動管理,「1+1+6+N」體系架構成內生動力
    全連接工廠以數據來驅動管理 工業網際網路是工業數位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發展的基礎,是網際網路的」下半場「,而5G網絡可以為工業網際網路帶來無限的發展空間。 原工信部部長苗圩曾指出,」5G真正的應用場景,80%是用在工業網際網路,工業網際網路是5G最期待的領域「。
  • 數據驅動歸因的幾個算法
    數據驅動歸因,英文是Data-Driven Attribution,簡稱DDA,或數據驅動歸因模型,英文是Data-Driven Attribution Models,簡稱DDAM,也叫算法歸因。自Google 宣布即將推出歸因模型以來,廣告主對新的數據驅動模型表現出很大興趣。
  • 籤約|合作觀遠數據,美津濃(中國)開啟全鏈路數據智能驅動程序
    ,尤其在目前全球疫情現狀仍不明朗的情況下,品牌商越發認識到數位化已經成為企業高效連接產品和顧客,供應鏈與銷售,管理與終端的基石。 面對激烈的競爭環境,品牌商在追求供應鏈建設和新品研發的同時,也越來越重視企業的數位化建設,用數據驅動企業運營。近日,日本百年運動品牌美津濃(中國公司)與觀遠數據達成合作,引入觀遠一站式智能分析平臺,提高內部的經營決策效率,加強對市場的快速反應。
  • 加速企業轉型奔馳成立新驅動系統部門
    日前,奔馳汽車對外表示,梅賽德斯-奔馳成立了全新驅動系統部門(Mercedes-Benz Drive Systems)。在向碳中和、移動出行和數位化轉型過程中,驅動系統十分重要。因此,奔馳將所有此前涉及驅動系統的部門整合起來,這將有助於產生協同效應,推動奔馳更迅速、更高效地完成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