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改善營造環境發揮創業倍增效應

2020-12-03 中國經濟網

  為發揮好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近年來寧夏通過營造「適創業」環境、提供「能創業」條件、提升「會創業」比率,多措並舉,注入動能,唱響「雙創」三部曲,進而實現了「雙創」促產業、增就業、推就業等作用。

  「由於實行了『五證合一』改革,去年基地辦手續才用了3天時間。」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電子商務孵化基地法人郭昊彭告訴記者。寬鬆便捷的政策準入環境是開啟創業路的先決條件,為此,寧夏出臺了系列政策營造「適創業」環境,對「雙創」工作進行系統性安排。一是降低創業門檻。寧夏推進商事制度改革、落實註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從「三證合一」到「五證合一」,不斷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同時大幅清理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通過明確標準實現流程縮短、限時辦結。二是提供資金支持。寧夏將原有的小額擔保貸款調整為創業擔保貸款,個人貸款的最高額度也統一調整為10萬元,政府還為創業者提供2至3年的貸款貼息。

  但在西北經濟欠發達地區創業談何容易?有創業欲望無可行性項目,有創業計劃無實施平臺。針對這些問題,寧夏通過平臺引導方式,積極為初創業者提供「能創業」條件。

  為解決初創業者無可行性項目問題,寧夏各地通過梳理招商項目、徵集篩選等辦法,為初創業者「量身推薦」創業項目。中衛市圍繞城建、旅遊、設施農業等建立創業項目庫,徵集篩選了「短、平、快」項目594個,並在當地報紙、網站發布。據中衛市就業創業和人才服務局副局長趙洪武介紹,給創業者推薦的項目,都是能引起初創業者興趣並且是他們力所能及的。

  租場地、買設備等投入,是創業初期的「攔路虎」。寧夏通過培育創新創業公共平臺,建設創業基地、眾創空間、大學生創業園等,為初創業者提供基本條件支持,降低其初期投入。在中衛市青年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業孵化中心,一排排電腦工位整齊劃一,創業者交流的氣氛十分熱烈。「相比節省開支,創業中心的氛圍更重要,大家擁有不同的經歷、人脈,在一起可互相學習、共同提高,業務還可互相彌補。」天景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負責人焉丹陽說。

  舞臺搭起來了,戲該咋唱?寧夏通過創業大賽、創業沙龍、能力提升工程等措施,提升創業者的創業能力。曾參賽創業創新大賽的中衛市全民創業協會會長劉忠說:「通過參加大賽,我不僅可獲得貸款支持,更重要的是對於如何創業、怎樣良性創業,都有了進一步認識。」

  對於已初步成功的創業者來說,幫助其做大做強或二次創業是創業體系「扶上馬再送一程」的必要內容。為此,寧夏實施了小微企業經營者素質和創新能力提升培訓工程。從2014年開始,吳忠市每年選取百名中小微企業老闆前往國內知名高校短期培訓。寧夏寧楊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海軍說:「我先後到北大、浙大、廈大學習了企業管理、財務風險、品牌規劃等知識,這對我管理企業有不小的幫助。」

  隨著近年來寧夏「雙創」工作向著更大範圍、更深程度發展,其帶動社會就業、激活培育社會「創新」因子及推動新產業、新業態產生等方面的積極效應凸顯。據統計,2016年寧夏共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3.3億元,創造新崗位3.5萬個,帶動就業6.6萬人。(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許凌 通訊員 曹健)

(責任編輯:宋雅靜)

相關焦點

  • 北京理工大學:倍增!為新興學科注入「創業」動力
    在這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黨委宣傳部特別推出「砥礪奮進、輝煌北理」系列專題報導,全面展示學校事業發展成就,營造昂揚向上、激情進取的良好氛圍,凝聚師生員工團結奮鬥、矢志一流的磅礴力量。微納量子光子學研究不僅所需設備精密、環境要求嚴苛,而且從材料製備到表徵分析,再到器件加工測試,要求平臺必須具備全流程的「一站式服務」。聚焦關鍵,「化零為整」的建設思路成為共識。
  • 我國創新創業發展具有七大基本特徵
    目前,我國創新創業形勢總體良好,營商環境、新興產業和創新創業平臺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不容忽視的是,推進高質量的創新創業工作仍面臨著一些挑戰。下一步,應以創新創業過程中出現的痛點、堵點、難點為主攻方向,著力補齊「五大」政策短板,為推動創新創業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提供有力政策保障。
  • 創世夥伴資本周煒:用技術實現倍增效應,To B重在增加價值
    在進入一個行業或者要投資一個行業的時候,要去分析關鍵要素是不是都已經比較完善,是不是有生態環境支持。當然一定要有人定勝天的志向,但是也不能完全不顧整個生態環境的完善性和競爭力。 用技術實現倍增效應 姚毅:數位化轉型裡其中有一塊是醫療的數位化建設。在這個方向創世夥伴資本有很多投資,比如數坤科技、雲呼健康。尤其是數坤科技在這次疫情中,開發的新冠肺炎 AI 系統被武漢多家醫院應用。從您的角度來看,醫療行業企服公司的投資邏輯是怎樣的?醫療領域有哪幾個環節的數位化轉型是您最看好的?
  • 遼寧:讓科技創新發揮更大的「核聚變」效應
    如何讓科技創新發揮更大的「核聚變」效應,走對走實走好遼寧科技創新之路,遼寧省已經開始謀篇布局。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打造新體制破除制度藩籬,打通科研院所、高校、企業和軍地之間創新資源相互融合、協同的通道,關鍵在改革。
  • 寧夏政協:按下優化營商環境的「升級鍵」
    原標題:按下優化營商環境的「升級鍵」——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召開常委會議共商激發寧夏經濟發展活力如今,「營商環境」是一個繞不開的熱詞,決定著好多「大事兒」:哪兒的營商環境好,人才就往哪兒走、資金就往哪兒流、項目就在哪兒建。
  • 創業群體廣,科技含量高……想了解我省創業就業好項目,快到這裡...
    為推動「三創四建」活動深入開展,鼓勵創業帶動就業,促進我省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10月15日-21日,全國雙創周雲上河北分會場河北省創業就業成果展在石家莊市舉辦。省政府常務副省長袁桐利巡視展示項目,省人社廳副廳長趙愛平、省發改委副主任趙文鋒,石家莊市副市長高玉柱等有關領導陪同參加活動。
  • 改善營商環境,應加快構建區域「創新生態雨林」系統
    經過幾代人的接續奮鬥,中關村已然成為創新創業的代名詞,這片沃土培育了獨具特色的企業家精神。關於弘揚企業家精神、改善營商環境,結合海澱實際,提出如下建議:一是堅定製度自信,致力改革創新。始終堅持和完善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充分彰顯制度優勢。
  • 時政熱點:加大正向激勵 營造幹事創業環境
    時政熱點:加大正向激勵 營造幹事創業環境由北京人事考試網提供:更多關於國考時政,省考時政,京考時政,時政熱點的內容請關注北京人事考試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北京華圖諮詢電話:400-010-1568。
  • 縣文廣旅局:發揮職能做好服務,營造良好營商環境
    2020-11-26 14:21:04 來源: AT新視覺 舉報   發揮職能做好服務
  • 墨菲定律——馬太效應:讓你的收益倍增
    馬太效應——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這就是根據馬太效應,我們的收益是具有不斷倍增的效益的,我們的收益只要方法得當,那麼就會有機會獲得更高的收益。
  • 2020寧夏省考申論熱點:2020「兩會」熱點話題
    為進一步幫助考生提升申論答題水平,寧夏華圖特別推薦申論熱點解讀:「2020『兩會』熱點話題」。希望考生閱讀本文,對申論熱點的把握有一定的幫助。   熱點話題一:促進鄉村振興青年人才培養   不少網友關注鄉村振興,認為當前在農業發展、環境整治、醫療教育、掃黑除惡、古建築保護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反映最突出的是青年人才缺失。
  • 營造制度治黨的「熱爐效應」
    原標題:營造制度治黨的「熱爐效應」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習總書記強調,要在堅持思想建黨的同時抓好制度治黨,堅持制度面前沒有特權、執行制度沒有例外,不留「暗門」、不開「天窗」,讓制度成為硬約束而不是橡皮筋。
  • 發揮村級紀檢委員作用,營造良好紀檢監管大環境
    對此,興文縣監察委針對村級紀檢監督工作現狀進行了調研,著力營造良好紀檢監管環境。村級紀檢監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亟待解決從群眾來訪舉報和鄉鎮紀委查處的案件來看,目前在農村黨風廉政建設方面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 寧夏:引領民營企業邁開創新的腳步
    近年來,這樣的企業在寧夏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引進孵化了一批,而且通過創新引領,煤化工與石油化工、現代紡織等產業融合發展態勢愈加突出。以新發展理念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是寧夏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核心。去年9月,寧夏出臺「創新驅動30條」,從產業創新、科技創新、開放創新、人才創新、機制創新等5個方面部署創新驅動,打造風生水起的創新創業生態。
  • 專訪創世夥伴資本周煒:關注技術創新帶來的倍增效應,專注和耐心是...
    但在當時KPCB全球投委會環境中,中國團隊沒有本土決策權,所以我們決定另立門戶,成立一個獨立新基金。」在創世夥伴資本創立一年左右的時間,其就完成了近30億元人民幣總規模的人民幣、美元兩隻基金募集,第一期人民幣基金是十年年限的長期基金。事實上,自2018年起,創投寒冬的說法頻頻被提及,周煒認為當下的市場冷卻屬於正常的周期。
  • 精心營造「共振效應」
    「西鄰五子不患於食焉」的故事寓意深刻:用人要善於培養特長、使用特長、發揮特長。只有揚長避短,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才的效能。  高學歷人才不是通才、全才,而是某一方面的專門人才。第二炮兵裝備研究院黨委在使用高學歷人才過程中,就是遵循了「西鄰用人」這一原則才營造出強大的人才「共振效應」。
  • 今年前4月寧夏環境空氣品質呈現「兩降一升」態勢
    央廣網銀川6月4日消息(記者許新霞)記者從寧夏環保廳了解到,今年前4月,寧夏環境空氣品質各項指標改善明顯,其中環境空氣優良天數比例平均為73.2%,同比增加3天,上升3.1個百分點;PM10和PM2.5平均濃度為114和50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別下降6.6%和3.8%。
  • 梁家煤礦發揮勞模「群星效應」創效800萬元
    4月20日,山東能源龍礦集團梁家煤礦工會副主席姜振敏介紹,當代勞模在礦山建設中始終發揮著「領頭羊」作用,礦井注重發揮勞模的輻射帶動作用,讓勞模成為一種動力源和發動機,以「群星效應」助力企業內涵提升、高質量發展。在該礦巷修工區「黨旗紅」創新工作室,由職工王金波設計的「風煤鑽護套」分外「搶眼」,也讓採掘一線的職工大加「點讚」。
  • 從「溫室效應」到「輻射效應」——西安高新區建設創業創新高地調查
    記者最近在西安高新區蹲點調研時了解到,從科技成果轉化的「溫室效應」、新興產業聚集的「扎堆效應」到統籌科技資源的「輻射效應」,使西安高新區日益成為陝西依靠科技創新轉換發展動力的引領者。西安是全國科教資源「重鎮」,匯集了數量眾多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上百萬科技人員,每年都有大量科技成果湧現。「這些成果能不能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需要一個溼度、溫度適宜的環境。」
  • 2018年寧夏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全區生態環境部門堅定不移地扛起生態環境保護的政治責任,紮實推進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大力開展汙染防治攻堅戰,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改善,切實鞏固和擴大全區生態環境保護成果,為建設美麗新寧夏作出了新貢獻。   這一年,賀蘭山整治修復、黑臭水體治理、農業面源汙染治理、採礦區揚塵管控等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全區上下形成了齊抓共改同治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