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炮兵裝備研究院採訪,談到如何盤活、用足人才資源這一話題時,該院政委張振江先給記者講了一個故事:古代有一名叫西鄰的人有5個兒子,老大老實,老二機靈,老三失明,老四駝背,老五跛足。西鄰讓老實者務農,機靈者經商,失明者按摩,駝背者搓繩,跛足者紡線。
結果,全家人衣食無憂,富足安樂。「西鄰五子不患於食焉」的故事寓意深刻:用人要善於培養特長、使用特長、發揮特長。只有揚長避短,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才的效能。
高學歷人才不是通才、全才,而是某一方面的專門人才。第二炮兵裝備研究院黨委在使用高學歷人才過程中,就是遵循了「西鄰用人」這一原則才營造出強大的人才「共振效應」。
採訪中,記者常思考這樣的問題:有的單位招收的高學歷科研人員不少,為什麼有的來了不久就想「跳槽」?有些頗有才幹的人,為什麼在一個單位幹了一陣後就變得平庸起來?究其根源,一個重要原因與用人上的「平均主義」傾向有關。習慣於按部就班、論資排輩用人,看似「公平」,實則不利於人才群體的成長。在這個問題上,第二炮兵裝備研究院黨委採取「你有多大才、我搭多大臺」的辦法,走活了人才使用這盤棋。
去年,院黨委出臺了《科研創新人才工程實施辦法》,嚴格按照考評標準,把科研人才區分為名專家、專家、院級專家、青年創新人才四個層次,針對不同層次的人才特點,分別搭建創新平臺。博士陳曉峰在國外做過3年訪問學者,主持完成國家「863」重大科研項目,多次獲國家和軍隊科技進步獎,被國家評為「百名優秀歸國留學人員」。在對他的使用上,研究院黨委打破常規,在他留學期間就虛位以待,並任命他為研究所副所長。
對一些有發展潛力但還沒有「冒尖」的人才,該研究院黨委在用人上也有獨到之處。他們根據人才不同特長、不同特點培養使用,使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能夠「顯山露水」的位置。
某研究所研究員蔣紅柳從事軍事理論研究。院黨委經過考察發現,她不僅擅長應用性研究,而且具備一定的管理才能。於是,院黨委把她調整到某研究室副主任位置上,使她如魚得水,成果頗豐。去年,她被第二炮兵評為學習成才先進個人,成為屈指可數的女飛彈專家。和蔣紅柳一樣,某室副主任趙國宏原來從事應用性研究,但他的理論研究和科研管理協調能力更強。於是,院黨委破格提拔他為另一個研究所總工程師,在新的崗位上,趙國宏很快就顯露出才幹來。截至目前,該院根據每個人的特點,先後精心對50多位科研人員進行了崗位調整。他們的探索與實踐表明,吸納和保留優秀人才不是什麼難事,最關鍵就是用人所長,用足所長。把現有的人力資源盤活,切實形成了人才團隊,就不難創造出「人才興、事業旺」的工作局面。(本報北京4月20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