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個主打專業全部通過全國高校專業教育評估;招生錄取分數線逐年提升;連續3年畢業生就業率超過96%,且90%以上從事本專業工作……
在普通高校面臨擴招後巨大發展壓力的情況下,安徽建工學院圍繞社會需求建設地方特色院校,成功演繹出了社會需求旺盛、自身發展加速的「共振效應」。
「同頻」社會需求
同眾多行業辦學發展起來的高校一樣,在經歷了20世紀90年代院校調整後,進入新世紀的安徽建工學院面臨著學科專業數量少與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專業內涵同質化與社會需求多樣化、傳統精英教育模式與大眾化教育要求的諸多矛盾。
「傳統道路肯定無法走通,只有義無反顧全方位改革創新」安徽建工學院院長程樺告訴記者,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有類型和層次之分,高校只有選擇符合自身實際、符合社會需求的學科專業發展道路,才能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目標、培養方法和質量標準,才能得到長足發展。圍繞經濟社會的需求,去追求辦學個性和辦學特色――安徽建工學院在社情校情結合點上,結合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走應用型學科發展之路;以行業需求為主線,走行業特色學科建設和發展之路;超前思維,搶得先機,走新興學科、邊緣學科建設和發展之路。
按照發展路徑,通過優化整合教學科研資源,推進學科間不斷融合滲透,安徽建工學院形成了以土木建築優勢學科為基礎,以節能環保學科為突破點,以文理學科為支撐的新型學科建設構架。本科教育由最初單一的工學拓展到工、管、理、文、農、法等6個門類。如今,在安徽建築行業技術骨幹中,約有60%畢業或培訓於安徽建工學院,在建設、規劃部門,約有60%以上中高層幹部畢業於安徽建工學院。
「錯位」贏得競爭
坐落在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安徽建工學院新校區,被人們譽為「性價比」最高的工程――與非建工類院校比,由於擁有設計、監理等專業資源,所以造價低;與建工類院校比,則由於充分發揮徽派建築優勢,花錢少效果好。
「專業+特色」,新校區建設的高性價比,正形象反映了安徽建工學院通過錯位發展,形成比較優勢的不懈努力――安徽建工學院特別注重培養知識能力結構具有學校辦學特徵的生產、管理、技術一線的應用型人才,在專業內涵建設上,充分發揮自身特色學科優勢,建設特色專業,使學生知識能力結構帶有學校辦學特徵的鮮明烙印,實現人才特色化培養。
在致力於「錯位」發展形成比較優勢的背景下,安徽建工學院的專業發生了可喜的變化:測繪工程專業面向建築領域,在建築測繪、工程防災減災上形成特色;過去被笑稱「大路」的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市場營銷、財務管理、會計學專業,圍繞建築工程管理、房地產開發與營銷凝練特色,形成畢業生在建築企業、房地產行業獨特的就業優勢;而應用物理專業以建築物理為特色,構建建築光學、建築聲學和建築熱學課程體系;動畫專業依託建築學和城市規劃專業,以創作建築三維遊歷為特色,培養建築領域動漫人才;法學專業則瞄準工程項目管理和物業管理,以建築法規和合同管理為核心,構建專業知識體系。
特色「鍛造」優勢
「社會需求既不認人情,也不認歷史,只認特色。」這是安徽建工學院在致力於地方特色院校建設進程中,得出的具有深刻體會的共識。
形成如此共識緣於社會需求的無情警示――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是辦學歷史悠久的優勢專業,畢業生遍布安徽各地。但是,就是這樣一個「王牌」也曾突然面臨危機:曾經的用人大戶海螺集團,因接納的畢業生不了解新工藝、新設備,而大幅度減少招聘指標。社會需求的「無情」,讓特色發展成為人才培養的必須,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不僅確定了依託建築業,以土木工程材料為核心的培養方向,而且在師資上通過人才引進改善結構,建立實施青年教師必須到企業「掛職」3個月等制度,解決教學與社會脫節問題。同時,通過課內課外、校內校外、集中分散和模擬與面向企業實際相結合的實際教學,提高學生實際能力。今年,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已入選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畢業生也深受社會歡迎。
面向社會需求,針對不同專業和學生特點,安徽建工學院致力於人才培養的個性化。在土木工程、給水排水工程等專業,實施了工程應用全過程實踐人才培養模式;在建築學和城市規劃專業實施通識基礎上的專業大類綜合素質「2+3」人才培養模式;在電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專業實施通識基礎上的專業大類綜合素質「2.5+1.5」人才培養模式……
專業建設、學科建設、教材建設、教學改革……安徽建工學院圍繞社會需求致力特色發展,收穫了事業蒸蒸日上的「共振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