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線是如何被科學家發現的
1666年,著名物理學家牛頓,沒錯就是你熟悉的辣個牛頓,發現了太陽光經過三稜鏡後會分散成彩色光帶紅橙黃綠藍靛紫。
而後1800年,英國天文學家F.W.赫歇耳在用水銀溫度計研究太陽光譜的熱效應時,發現熱效應最顯著的部位竟不在這七彩光帶中,而在紅光之外,於是他大膽的猜想,紅光之外還有一種不可見的光。經過後續很多科學家的努力,證明了確實存在這樣的不可見光,被稱為紅外線。
紅外的遠近之分
中學課本曾經強制我們背誦過,紅光波長最長,紫光波長最短。紅外線的波長比紅光的波長要更長,遠近紅外的劃分也是根據波長來計算的。
目前在醫療領域,常用的一種劃分方式為,近紅外線波長為0.8-1.5μm,中紅外線為1.5-4μm,遠紅外線為4-1000μm。其中,波長4-14μm之波段能被生物體有效地吸收,被稱為「生命光線」。
生命光線對我們身體的好處有哪些
人本身也是一個遠紅外輻射源,發射5.6um-15um遠紅外線,當相近波長遠紅外線照射人體時,與身體中的細胞分子、原子間的水分子運動頻率相一致時,可以引起共振效應。
生物細胞產生共振效應時,可以將遠紅外熱能深入皮下,使水分子活化,加速人體需要的生物酶的合成,同時活化蛋白質等生物分子,從而增強機體免疫力和生物細胞的組織再生能力,加速供給養分和酵素,起到醫療保健的作用。
常見的可以發射遠紅外的材料主要有石墨烯、碳纖維、生物炭(高溫竹炭/備長炭)、電氣石、遠紅外陶瓷及其製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