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紅外線有什麼作用
紅外線是由國外著名科學家赫歇爾在一次科學實驗中偶然發現的,他發現在太陽的可見光以外還存在著一種神奇的光線,人們肉眼無法看見這種光線,但它的物理特性與可見光極為相似—有著明顯的熱輻射。因為它存在於可見光紅光的外側,故稱之為紅外線。
下面跟著我來一起了解遠紅外線的強大作用吧。
陽光通過三稜鏡折射出七色光譜—紅橙黃綠青蘭紫。遠紅外線是太陽光的一部分。
紅外線依照光波的長短,又分為近紅外、中紅外、遠紅外線。在紅外線中,波長範圍4~1000微米的波段稱為遠紅外,而波長在8-15微米這一波段的遠紅外對人類的生存與萬物的生長極為重要,被譽為「生命育成之光」。人們在研究中發現,只有遠紅外線才容易被人體吸收。
構成人體細胞的主要成分是水分子及高分子化合物。人體內水分佔體重的60%~70%,8~15微米這段遠紅外線的振動頻率與水分子的振動頻率極為相同。
人體的體表溫度大致在31―33℃左右,根據維恩位移定律,人體皮膚表面的峰值波長在9-10微米左右。根據匹配吸收理論,遠紅外線的波長和人體皮膚的波長相匹配,恰好形成共振吸收,因此,人體皮膚是遠紅外線的良好吸收體。
當遠紅外輻射人體時,就會發生吸收、透射和反射,科學家稱之為「生物共振」現象。「生物共振」使皮下組織深層部位溫度升高,產生溫熱效應,使水分子活化,處於高能狀態。
因此,遠紅外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加速人體所需要的生物酶的合成,活化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從而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增強人體細胞的再生能力,增加氧分和酵素的供應,促進疾病恢復、好轉。
遠紅外線保健作用可概括為以下幾方面:
(1)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調節自律神經(植物神經)
體內血液或組織液擔負著維持正常環境的作用。法國貝魯納魯認為,「不管外環境如何變化而體內仍然維持恆定,這是生物的特徵」。當某一處過度興奮或抑制時,內臟和血管的活動就出現紊亂狀態,產生一系列症狀,稱為功能性疾病,這是由植物神經紊亂所致。
遠紅外的溫熱效應可加速血液循環,改善腦組織微循環狀況,使腦細胞得以充分的氧氣及養料供給,加強新陳代謝,使大腦皮層失衡狀況得以改變;加深抑制過程,起到鎮靜、安眠作用。
當全身受遠紅外照射影響,會刺激皮下組織的各種神經感受器官,激活神經的自我調節系統,糾正失調的平衡,使因植物神經紊亂引起的疾病恢復健康。
更多內容請見《遠紅外線看不見,摸不著,身體能知道(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