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光經三稜鏡折射後,能見到的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光。
您知道嗎?陽光中的大部分能量並不在那絢目的七色光中,而是在一種看不見的光線中,如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紫外線、X射線、γ射線等。
△ 不同物質對應的電磁波譜
在紅光以外的光波叫做紅外線,波長為0.77~1000μm,紅外線依照光波的長短,又分為近紅外、中紅外和遠紅外。在紅外線中,波長範圍4~1000μm的波段稱為遠紅外,也是電磁波的一種。而4~16μm這一波段的遠紅外對人類的生存與萬物的生長極為重要,因而被譽為「生命育成之光」。
遠紅外線雖是不可見光,但卻具備可見光所具有的一切特性,遠紅外線的主要物理特性如下:
1、發射性
因為遠紅外是屬於光線範圍的電磁波,所以它與光線一樣不需要任何媒介便可直接傳導;
2、滲透性(滲透力)
雖然遠紅外是屬於光線的電磁波,但在滲透力上與其它可見光不同。遠紅外具有獨特的穿透力,其能量可作用到皮下組織一定深度,再通過血液循環,將能量達到深層組織及器官中;
3、吸收、共振性
根據基爾霍夫輻射定律:任何良好的輻射體,必然是良好的吸收體。在同一溫度下,輻射體本領越大,其吸收本領越強,兩者成正比關係。所有溫度在絕對零度以上(-273.15ºC)的物體,既可以輻射遠紅外線,也可以吸收遠紅外線,輻射與吸收對等。
人體每時每刻也都在發射遠紅外線。
據測定:人體發射的遠紅外線波長為9.6μm左右,其中在4~16μm波長的遠紅外線與人體放射的波段相同,和人體表面峰值正相匹配,形成最佳吸收並可轉化為人體的內能,極為密切影響到人類生命的起源、發生和發展,所以我們又稱這一波長範圍的遠紅外線為「生命光波」,是生物生存必不可少的因素。
早在公元前,人們就知道體溫的變化與許多疾病有密切的聯繫,但在當時誰也不知道遠紅外線的存在。直至1800年英國著名天文學家威廉·赫謝爾在一次實驗中發現太陽光譜中可見光的熱量其實並不大,而在紅光(可見光)以外還存在一種肉眼看不見的光,它有著明顯的熱輻射,人們把它稱為遠紅外線。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遠紅外技術開始得到迅速發展,成為世界上公認的節能技術。
紅外元件、技術和設備專利,每年數以千計。國際電工學會電熱專業委員會(TC27)將紅外列為獨立學科,與電阻、電感和電弧加熱並列。進入80年代,紅外技術開始在中溫(500~850℃)和高溫(850~1450℃)領域取得突破。
20世紀80年代,遠紅外織物在日本大量湧現,形成了一股開發的熱潮,利用陶瓷微粉摻入到錦綸的紡絲液中,從而紡出了具有遠紅外功能的纖維。韓國、俄羅斯、德國等國家,也相繼開展了遠紅外織物的開發工作。
2000年以後針對遠紅外線產品領域的研究突飛猛進,遠紅外線產品已被廣泛的運用在紡織工業、製造工業、食品工業、醫療保健產品和農漁業等方面。
▼科普:萬事萬物都在放射著紅外線
聲明:平臺僅供學習交流之用.部分圖片作品來自網際網路,無法核實真實出處,如涉及侵權,請聯繫3060710141@qq.com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