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pj: 應變生新花—共振增強動態二次磁電效應
磁電效應是材料磁和電性能的耦合效應基於磁電效應可以實現材料中的磁電互相調控,一方面可以用電場來調控磁矩,另一方面也可以用磁場來調控電偶極矩,因此在存儲和傳感器件領域有巨大的應用前景。磁電效應最早發現於上世紀60年代,但在過去幾年裡,又掀起了新一波的研究熱潮。然而,已有的研究主要關注靜態磁電效應,對於動態效應的研究目前尚處於空白。這方面研究對於快速計算等應用十分重要。
-
物理所發現金屬-有機骨架中的共振量子磁電耦合效應
近幾年,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孫陽領導的M06組開展了MOF材料的磁電性質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例如,首次發現了MOF中磁化強度共振量子隧穿效應【Phys. Rev. Lett. 112, 017202 (2014)】;率先報導了MOF中在順磁態和多鐵態的磁電耦合效應【Sci. Rep.
-
npj: 鐵電疇分布表徵的新方法—方位角-偏振依賴光學二次諧波探測...
為精準確定鐵電材料的疇分布情況,來自湘潭大學的鐘向麗和周益春教授,及國防科技大學的袁建民教授領導的團隊,開發了鐵電疇分布表徵的新方法:方位角-偏振依賴光學二次諧波探測方法。他們收集了不同樣品方位角和入射光偏振角下鐵電薄膜產生的光學二次諧波信號,並建立了相關的方位角-偏振依賴光學二次諧波模型;通過結合測得的相關實驗數據與理論模型,確定了71°和109°疇壁的菱方相BiFeO3,及四方相BiFeO3、Pb(Zr0.2Ti0.8)O3和BaTiO3等鐵電薄膜複雜或簡單的疇結構,並準確獲得了該疇結構的分布情況。
-
西安交大在三維異質結構增強磁電耦合效應方面取得進展-西安交通...
多鐵性異質結構往往能同時展現出優異的鐵性及各鐵性之間的耦合效應。磁電異質結具有將能量在磁場和電場之間自由轉換以及磁電轉換係數大等諸多優點,因此在傳感器、多態存儲器及射頻微波器件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特別是在磁電雙可調多頻帶微波器件方面既能實現寬頻段範圍內的磁場調節,也能實現小頻段範圍內的電場精確調節。
-
在高度對稱的晶體裡發現了不應該存在的磁電效應
磁和電以多種怪異而奇妙的方式聯繫在一起,如某些晶體中就存在著令人著迷的磁電效應——晶體的電學特性會受到磁場的影響,反之亦然。現在事情變得更加古怪了,因為科學家們發現了對稱晶體中的全新磁電效應,而這原本是不可能存在的東西。
-
物理所基於磁電耦合效應實現第四種基本電路元件與非易失信息存儲器
近期,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研究員孫陽、副研究員尚大山、副研究員柴一晟等基於磁電耦合效應實現了滿足原始物理定義的真正的第四種基本電路元件。磁電耦合效應是指磁場改變電極化強度或者電場改變磁化強度的物理現象。
-
物理學家發現了奇怪的新磁電效應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說的是「磁電效應」。「它在技術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例如在某些類型的傳感器或在尋找數據存儲的新概念方面。研究了一種特殊的材料,乍一看,這種材料根本不會產生磁電效應。但現在仔細的實驗表明,這種效應可以在這種材料中觀察到,只是它的工作原理與平常完全不同。
-
鈣鈦礦結構RCrO3體系磁性及磁電效應研究取得進展
鈣鈦礦結構RCrO3體系磁性及磁電效應研究取得進展
-
物理所微納體系二次諧波信號形狀共振物理機制研究獲進展
對稱性破缺體系蘊含著豐富的物理內容,其中二次諧波產生(SHG)等非線性光學探測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手段,它只在對稱性破缺處產生,且只對界面和表面的數個原子層敏感。發展超快的表面界面SHG弱信號探測技術對於研究光子學中的非線性光學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儘管納米光子學一直以來被認為是經典光學的自然延續,但是隨著光子學的發展,納米尺度的非線性光學特性出現了一些新奇的物理現象。
-
國產期刊五大花旦前沿動態
本文匯總近期材料類五大期刊(National Science Review、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Nano Resreach、Nano-Micro Letters、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的前沿動態,供廣大科研工作者瀏覽。
-
清華物理繫於浦研究組在「新型磁電耦合效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清華物理繫於浦研究組在「新型磁電耦合效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清華新聞網12月21日電 12月18日,清華大學物理繫於浦課題組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發表《利用氧離子型柵極實現磁電耦合》(「Electric field control of ferromagnetism
-
進展|高壓製備大線性磁電效應與磁場誘導鐵磁-鐵電性材料
線性磁電效應是指磁場(H)感生電極化(P)或電場(E)感生磁化的現象,感生的電極化與磁化強度可用公式P = αH 或M = αE來表示,其中α定義為線性磁電係數。由於磁場可調控電極化以及電場可調控磁性質,線性磁電效應材料作為一種重要的磁電耦合多功能材料獲得了廣泛研究。
-
智能所利用熱敏性聚合物構築動態表面增強拉曼散射熱點
近期,中科院合肥智能機械研究所納米材料和環境檢測實驗室劉錦淮研究員和楊良保副研究員等提出了利用熱敏性聚合物構築動態表面增強拉曼散射熱點(Surface Enhance Raman Scattering,SERS)的概念,並取得了研究進展。表面增強拉曼散射效應是一種與納米結構相關的光學現象,它的強弱不但取決於金屬本身,還和納米結構的尺寸、形狀和間距有關。
-
在負電容場效應電晶體中加入了一個原子厚的黑磷npj Quantum Materials論文
周豔及同事研製的負電容場效應電晶體示意圖,紅色部分為單原子黑磷層。過去五十年,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的性能一直跟隨著摩爾定律增長。但由於金氧半場效應管本身的作用機制,電路中的能量耗散使得性能的提升逐漸接近物理極限。為突破這一限制,負電容場效應電晶體被引入設計,因為這一新型電晶體能夠用更低的功耗獲得更高的放大倍率。
-
通過鐵磁共振研究核-殼多鐵納米纖維的逆磁電效應
本文旨在通過鐵磁共振(FMR)研究電場作用下鎳鐵氧體(NFO)-鋯鈦酸鉛(PZT)同軸納米纖維中的磁電(ME)耦合性質。採用靜電紡絲法製備了以鐵氧體為核,以PZT為殼的同軸纖維。通過電子顯微鏡和掃描探針顯微鏡確認了退火纖維的核-殼結構。
-
磁電耦合:讓單分子磁體更「聽話」
原標題:磁電耦合:讓單分子磁體更「聽話」 無論隨身攜帶的智慧型手機,還是部署在機房裡的超級計算機,擁有更大的儲存空間和能力是它們共同的技術「夢想」。隨著材料研究不斷深入,單分子磁體也「應運而生」,而以單分子磁體作為信息存儲單元,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也成為科學家們孜孜以求的目標。
-
Nature子期刊:中山大學李滿榮教授團隊實現極端條件下磁電材料精準...
物質在高溫高壓條件下其原子/分子間距離將縮短,相互作用會顯著增強,原子內層電子可參與成鍵,原有的結構會被破壞,從而導致結構相變,改變物質的電磁相互作用狀態,帶來更多奇特的物理性能。 如2015年,德國科學家M. I.
-
什麼是遠紅外線的「共振效應」?
生命光線對我們身體的好處有哪些人本身也是一個遠紅外輻射源,發射5.6um-15um遠紅外線,當相近波長遠紅外線照射人體時,與身體中的細胞分子、原子間的水分子運動頻率相一致時,可以引起共振效應。生物細胞產生共振效應時,可以將遠紅外熱能深入皮下,使水分子活化,加速人體需要的生物酶的合成,同時活化蛋白質等生物分子,從而增強機體免疫力和生物細胞的組織再生能力,加速供給養分和酵素,起到醫療保健的作用。常見的可以發射遠紅外的材料主要有石墨烯、碳纖維、生物炭(高溫竹炭/備長炭)、電氣石、遠紅外陶瓷及其製品等等。
-
北鬥衛星全球組網成正果 產業鏈共振效應將釋放
隨著北鬥衛星全球組網修成正果,產業鏈共振效應也將釋放。 北鬥家族中的「智慧擔當」 2009年,北鬥三號系統建設啟動。到2020年,完成30顆衛星發射組網,全面建成北鬥三號系統。目前,北鬥的服務由北鬥二號系統和北鬥三號系統共同提供,未來將平穩過渡到以北鬥三號系統為主。
-
湖南懷化錦溪小學新教學樓出現震感系共振效應所致
湖南懷化錦溪小學新教學樓出現震感系共振效應所致 當地官方隨後發布公告闢謠稱,昨日8時15分,錦溪小學新教學樓西頭2-5層發生兩次明顯晃動,每次延續時間6-7秒。事發後,這座有2900多名學生就讀的學校立即啟動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拉響應急警報,3分鐘內全體師生迅速安全有序疏散至操場。為確保師生安全,市教育局要求學校立即停課,並通知家長將在校學生接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