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電耦合:讓單分子磁體更「聽話」

2020-12-04 人民網

原標題:磁電耦合:讓單分子磁體更「聽話」

無論隨身攜帶的智慧型手機,還是部署在機房裡的超級計算機,擁有更大的儲存空間和能力是它們共同的技術「夢想」。隨著材料研究不斷深入,單分子磁體也「應運而生」,而以單分子磁體作為信息存儲單元,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也成為科學家們孜孜以求的目標。

自從1993年首次發現第一個單分子磁體Mn12以來,對單分子磁體的磁電性能研究也不斷深入。近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和南開大學的科研人員首次在一種含稀土離子鏑(Dy)的單分子磁體中,觀察到了顯著的磁—介電效應。日前,記者採訪了試驗者之一、南開大學化學系王玉霞博士,聽她講述了電場如何讓單分子磁體「聽話」並對其磁性調控的奇妙過程。

大「肚量」——具有更強數據存儲能力

單分子磁體是由分立的、無磁性相互作用的納米尺寸分子單元構成的一類特殊磁體,每個分子都是一個獨立的磁性功能單元,其在高溫下表現為超順磁性,在低溫下出現磁滯和磁化量子隧穿行為。

王玉霞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普通磁鐵物質磁性主要來源於相鄰的順磁中心之間的磁相互作用,納米磁性粒子由於尺寸的關係,會產生一些特殊的量子行為。單分子磁體可以像微小磁鐵一樣,在「0」(分子取向順磁場方向)和「1」(分子取向逆磁場方向)的兩個狀態之間轉換。「正是這種特性讓單分子磁體有了大的『肚量』,可以極大地提升信息存儲密度,意味著通過這種磁體製成的存儲設備具有更強的數據存儲能力。」王玉霞說道,「單分子磁體技術可以在每平方英寸(6.45平方釐米)儲存超過200兆比特數據,未來如果應用到量子計算機上,有望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

有「個性」——可能「偷懶抄近道」直線穿越

磁和電是物質的兩種基本性質,早在100多年前,麥克斯韋等科學家就將磁與電統一在了電動力學的框架下,科學家們一直都在努力探索固體中磁性與電性的耦合和調控。

《詩經》有雲「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科學家們一直希望在單分子磁體上也能看到這種「和諧」的電磁耦合場面。王玉霞告訴記者,單分子磁體磁行為都是由單個分子的慢磁弛豫表現出來的。「所謂弛豫,通俗地說就是時間。」看到記者一臉懵懂,王玉霞打比方解釋道:「好比人翻山越嶺,單分子磁體表現出磁性行為,它的電子也要通過一個高坡從一邊『爬到』另一邊,通常這都會需要有一定的時間,這個時間就是弛豫。」採訪中記者了解到,由於稀土元素的能級較多,單分子磁體的電子有可能「偷懶抄近道」直線穿越,這樣從一邊到另一邊的能量消耗就更少了,弛豫時間也就短了。「這些都是不利於單分子磁體的磁性能表達的。」王玉霞說,「我們的研究希望能將單分子磁體的『個性』更好地平衡,通過電場實現磁性的有效、可逆調控。」

這種磁電的有序可控意味著高的轉換效率,也意味著可觀的應用前景。「例如在磁存儲方面,磁記錄讀取速度快而寫入慢,鐵電記錄讀取複雜而寫入快,如果使用多鐵磁電材料就可能同時實現超高速率的讀寫過程。」王玉霞說道。

前景廣——存儲密度比當前技術高出數百倍

隨著無線通信技術、信息存儲技術、電磁幹擾技術等領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材料的選擇和器件的微型化及集成化設計提出了更高要求。單分子磁體的磁電異質結構具有將能量在磁場和電場之間自由轉換以及磁電轉換係數大等諸多優點,因此在傳感器、多態存儲器及射頻微波器件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採訪中,王玉霞也透露,她們更希望通過化學合成的方法,嘗試通過打破空間反演對稱引入鐵電極化,增強磁電耦合效應,實現電場對磁性或磁場對電性的調控,獲得同時具有單分子磁體和鐵電體行為的新穎磁電材料。

「單分子磁體顯示磁記憶效應是所有儲存數據的必要因素。理論上來說,使用單分子進行數據存儲可以提供比當前技術高出百倍的數據密度。」王玉霞說道,這也意味著單分子磁體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目前,單分子磁體的磁構關係已經比較明確。王玉霞告訴記者,可根據分子的構型初步預測單分子磁體的性質,若分子屬於具有較大磁各向異性的對稱性構型,更有望成為單分子磁體。記者了解到,此次實驗中,王玉霞和科研夥伴們利用溶液緩慢蒸發法,合成出這種稀土鏑單分子磁體單晶樣品,尺寸達到毫米量級。在該晶體中,強自旋—軌道耦合的鏑離子處於輕微畸變的八面體配位場中,具有單軸各向異性,有利於形成單分子磁體。通過交流磁化率和直流磁化強度的測量,確定了該單分子磁體的低溫磁性弛豫行為和磁各向異性。這一研究也為後續的電學持續測量觀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記者 孫玉松)

(責編:王紹紹、賀迎春)

相關焦點

  • 物理所發現金屬-有機骨架中的共振量子磁電耦合效應
    Rep. 4, 6062 (2014)】;實現了MOF中接近室溫的磁電耦合效應【Phys. Status Solidi RRL 9, 62 (2015)】等。近期,孫陽研究組在MOF領域的研究取得了新進展,發現了一種全新的物理效應——共振量子磁電耦合效應。
  • 南京大學研究團隊:新型金屬有機層狀結構和近室溫單相磁電耦合
    磁電多鐵材料同時包含鐵磁性和鐵電性,而且其鐵磁和鐵電序之間互相耦合,因此可以通過磁場調控電極化,也可以通過電場調控磁極化,即磁電耦合。由於其獨特的物理性質,磁電多鐵材料在多態數據存儲和自旋電子學等領域具有很重要的應用前景,但是室溫下有較強的自發磁化、自發極化以及磁電耦合的單相材料尚未見有報導。
  • 清華物理繫於浦研究組在「新型磁電耦合效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清華物理繫於浦研究組在「新型磁電耦合效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清華新聞網12月21日電 12月18日,清華大學物理繫於浦課題組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發表《利用氧離子型柵極實現磁電耦合》(「Electric field control of ferromagnetism
  • 研究了20年,終於證明:順磁鐵電晶體中的磁電耦合!
    蒙彼利埃大學、阿韋羅大學和科英布拉大學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已經證明了順磁鐵電晶體中的磁電耦合,在他們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的研究論文中,該研究小組描述了其發現的鐿分子磁電材料及其可能的用途。還有深圳大學的葉舟和韓素婷也在《科學》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描述了這項研究的觀點。在過去的二十年裡,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生產多鐵性材料。
  • 研究了20年,終於證明:順磁鐵電晶體中的磁電耦合!
    蒙彼利埃大學、阿韋羅大學和科英布拉大學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已經證明了順磁鐵電晶體中的磁電耦合,在他們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的研究論文中,該研究小組描述了其發現的一分子磁電材料及其可能的用途。還有深圳大學的葉舟和韓素婷也在《科學》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描述了這項研究的觀點。在過去的二十年裡,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生產多鐵性材料。
  • 《先進材料》首個兼具大電極化和強磁電耦合的單相多鐵性材料!
    多鐵性材料作為具有重要應用前景的自旋電子學材料體系獲得了廣泛研究,有望用於實現下一代信息存儲器、可調微波信號處理器、超靈敏磁電傳感器等。根據電極化起源的不同,可將多鐵性材料分為第一類多鐵和第二類多鐵。在第一類多鐵性材料中,鐵電極化與磁有序具有不同的起源,因此該類材料儘管電極化強度可能會比較大,但磁電耦合很小。
  • 物理所基於磁電耦合效應實現第四種基本電路元件與非易失信息存儲器
    近期,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研究員孫陽、副研究員尚大山、副研究員柴一晟等基於磁電耦合效應實現了滿足原始物理定義的真正的第四種基本電路元件。磁電耦合效應是指磁場改變電極化強度或者電場改變磁化強度的物理現象。
  • Nature子期刊:中山大學李滿榮教授團隊實現極端條件下磁電材料精準...
    作者採用大數據驅動高通量計算,預測了一種新型R3相極性磁體Co3TeO6,並通過實驗在5 GPa,1123 K下精準合成了該極性磁體。隨後,作者在5 GPa,1123 K製備條件下精準合成極性磁體HP-CTO。HP-CTO在為T1 ~ 24 K和T2 ~ 58 K存在兩個磁轉。在T2轉變點以下的M-H曲線(5和50 K)呈現複雜的變磁性相應。粉末中子衍射實驗結果表明HP-CTO在T2轉變溫度以下著c軸方向的螺旋磁序結構,如圖2所示。
  • 西安交大在三維異質結構增強磁電耦合效應方面取得進展-西安交通...
    多鐵性異質結構往往能同時展現出優異的鐵性及各鐵性之間的耦合效應。磁電異質結具有將能量在磁場和電場之間自由轉換以及磁電轉換係數大等諸多優點,因此在傳感器、多態存儲器及射頻微波器件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特別是在磁電雙可調多頻帶微波器件方面既能實現寬頻段範圍內的磁場調節,也能實現小頻段範圍內的電場精確調節。
  • 中國實現超導磁體技術突破 力推產業化應用
    中科院高能所當天與山東華特磁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舉行超導磁體項目技術突破及產業化應用展示會議,旨在加強科研機構與相關企業合作,大力推動超導磁體技術實現產業化應用
  • npj:應變生新花—共振增強動態二次磁電效應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信息,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磁電效應是材料磁和電性能的耦合效應。
  • npj: 應變生新花—共振增強動態二次磁電效應
    磁電效應是材料磁和電性能的耦合效應基於磁電效應可以實現材料中的磁電互相調控,一方面可以用電場來調控磁矩,另一方面也可以用磁場來調控電偶極矩,因此在存儲和傳感器件領域有巨大的應用前景。磁電效應最早發現於上世紀60年代,但在過去幾年裡,又掀起了新一波的研究熱潮。然而,已有的研究主要關注靜態磁電效應,對於動態效應的研究目前尚處於空白。這方面研究對於快速計算等應用十分重要。
  • 全球首臺3.0T/850型核磁共振分子成像超導磁體問世
    原標題:全球首臺3.0T/850型核磁共振分子成像超導磁體問世   8月18日,全球首臺3.0T/850型核磁共振分子成像超導磁體樣機通過了專家組檢測。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葉朝暉等組成的專家檢測組認為,該磁體各項指標均滿足於3.0T核磁共振系統高質量成像要求,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臨床應用及醫療科研方面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它的問世不僅打破了國外技術長期壟斷,也標誌著我國高端醫療影像裝備研發已走在世界前列。   核磁共振分子成像超導磁體是核磁共振系統中最核心的部件,其磁場強度、穩定度、均勻度對系統形成的圖像影響較大。
  • 全球首臺3.0T/850型核磁共振分子成像超導磁體樣機在濰坊高新區誕生
    魯網濰坊8月19日訊(記者 張盟)8月18日,由濰坊新力超導磁電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全球首臺3.0T/850型核磁共振分子成像超導磁體樣機順利通過權威部門檢測,打破了該項技術的國際壟斷,標誌著濰坊高新區加速新舊動能轉換再出新成果。
  • 誰發現了磁電感應?
    他用電池給一組線圈通電或斷電,瞬間從旁邊另一組線圈獲得了感生電流,他稱之為「伏打電感應」;同年10月17日,他又完成了在磁體與閉合線圈相對運動時從閉合線圈中激發出電流的實驗,他把一塊磁鐵放入金屬線圈中時,線圈會產生電流流動;拿出磁鐵時,電流向相反的方向流動。這一現象肯定了一個事實,電流不會無中生有,必須作工才能產生,他將其稱為「磁電感應」。之後,他進而發明了(圓盤)發電機。
  • 我首臺1.5T液氦零揮發核磁共振成像超導磁體下線
    原標題:我首臺1.5T液氦零揮發核磁共振成像超導磁體下線   [導讀] 該公司董事長王兆連告訴記者,公司未來三年將達到年產300臺磁體的生產能力,以滿足國內外市場需求,同時爭取用一年時間集中力量展開技術攻關,研發出更為尖端的3.0T(特斯拉)液氦零揮發核磁共振分子成像超導磁體
  • 中國醫用超導磁體技術邁向高端型3.0T
    □記者 張 蓓 通訊員 沈振江 丁雅寧 報導 本報濰坊訊 由濰坊新力超導磁電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全球首臺3.0T/850型核磁共振分子成像超導磁體樣機,8月18日順利通過權威部門檢測,打破了該項技術的國際壟斷,成為中國醫用超導磁體技術從通用型1.5T邁向高端型3.0T的標杆,標誌著濰坊高新區加速新舊動能轉換再出新成果
  • 《自然》:單分子雷射製冷首次達到接近絕對零度
  • Nature重磅:近液氮溫度的單分子磁性存儲器合成!
    單分子磁體表現出磁滯性的現象,這是影響磁存儲器進行數據存儲的先決條件,並且在目前已經有鑭系元素在高溫表現出這一現象。但自從發現單分子磁體近25年來,磁場掃速20 Oe/s時,磁滯溫度僅從4K提高到14K。若要提高更高的溫度則需要更快的磁場掃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