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期刊:中山大學李滿榮教授團隊實現極端條件下磁電材料精準...

2021-01-08 網易

  背景介紹

  高溫高壓極端條件製備方法作為一種特殊的研究手段,在物理、化學、地質學及材料合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物質在高溫高壓條件下其原子/分子間距離將縮短,相互作用會顯著增強,原子內層電子可參與成鍵,原有的結構會被破壞,從而導致結構相變,改變物質的電磁相互作用狀態,帶來更多奇特的物理性能。

  如2015年,德國科學家M. I. Eremets等人發現H2S在90 GPa,203K時具有高溫超導特性;[1] 2019年,德國馬普化學所Drozdov團隊報導了在170 GPa的條件下鑭氫化合物在250 K時變為超導體;[2] 2020年美國科學家Ranga P. Dias等人在267 GPa觀測到一種氫化物材料在288 K產生了室溫超導現象;[3] 2017年Isaac Silvera等在495 GPa的條件下首次觀測到金屬氫化合物等。[4]

  高溫高壓合成方法得到了愈來愈多科研工作者的親睞。異常鈣鈦礦材料是一類新型的磁、電多功能材料,然而,由於高畸變結構(小容忍因子t)的限制,此類化合物一直十分稀缺。近年來得益於高溫高壓技術的應用,越來越的異常鈣鈦礦材料才得以進入到人們的視野。

  傳統的高溫高壓製備採用試錯法,需要大量的重複實驗,過程繁瑣,研發周期長,資源消耗較大。在極端製備條件下實現特定結構的異常鈣鈦礦材料的精準合成,對於開發新材料、新性能領域有重要的意義。異常鈣鈦礦材料多為亞穩態,升降壓過程中物質會發生豐富的結構變化,因而精確控制實驗條件,材料經過合適的高溫高壓後淬火截留,再回到常壓狀態會獲得的期望的物相,至關重要。

  因此,具有導向性地通過高溫高壓方法開發新材料、獲得新性能對於縮短材料的研發周期,降低實驗成本具有重要的價值。近年來,隨著計算能力的大幅度提升,採用大數據挖掘和高通量計算的方法加速新材料的發現成為了可能。

  成果簡介

  近日,中山大學化學學院李滿榮教授團隊通過大數據挖掘和高通量計算,在極端條件下實現異常鈣鈦礦物相精準合成方面取得了進展。作者採用大數據驅動高通量計算,預測了一種新型R3相極性磁體Co3TeO6,並通過實驗在5 GPa,1123 K下精準合成了該極性磁體。相關成果以「Data-driven computational prediction and experimental realization of exotic perovskite-related polar magnets」為題發表在npj Quantum Mater. (2020, 5, 92)。大數據檢索高通量計算的流程圖如圖1a所示:作者以異常鈣鈦礦A3TeO6為例,計算了A位為Mg、Mn、Fe、Co、Ni、Cu、Zn時A3TeO6隨製備壓力變化時的相結構變化情況,再以Co3TeO6為例,進行實驗的驗證。

  論文導讀

  

  圖1. a. 大數據高通量計算流程圖;b. A位為不同元素的A3TeO6隨壓力變化時的結構變化

  Co3TeO6的常壓相屬於非極性 C 2 /c 空間群,其反鐵磁轉變溫度為TN ~30 K。理論預測表明,當製備壓力高於5 GPa時,Co3TeO6將轉變為極性R 3 相(記為HP-CTO),其估算的鐵電疇反轉能壘和已報導的同類材料相當,是潛在的多鐵性材料。隨後,作者在5 GPa,1123 K製備條件下精準合成極性磁體HP-CTO。HP-CTO在為T1 ~ 24 K和T2 ~ 58 K存在兩個磁轉。在T2轉變點以下的M-H曲線(5和50 K)呈現複雜的變磁性相應。粉末中子衍射實驗結果表明HP-CTO在T2轉變溫度以下著c軸方向的螺旋磁序結構,如圖2所示。

  

  圖2. 變溫粉末中子衍射測定HP-CTO在5和45 K下的磁結構

  作者進一步表徵了樣品的電、磁和磁電耦合性能,HP-CTO在T2 ~ 58 K處,出現本徵的介電常數異常峰(圖3b)。極化強度在T2以下開始增加,但極化方向並不隨極化電場的反向而反向(圖3c),表明HP-CTO具有熱釋電性,而非鐵電性。同時,HP-CTO表現出來源於磁致伸縮的電極化與磁場的耦合作用。作者根據磁性能和電性能測試結果,繪製出HP-CTO的磁電相圖(圖3g)。

  

  圖3. HP-CTO的磁電耦合性能和磁電相圖

  計算輔助識別新材料的最終目的是結合晶體結構及特定性能,在複雜條件下預測穩態(亞穩態)化合物,特別是難以通過常規實驗獲得的化合物,實現結構和性能導向的精準合成,加速新材料的發現進程。大數據挖掘和高通量計算能夠快速預測穩定的晶體結構,為尋找具有最佳性能的材料提供高效的搜索。該工作驗證了大數據挖掘和高通量計算方法可以應用於指導新型異常鈣鈦礦材料的設計與合成,為研究具有優異電、磁性能的異常鈣鈦礦材料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後期工作有望拓展到其他體系,並在化學空間掃描計算,訓練數據,發展高自由度的機器學習方法,建立相應的材料基因庫。

  該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NSFC-21875287, 21801253, 11804404)、廣東省創新創業團隊計劃(2017ZT07C069)支持。

  主要合作者貢獻

  東南大學董帥教授課題組參與了高通量計算的研究。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NIST)黃清鎮老師,中國散列中子源何倫華、陳潔老師指導了中子衍射數據的收集。俄羅斯斯科爾科沃科學技術研究院的Alexandra A. Savina和 Artem M. Abakumov完成了磁結構的解析。德國科隆大學Christoph P. Grams和 Joachim Hemberger完成了磁介電和磁電性能的測試。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Mark Croft和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Steven Ehrlich和Syed Khalid完成了XANES的測試與分析。北京理工大學洪家旺教授和王學雲副研究員並完成了PFM測試。中山大學材料學院黃豐教授和王彪博士完成了Co3TeO6前驅體的製備和樣品穩定性能的測試。

  參考文獻

  【1】Drozdov A P, Eremets M I, Troyan I A, et al. Conventional superconductivity at 203 kelvin at high pressures in the sulfur hydride system[J]. Nature, 2015, 525(7567): 73-76.

  【2】Drozdov A P, Kong P P, Minkov V S, et al. Superconductivity at 250 K in lanthanum hydride under high pressures[J]. Nature, 2019, 569(7757): 528-531.

  【3】Snider E, Dasenbrock-Gammon N, McBride R, et al. Room-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vity in a carbonaceous sulfur hydride[J]. Nature, 2020, 586(7829): 373-377.

  【4】Dias R P, Silvera I F. Observation of the Wigner-Huntington transition to metallic hydrogen[J]. Science, 2017, 355(6326): 715-718.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35-020-00294-2

  (來源:中山大學化學學院 版權屬原作者 謹致謝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進展|高壓製備大線性磁電效應與磁場誘導鐵磁-鐵電性材料
    近期,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極端條件物理重點實驗室EX6組龍有文研究員團隊在高壓製備的白鎢礦型氧化物DyCrO4中,率先發現了高達50ps/m的線性磁電效應,並且該效應在較大的磁場範圍內(-3到3T)保持恆定;更有意思的是,較高磁場可誘導變磁轉變,產生大的淨磁矩與自發電極化,罕見地實現鐵磁-鐵電多鐵性。
  • 《先進材料》首個兼具大電極化和強磁電耦合的單相多鐵性材料!
    多鐵性材料作為具有重要應用前景的自旋電子學材料體系獲得了廣泛研究,有望用於實現下一代信息存儲器、可調微波信號處理器、超靈敏磁電傳感器等。根據電極化起源的不同,可將多鐵性材料分為第一類多鐵和第二類多鐵。在第一類多鐵性材料中,鐵電極化與磁有序具有不同的起源,因此該類材料儘管電極化強度可能會比較大,但磁電耦合很小。
  •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肖海鵬教授臨床醫學教師團隊先進事跡材料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肖海鵬教授臨床醫學教師團隊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秉承中山大學「德才兼備,領袖氣質,家國情懷」 的人才培養目標和 「醫病醫身醫心,救人救國救世」的醫院醫訓,注重師德師風建設,以勝任力為導向,突出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借鑑國際經驗,及時將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學,培養能夠為祖國醫學事業獻身的醫學精英人才,實現全程、全方位育人;服務社會,不僅聚焦國家重大戰略,積極承擔國家重點科研
  • 西北大學Nature子刊:實現高性能聚合物凝膠材料快速合成
    近期,西北大學化材學院於遊教授課題組在高性能聚合物凝膠材料合成與應用方面實現突破。成果以「Visible-light-assisted Multimechanism Design for One-step Engineering Tough Hydrogels in Seconds」為題在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刊發,西北大學化材學院碩士研究生汪聰、肖文清、張萍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於遊教授為通訊作者。
  • 西北大學於遊教授團隊實現高性能聚合物凝膠材料快速合成
    近期,西北大學化材學院於遊教授課題組在高性能聚合物凝膠材料合成與應用方面實現突破。>張萍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於遊教授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西北大學信息學院鄧周虎教授、西安交通大學前沿科學技術研究院郭保林教授和香港理工大學鄭子劍教授的大力支持,同時也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博士後科學基金和陝西省自然基金的資助。
  • 幸福來得很突然,中山大學兩篇論文同一日被《nature》Online發表
    中山大學校長羅俊團隊論文 中山大學新任校長帶來的捷報2018年8月29日,國際權威期刊《nature》刊登了通訊作者為中山大學新任校長羅俊,物理與天文學院,青年教授薛超為並列一作的論文《Measurements
  • 清華物理繫於浦研究組在「新型磁電耦合效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清華物理繫於浦研究組在「新型磁電耦合效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清華新聞網12月21日電 12月18日,清華大學物理繫於浦課題組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發表《利用氧離子型柵極實現磁電耦合》(「Electric field control of ferromagnetism
  • 中山大學醫學院郭德銀教授團隊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程根宏教授2017年聯合招聘博士後與專職科研人員
    經協商,郭德銀教授團隊擬與程根宏教授開展合作研究,現計劃聯合招聘專職科研人員(特聘研究員或副研究員)與博士後2-4名。
  • 曲師大這倆教授實現材料物理界新突破
    濟寧新聞網訊 近日,物理工程學院劉曉兵教授(實驗)和陳欣教授(理論)研究團隊在高壓製備n型導電金剛石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部分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Boron-oxygen complex yields n-type surface layer in semiconducting
  • 中山大學池振國教授團隊:力致發光材料體系的新設計策略
    2017年,武漢大學李振教授團隊與池振國教授團隊合作,發現了一些純有機磷光材料具有力致發光現象,把力致發光拓展到有機磷光領域(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15299-15303;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880-884)。
  • 科學家公布新型碳氫硫常溫超導材料 需在極端壓力條件下實現
    來自紐約的一支物理學家團隊,已經發現了一種可在室溫下達成最佳效率的超導材料。研究團隊在近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稱,他們成功地在高達 59℉(15℃)的溫度下,讓一種碳氫硫化合物表達出了超導的特性。不過這個長期追求的科學裡程碑,仍有一個明顯的短板 —— 需要在極端壓力條件下才能實現。
  • 2016廣東中山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千人計劃餘思遠教授科研團隊...
    因工作需要,擬面向校內現有行政經費(含包幹經費)聘請的合同聘用人員(原B系列人員)公開招聘中山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千人計劃」餘思遠教授科研團隊合同聘用人員1名,現將有關事項公布如下:一、招聘範圍面向校內現有行政經費(含包幹經費)聘請的合同聘用人員(原B系列人員)公開招聘二、招聘崗位行政助理(待遇參照原B-5管理崗)
  • Angew.中大歐陽鋼鋒教授團隊基於MOFs材料的生物大分子封裝研究新...
    導讀   近日,中山大學化學學院歐陽鋼鋒教授及其團隊基於MOFs材料的生物大分子封裝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ngew. Chem. Int. Ed. 上。
  • ...學院任天輝教授團隊博士後在Nature子刊撰文探究暗激子與聲子的...
    近年來,世界範圍內興起了二維材料的研究熱潮,如厚度小於1nm的單層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有望推進集成電路進一步朝小型化和節能化邁進。其中,對二維材料激子光電行為的研究,在太陽能轉化,析氫反應制氫和高效光電二極體已展現特殊優勢,尤其是其具有特殊的谷自旋而在量子信息處理和存儲方面具有重要應用而受到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
  • 中山大學池振國教授團隊:力致發光材料體系的新設計策略
    2010年開始,中山大學化學學院池振國教授研究團隊在聚集誘導發光(AIE)材料的力致發光變色方面做了大量探索性的研究工作,發現了力致發光變色是絕大多數AIE材料的一個共性2017年,武漢大學李振教授團隊與池振國教授團隊合作,發現了一些純有機磷光材料具有力致發光現象,把力致發光拓展到有機磷光領域(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15299-15303;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880-884)。
  • Nature子刊:一種新型鋰電正極材料!
    Lightfoot教授、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孫成華教授、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成會明研究員等,成功研發出一種具有陰陽離子雙重電化學活性的新型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這一工作對基於多電化學反應活性中心的新型儲能器件及相關材料的研究具有重要借鑑意義。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頂級綜合期刊《自然-通訊》上(Nature Communications)。
  • npj: 應變生新花—共振增強動態二次磁電效應
    磁電效應是材料磁和電性能的耦合效應基於磁電效應可以實現材料中的磁電互相調控,一方面可以用電場來調控磁矩,另一方面也可以用磁場來調控電偶極矩,因此在存儲和傳感器件領域有巨大的應用前景。磁電效應最早發現於上世紀60年代,但在過去幾年裡,又掀起了新一波的研究熱潮。然而,已有的研究主要關注靜態磁電效應,對於動態效應的研究目前尚處於空白。這方面研究對於快速計算等應用十分重要。
  • 北大/電子科大,中山大學,固體物理所,三篇Nature子刊齊爭豔
    前言2019年7月16日凌晨,Nature及各大子刊紛紛更新,其中,三篇Nature子刊來自內地高校。一篇來自北京大學劉開輝教授課題組與成都電子科大熊杰老師等團隊,報導了氟的添加極大地加快了二維材料的生長速度;一篇來自中山大學張杰鵬團隊,報導了一種可選擇性分離,中等尺寸分子的MOF材料,更大或更小的分子均無法通過MOF孔道;第三篇來自中科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的吳學邦及其合作者,為氫導致材料損傷的物理過程建立了可靠的模型方程。以下是研之成理小編帶來的快速解讀。
  • 蘇大廖良生教授Nature子刊上發表有機光電材料研究系列進展
    2020年6、7兩月,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廖良生教授課題組喜報頻傳,一系列合作科研成果相繼在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此方法製備的量子點的載流子遷移率可以超過0.01 cm2 V-1s-1,從而使得CsPbBr3量子點發光器件可在藍光器件中實現12.3%的外量子效率,在綠光器件中實現22%的外量子效率。研究結果表明,這種鈣鈦礦量子點的新型製備和修飾方法有助於下一代LED器件的實際應用。
  • 化學化工學院任天輝教授團隊博士後在Nature子刊撰文探究暗激子與...
    近年來,世界範圍內興起了二維材料的研究熱潮,如厚度小於1nm的單層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有望推進集成電路進一步朝小型化和節能化邁進。其中,對二維材料激子光電行為的研究,在太陽能轉化,析氫反應制氫和高效光電二極體已展現特殊優勢,尤其是其具有特殊的谷自旋而在量子信息處理和存儲方面具有重要應用而受到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