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公布新型碳氫硫常溫超導材料 需在極端壓力條件下實現

2020-10-16 cnBeta

來自紐約的一支物理學家團隊,已經發現了一種可在室溫下達成最佳效率的超導材料。研究團隊在近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稱,他們成功地在高達 59℉(15℃)的溫度下,讓一種碳氫硫化合物表達出了超導的特性。不過這個長期追求的科學裡程碑,仍有一個明顯的短板 —— 需要在極端壓力條件下才能實現。

(圖自:University of Rochester / J. Adam Fenster 攝)

即便如此,這項新研究還是創下了新的紀錄,溫度較去年提升了 50+℉(10+℃)。西班牙巴斯克大學凝聚態理論學家 Ion Errea 指出,這是我們首次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常溫超導。

劍橋大學材料科學家 Chris Pickard 補充道,即便由羅切斯特大學的 Ranga Dias 帶領的團隊研製的新型化合物永遠無法為無損輸電線等產品服務,這項研究仍具有顯著的裡程碑式意義。

想要等到超導材料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應用,除了常溫、顯然還有常壓這個參數。儘管該物質可在室溫下表現出超導特性,但卻只能在被一對鑽石碾碎時才能達成(約為地核壓力的 75%)。

好消息是,新化合物的某些特徵,有助於我們有朝一日找到更加正確的源自混合物配方。

據悉,當自由流動的電子撞擊到金屬原子時,普通導線會產生電阻。不過早在 1911 年的時候,就有研究人員在低溫條件下發現了電子會在金屬的原子晶格中引發振動和吸引,從而形成庫柏對(Cooper Pairs)。

在某些量子規則的控制下,它們可貫通成一條溪流,然後不受阻礙地穿過金屬的晶格和驅散磁場,這也是磁懸浮車輛可無摩擦地漂浮在超導軌道上方的一個原因。

隨著超導體溫度的升高,粒子就會發生隨機搖擺,從而破壞掉這種微妙的電子舞蹈。於是幾十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尋找一種可在常溫下呈現超到特性的新材料。

1968 年的時候,康奈爾大學固態物理學家 Neil Ashcroft 提出,氫原子的晶格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因氫原子尺寸較小,使電子能夠更靠近晶格節點,從而增強了其與振動的相互作用。此外這種輕巧性還可引導波紋更快地振動,以進一步增強庫柏對的粘合力。

當前研究還局限於需要極其不切實際的高壓,才能擠壓形成金屬晶格。不過 Neil Ashcroft 仍將希望寄託於某些類型的氫化物,期待新材料可在更接近於常壓的狀態下呈現出金屬氫的超導特性。

有關這項新研究的詳情,已經發表在近日出版的《自然》(Nature)雜誌上,原標題為《Room-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vity in a carbonaceous sulfur hydride》。

相關焦點

  • 《自然》封面:科學家製備出世界上第一個常溫超導材料
    而如果能夠實現常溫超導,則全球化電力供應的夢想將成真。論文通訊作者、羅徹斯特大學物理和機械工程助理教授 Ranga Dias 表示,開發在室溫下沒有電阻和磁場驅逐的超導材料,是凝聚態物理學的 「聖杯」。
  • 美國科學家實現「超高壓常溫超導」
    Adam Fenster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的科學家成功地獲得了一種常溫超導材料。這種材料能夠在大約攝氏14度(287K)的常溫條件下表現出超導性。然而這是在265萬個大氣壓的超高壓條件下實現的。相關研究成果以「封面故事」的形式出現在了15日的《自然》雜誌上。
  • Nature 封面:科學家製備出世界上第一個常溫超導材料
    ,首次在高達 15 攝氏度的溫度下,觀察到常溫超導現象。而如果能夠實現常溫超導,則全球化電力供應的夢想將成真。論文通訊作者、羅徹斯特大學物理和機械工程助理教授 Ranga Dias 表示,開發在室溫下沒有電阻和磁場驅逐的超導材料,是凝聚態物理學的 「聖杯」。無數科學家已經尋找了一個多世紀。
  • Nature 封面:科學家製備出世界上第一個常溫超導材料
    ,首次在高達 15 攝氏度的溫度下,觀察到常溫超導現象。而如果能夠實現常溫超導,則全球化電力供應的夢想將成真。 論文通訊作者、羅徹斯特大學物理和機械工程助理教授 Ranga Dias 表示,開發在室溫下沒有電阻和磁場驅逐的超導材料,是凝聚態物理學的 「聖杯」。無數科學家已經尋找了一個多世紀。
  • 科學家製備出世界上第一個常溫超導材料
    而如果能夠實現常溫超導,則全球化電力供應的夢想將成真。論文通訊作者、羅徹斯特大學物理和機械工程助理教授 Ranga Dias 表示,開發在室溫下沒有電阻和磁場驅逐的超導材料,是凝聚態物理學的 「聖杯」。
  • Nature封面報導:科學家製備出世界上第一個常溫超導材料
    自1911年Onnes在4.2K的低溫下發現汞的超導電性,一直以來,高溫乃至室溫超導都是理論和實驗物理領域的挑戰。  近些年,高壓下富氫材料的高溫超導電性被多次報導,也曾有中國科學家預言,H2S可能在高壓下轉變為高溫超導體。
  • 超高壓下首次實現室溫超導——中國團隊理論預言富氫材料
    撰文 | 董唯元近日,一則關於科學家實現高溫超導的新聞刷屏。一個美國研究團隊將碳、氫、硫混合材料加壓到267 ± 10 GPa時,實現了轉變溫度高達287.7 ± 1.2 K的超導,也就是15℃,這是迄今為止首個名副其實的室溫超導。
  • 物理學家首次實現了真正的常溫超導
    常溫超導領域重要的裡程碑:物理學家們首次在15℃實現了超導性。以前的記錄是-23℃。羅切斯特大學的物理學家蘭加·迪亞斯(Ranga Dias)表示:「由於低溫的限制,具有如此卓越性能的材料並未像大家想像的那樣徹底地改變世界。但是,我們將打破屏障,為許多潛在的應用推開大門。」
  • 科學家製備出世界上第一個常溫超導材料
    自1911年Onnes在4.2K的低溫下發現汞的超導電性,一直以來,高溫乃至室溫超導都是理論和實驗物理領域的挑戰。近些年,高壓下富氫材料的高溫超導電性被多次報導,也曾有中國科學家預言,H2S可能在高壓下轉變為高溫超導體。
  • 科學家首度合成出室溫超導材料,在15℃展現超導特性
    超導材料雖然因零電阻、抗磁性而威名遠播,但將其技術化的困難點仍在於,這些材料只能在低溫高壓環境中發揮作用,也因此,尋找室溫下具有超導特性的材料,是科學家夢寐以求的目標。現在科學家似乎成功了,來自羅徹斯特大學的工程師和物理學家們,首次在高壓力下開發出室溫超導材料,於15℃出現超導特性。
  • 科學家首度合成出室溫超導材料,在15℃展現超導特性
    超導材料雖然因零電阻、抗磁性而威名遠播,但將其技術化的困難點仍在於,這些材料只能在低溫高壓環境中發揮作用,也因此,尋找室溫下具有超導特性的材料,是科學家夢寐以求的目標。現在科學家似乎成功了,來自羅徹斯特大學的工程師和物理學家們,首次在高壓力下開發出室溫超導材料,於15℃出現超導特性。
  • 常溫超導是天方夜譚?德國科學家獲突破:超導時代離我們越來越近
    然而,要想實現電流的零阻力傳輸,目前必須在極端低溫條件下才能實現,應用成本高昂且難度大,零攝氏度以上的超導更是「天方夜譚」。不過近日,德國科學家取得了一項突破性的成果,引發全球媒體的高度關注。長久以來,世界上許多實驗室專注於這一課題的研究,科學家們不斷提出高溫超導的新主張,但這些想法都未能通過可重複性測試。
  • 超導材料取得重大突破,科學家實現室溫下超導
    最近,物理學家在超導領域達成了一個重要的新裡程碑,實現了第一次室溫下電流的無電阻流動,試驗溫度僅為15攝氏度。要知道與之最近的記錄是零下23度實現超導,並意味著超導材料的應用前景向前邁了一大步。為了使其超導,需要在巨大的壓力下對其進行金屬化。Dias表示:「想要合成高溫超導體,就需要更牢固的鍵和更輕的元素。氫是最輕的材料的同時,氫鍵也是牢固的化學鍵之一,所以金屬氫是最理想的超導材料。」
  • 俄科學家常溫超導獲突破!-20℃即可實現零電阻,或引領全球發展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常溫超導一直以來都是全球科學家的夢想。可以說,如果誰掌握了研發常溫超導的技術,誰就將一躍成為全球科學科技的尖端選手。最近,來自莫斯科物理技術研究院的科學家開創性地設計了一個計算程序,能夠準確預測出哪些元素可以與氫(H)結合,從而實現「常溫」超導體的可能性。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科學家發現一些特殊材料可以利用其外圍電子形成穩定的庫珀對,實現零電阻的超導體。然而,庫珀對的穩定需要聲子的振動來保持,所以材料需要冷卻到-234.5℃才可以。
  • 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創造出臨界溫度約為15℃的室溫超導材料
    中國航空報訊:近日,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們在260萬個大氣壓下,成功創造出了臨界溫度約為15℃的室溫超導材料,這是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他們將碳元素和硫元素以1:1的摩爾比混合併研磨成顆粒,放上DAC後充入氫氣。隨後,將該起始物料壓縮至4千兆帕,並用雷射照射數小時,以此使S-S化學鍵斷裂,生成的硫自由基與氫氣反應形成。加入甲烷(CH)後,混合物中會發生分子交換,構成一個特殊系統,而在極端條件下會形成超導化合物。而正是這種超導化合物突破了室溫的界限。
  • 室溫超導首次實現
    圖片來源:ADAM FENSTER 10月14日,《自然》報導了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物理學家Ranga Dias聯合內華達大學等團隊在室溫超導領域的重大突破:實現287K(約15℃)溫度下的碳—硫—氫體系超導。 但這種新型室溫超導體只能在267GPa(相當於地球中心壓力3/4)的壓力下工作。
  • 室溫超導首次實現
    圖片來源:ADAM FENSTER10月14日,《自然》報導了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物理學家Ranga Dias聯合內華達大學等團隊在室溫超導領域的重大突破:實現287K(約15℃)溫度下的碳—硫—氫體系超導。
  • 常溫超導時代還有多遠?俄科學家獲重要突破,利用核材料有望實現
    但迄今為止,研究人員只能在極低溫度或極端壓力下的少數材料中發現超導性。目前的記錄保持者是一種罕見的氫硫化合物,在203開爾文(-70攝氏度)下實現了「高溫」超導性。不過最近,來自美國、俄羅斯和中國的研究團隊通過實驗證實了奇異的全新鈾化合物的存在,並預測這些鈾化合物可以實現接近室溫的超導性。
  • 高壓下人類終實現室溫超導,材料曾被中國學者預言
    近幾年間,高壓下富氫材料的臨界溫度不斷提升,人類離「超導聖杯」似乎也越來越近。終於,北京時間10月14日晚間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跨過了273K(約0℃)這個節點,一舉實現287K(約15℃)溫度下的含碳硫化氫超導。
  • Nature子期刊:中山大學李滿榮教授團隊實現極端條件下磁電材料精準...
    Eremets等人發現H2S在90 GPa,203K時具有高溫超導特性;[1] 2019年,德國馬普化學所Drozdov團隊報導了在170 GPa的條件下鑭氫化合物在250 K時變為超導體;[2] 2020年美國科學家Ranga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