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
超導技術被譽為一項顛覆世界的重要科技,也是當代物理學的終極目標之一。然而,要想實現電流的零阻力傳輸,目前必須在極端低溫條件下才能實現,應用成本高昂且難度大,零攝氏度以上的超導更是「天方夜譚」。不過近日,德國科學家取得了一項突破性的成果,引發全球媒體的高度關注。
長久以來,世界上許多實驗室專注於這一課題的研究,科學家們不斷提出高溫超導的新主張,但這些想法都未能通過可重複性測試。來自德國馬克思普朗克化學研究所的物理學家Mikhail Eremets教授在Nature發表了團隊的最新成果,研究表明其成果已在「高溫」超導領域達到了一個裡程碑式的高度——在-23℃(250K)的條件下實現超導。
論文顯示,實驗使用的材料為氫化鑭(LaH)。其實不久之前,Eremets及其團隊就通過氫化鑭在-58.15℃的溫度下獲得了超導性。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短短幾個月後,這一記錄就再次被打破,取得新的新展。
由於超導體的磁通量守恆,當其從尋常狀態向超導態過渡時,會產生一種對磁場的排斥效應,即邁斯納效應,這是超導體的標誌性特點。不過研究人員表示,目前還沒有在這種材料中觀察到邁斯納效應,這是因為目前獲得的樣本量非常少,不足以達到磁力計的檢測下限。但是科學家已經可以觀察到超導體對外部磁場產生的影響。
在此之前,Eremets還曾利用硫化氫(H2S)在150千兆帕的壓力下(約為地核壓力的一半)打破了高溫超導的記錄。研究人員認為,如要進一步提高其溫度閾值,可能需要更高的壓力來實現,這對於超導的應用並無太大意義。
目前,超導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大方向:一是探索新的超導材料,不斷地提高其超導轉變溫度;二是闡明超導這一現象的機理,從而更深入地挖掘其潛力。儘管超導研究進展十分緩慢,但可以預見的是,常溫超導與可控核聚變一樣,將是未來人類突破科技瓶頸的一大標誌,且離我們越來越近。相信在科學家們孜孜不倦的探索之下,終有造福人類的那一天…
參考文獻:Drozdov AP, et al. Superconductivity at 250 K in lanthanum hydride under high pressures. Nature. 2019 May;569(7757):528.
圖片來源:U.S. Department of Ener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