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w.中大歐陽鋼鋒教授團隊基於MOFs材料的生物大分子封裝研究新...

2020-12-08 騰訊網

  化學加電子名片,為化學工作者加分!加油!

  導讀

  近日,中山大學化學學院歐陽鋼鋒教授及其團隊基於MOFs材料的生物大分子封裝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ngew. Chem. Int. Ed. 上。doi:10.1002/anie.201813060

  跳轉閱讀

  用化學加微信小程序,用戶可免撥號步驟直接聯繫商家

  功能性生物大分子(e.g. DNA、蛋白質的酶等)的固定可有效地提高生物大分子的生物活性和穩定性, 並有助於模擬和控制生物催化反應的進程。金屬有機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是一種是由有機配體和金屬離子或團簇通過配位鍵自組裝形成的具有分子內孔隙的有機-無機雜化材料,具有比表面積高、孔徑可調、組分多樣、表面易功能化等諸多優點,是生物大分子固定的理想載體。

  由於生物大分子易於降解和變性,目前基於MOFs的固定策略通常需要預先對MOFs孔道進行合理的設計,通過滲透的方式將生物大分子固定於預先合成的MOFs孔道。這種常用的固定策略存在:1)加載效率低;2)構象限制弱和3)依賴孔道尺寸等缺點。從頭合成的「一鍋封裝」策略(如仿生礦化)可有效地克服上述的缺點,但生物大分子的表面化學性質影響MOFs在蛋白質周圍的預先成核,決定了封裝的成功率。當今,發展對生物大分子具有普遍適用性的高效封裝方法仍是挑戰。

  (A)金屬巰基蛋白富集金屬離子的示意圖;(B)半胱氨酸增強的仿生封裝原理

  鑑於此,中山大學化學學院歐陽鋼鋒教授及其團隊提出一種半胱氨酸增強的仿生封裝策略,可快速、高效地將不同表面化學性質的蛋白質和酶封裝在MOFs內。這種增強的封裝策略靈感來源於生物體內金屬巰基蛋白對金屬離子的富集作用,半胱氨酸,聚乙烯吡咯烷酮和蛋白質形成類似於金屬巰基蛋白模型的自組裝體可促進金屬離子在蛋白質周圍富集,加速MOFs的預先成核 。

  研究發現封裝的蛋白質和酶可維持其自然構象,而MOFs保護層對酶的緊密結構限制作用可大大提高酶在極端環境下(e.g. 水解試劑、高溫和化學溶劑等)的生物活性。最後,這種仿生的封裝策略在生物儲存、酶級聯催化和生物傳感等多方面的應用也得到驗證。

  相關研究成果以「A Convenient and Versatile Amino Acid‐Boosted Biomimetic Strategy for Nondestructive Encapsulation of Biomacromolecules within Metal Organic Framework」為題發表在知名學術期刊Angew. Chem. Int. Ed.上(Guosheng Chen, Siming Huang, Xiaoxue Kou, Songbo Wei, Shuyao Huang, Shuqi Jiang, Jun Shen, Fang Zhu and Gangfeng Ouyang*. Angew. Chem. Int. Ed. 10.1002/anie.201813060),論文第一作者為陳國勝博士後,通訊作者為歐陽鋼鋒教授。

  論文連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1813060

  來源 | 中山大學化學學院      編輯 | 化學加

   入駐化學加網快速通道,將與微信小程序同步展示

相關焦點

  • 基於葫蘆脲的生物大分子組裝體
    許多新的葫蘆脲衍生物被研究,這極大改善了母體葫蘆脲在水溶液中的分子識別和組裝行為。因而在水溶液中許多有趣的結構應運而生,包括低聚物和配位化合物、(準)輪烷、兩親化合物、交聯網絡以及超分子聚合物和有機框架等。這進一步拓展了葫蘆脲的研究範疇,尤其是在生物領域,從小分子檢測、蛋白可控修飾和聚集到核磁共振成像,基於葫蘆脲的分析方法和生物傳感技術已相繼建立起來,並被用於定性和定量分析多種生物活性分子。
  • 《Angew》空氣取水!基於MOFs的新型吸附材料!
    近日,上海交大製冷與低溫工程研究所王如竹教授和李廷賢副教授等組成的能源-空氣-水ITEWA創新團隊在化學領域期刊《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發表了題目為「Efficient Solar-driven Water
  • 【科研速遞】材化學院劉俊秋教授團隊 發表金屬-有機框架結構發展生物實體保護技術研究成果
    材化學院劉俊秋教授團隊 在Nano Today上發表研究成果近日,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院劉俊秋教授團隊在Nano Today (IF: 16.907)發表了金屬-有機框架結構(MOF)發展生物實體保護技術的最新研究進展「Metal-organic frameworks (
  • 第五屆樣品前處理網絡研討會正式開幕 前處理新技術火熱分享
    、澳優乳業(中國)有限公司儲曉剛、中山大學歐陽鋼鋒、南京海關動植物與食品檢測中心沈偉健高工、河南大學盧明華教授、北京市理化分析測試中心祖文川副研究員以及德祥科技有限公司應用工程師陳婷婷、哲斯泰市場部經理聶芸芸、梅特勒-託利多產品專員馮師尚、普蘭德(上海)貿易有限公司產品工程師王昭勍、安東帕微波化學產品經理張文輝分享了樣品前處理技術研究進展及在食品領域的應用。
  • 精選JACS/Angew 12篇:樹枝狀大分子的最新成果大盤點
    近年來,通過接枝聚合物鏈已經實現了GNRs在液相中的良好分散性和長期穩定性,為研究GNRs的新理化性質和潛在應用提供了契機。聚合物大的幾何尺寸能夠有效地緩解GNR骨架強烈的ππ堆疊作用。然而,到目前為止,GNRs的聚合物功能化僅限於線性聚環氧乙烷(PEO),但是另一些功能化作用也可以用來修飾GNRs。
  • 精儀學院微納測試團隊提出了一種光鑷可控旋轉新方法
    本站訊(通訊員 胡春光)光鑷技術以其精密的力操控與測量性能,在生物大分子力與構象動力學研究中大放異彩,如核酸和蛋白質的摺疊動力學研究。常規的光鑷力譜測量方法主要採用三維平動方式拉伸耦合生物大分子樣品的微球,但平動測試無法測量單個生物大分子在生命活動中肩負重要作用的旋轉運動,如DNA自身的螺旋結構及其在很多重要生命過程中展現的轉動特性。角旋轉光鑷技術被認為是解決這一難題的有效方法,是光鑷技術研究的重要方向。
  • 分子仿生為構建新體系與發展生物新材料提供創新空間
    出席日前在北京舉行的以「分子仿生」為主題的第387次香山科學會議的專家指出,分子仿生將在人類探索生物世界奧秘、新材料合成和新型功能器件的研製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分子仿生可以模擬生物體實現多功能的集成與關聯,製備智能材料或分子機器,也可以仿生實現生物相容和生物功能,製備生物醫用材料與器件,為現代材料科學、特別是生物新材料的發展提供了無限的創新發展空間。 生物分子馬達是將化學能轉化為力學能的生物大分子。
  • 韓磊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在《先進功能材料》發表
    韓磊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在《先進功能材料》發表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化學與藥學院韓磊教授課題組在納米酶生物傳感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White Peroxidase-Mimicking Nanozymes: Colorimetric Pesticide
  • 西安交大雷波團隊《AFM》:提出基於矽基彈性-基因激活生物活性材料的骨組織再生新策略
    西安交通大學材料學科-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生物診斷治療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雷波教授團隊一直致力於具有疾病治療和組織再生作用高性能矽基生物活性雜化材料的設計與應用研究。2015年在國際上合成出了基於檸檬酸的生物活性聚矽檸檬酸酯分子雜化彈性材料(Adv.Funct.Mater.2015,25,5016),發現了該材料內在的多功能特性(高彈性,光致發光,抗菌,成骨分化),實現其中生物成像(Adv. Healthcare Mater, 2016, 5, 382; Appl. Mater. Today, 2018, 10, 153),材料體內示蹤(ACS Appl.
  •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躍動的「生物大分子」—新聞—科學網
    這項新技術發展了可視化活細胞內的細胞器與細胞骨架動態相互作用和運動,有助於更好地理解活細胞條件下的分子事件,也提供了一個從機制上洞察關鍵生物過程的窗口。在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杜克大學教授王小凡看來,這項技術將把細胞生物學帶入一個新時代,甚至對生命科學產生重大影響。
  • 同濟大學李風亭教授團隊在柔性多孔材料分子識別和催化方面的研究...
    分子識別在生物、環境和化學研究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近年來,受到具有高度結構自由度的各種生物分子(例如蛋白質)的精確分子識別功能的啟發,表現出具有客體分子觸發的結構轉變特性的柔性多孔配位聚合物(Porous coordination polymers, PCPs)、又稱柔性金屬框架化合物(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引起了研究者的關注。
  • 從理論研究、儀器製備到技術應用,第七屆固相微萃取技術研討會「無...
    為加快推進SPME技術基礎理論研究,促進SPME技術的在各領域的發展,深入交流和研討SPME技術的新理論和新應用,提升中國在SPME領域的研究發展水平,由廣東省化學學會、中山大學化學學院微萃取與分離技術研究中心籌辦的第七屆固相微萃取技術研討會於2017年3月25-26日在廣州中山大學化學學院豐盛堂成功舉辦。
  • ...糖類生物活性大分子凝膠、高分子材料流變學、電化學技術及其應用
    姓名: 張洪斌       性別: 男       出生年月: 所在院校: 上海交通大學       所在院系: 化學化工學院 職稱: 教授
  • 廣東工業大學綜述大分子光引發劑
    近日,廣東工業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劉曉暄教授團隊與法國University of Haute Alsace的Xavier Allonas教授在《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上發表了題為「Progress in the
  • 2019廣東深圳大學高等研究院生物大分子模擬與設計實驗室招聘研究...
    深圳大學高等研究院生物大分子模擬與設計課題組誠聘科研助理一名,具體要求如下:一、院所介紹深圳大學高等研究院是深圳大學新成立的一個包含本科與研究生培養、側重交叉學科教學和研究的校內新型教育機構。高等研究院是深圳大學內部一個探索改革創新、實行特殊管理體制的、開展交叉學科創新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學術特區。
  • 港中大團隊研發「萬能墨水」配合雷射寫入技術 簡化高性能晶片生產過程
    中新社香港10月27日電 (記者 韓星童)香港中文大學(中大)27日公布,中大物理系研究團隊近日研發了一種全新的「萬能墨水」,配合單步雷射直接寫入技術,可以大大簡化高性能晶片的生產過程。生產高性能晶片的關鍵是掌握精準工藝,以製作微米及納米等級的金屬結構。由於技術要求十分高,導致製作成本高昂、過程繁瑣和費時。
  • 中大醫院葛崢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在第62屆美國血液學會(ASH)年會中展風採
    這場血液學「盛宴」匯聚了全球各地的著名血液腫瘤專家和學者,多項重磅級的研究進展在此會議上公布。來自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的葛崢教授團隊開展的「阿扎胞苷聯合高三尖杉酯鹼為基礎方案治療預後不良的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有效性和分子機制研究」入選本次ASH會議Poster。
  • 專家解讀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讓你看清生物大分子的模樣
    這一次,這個獎頒給了三位生物物理科學家——瑞士洛桑大學名譽生物物理學教授Jacques Dubochet、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生物科學教授Joachim Frank、英國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項目主任Richard Henderson,因為他們在開發冷凍電鏡的過程中貢獻卓越。  對於生物物理領域的科研人員來說,這項技術獲獎早在意料之中。
  • 中大青年教授論文登《科學》
    南方日報訊 (記者/雷雨 畢嘉琪 通訊員/黃愛成)近日,由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青年教授賀雄雷領導的課題組在研究染色質結構如何調節DNA突變工作中取得重要進展。其研究成果昨日以Report形式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據悉,這是中山大學首次以第一單位在《科學》上發表論文,實現了歷史性突破。人類的遺傳物質DNA中的C鹼基很容易突變成為類似物鹼基U,並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從而引起人類遺傳物質的變異。據統計,1/4的人類遺傳疾病是由上述突變引起。因此關於這類突變在細胞內是否或如何被調節是一個極具價值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