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至8日,第62屆美國血液學會(ASH)年會線上舉行。這場血液學「盛宴」匯聚了全球各地的著名血液腫瘤專家和學者,多項重磅級的研究進展在此會議上公布。來自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的葛崢教授團隊開展的「阿扎胞苷聯合高三尖杉酯鹼為基礎方案治療預後不良的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有效性和分子機制研究」入選本次ASH會議Poster。在繼2020年6月歐洲血液學年會(EHA)後,葛崢教授團隊再次在國際舞臺發出中國之聲。
本研究旨在探索阿扎胞苷(AZA)聯合高三尖杉酯鹼(HHT)為基礎方案(HIA/HAD/HAG)治療預後不良的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ML)的有效性和潛在分子機制。來自單中心的階段性臨床研究數據顯示,可評估32例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71.9%(21/32 CR/CRi,2/32 PR),第一個誘導治療周期獲得CR/CRi在復發難治AML組、MDS/MPN轉化AML組、伴預後不良標記de novo AML組分別佔77.8%,42.9%和68.8%;AZA聯合HHT為基礎方案治療敏感患者的基因異常(基因突變、異常表達或融合基因)涉及多種機制和通路基因,包括DNA甲基化(TET2,DNMT3A),代謝(IDH1,IDH2),前體細胞發育和細胞增殖(FLT3, IKZF1, GATA2, KRAS, RUNX1, BCOR, 和WT1)等。而且,治療前後動態監測發現CR/CRi患者中2/3異常基因轉陰、1/3異常基因顯著減少。
本研究進一步對AZA與HHT聯合用藥進行了機制研究,通過體外AML細胞株和原代AML細胞研究均發現,AZA和HHT在抑制細胞增殖和促進細胞凋亡中具有協同抗白血病作用。進一步,本研究通過高通量全轉錄組測序,對藥物治療前後涉及的信號通路進行富集和相關基因分析,發現主要涉及轉錄、表觀遺傳、代謝、凋亡和細胞周期調控,並篩選出潛在信號通路和候選分子靶點。
據了解,葛崢教授團隊近年來一直致力於研究急性白血病和MDS發病機制、耐藥機制和逆轉耐藥新靶點治療;臨床新預後分子標記物篩查及其功能機制和臨床應用;基於高通量多組學平臺的精準診斷新技術研發;高危亞型診斷、危險分層、微小殘留病灶監測和復發預警的臨床轉化應用。2017年度美國MMAAP醫學基金-血液病學研究項目的中國唯一獲得者,第一負責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項、部級及江蘇省重點研發項目(臨床前沿新技術)等項目20餘項。多次應邀在國際會議、美國醫療中心、美國大學進行學術報告。
近年來以第一/通訊作者在Blood(影響因子17.543),Leukemia(影響因子10.240),Oncogenesis(影響因子6.119) 等血液和腫瘤學期刊發表高水平系列研究成果。2020年9月在Blood發表題為「IKAROS and CK2 regulate expression of BCL-XL and chemosensitivity in high-risk B-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Blood. 2020 Sep 24;136(13):1520-1534」的研究成果,2020年11月(已接收)在Leukemia發表題為「Dual Targeting of mTOR as a Novel Therapeutic Approach for High-Risk B-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的研究成果,闡明了高危急性白血病耐藥新機制和發現潛在新治療靶點。
葛崢系東南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所長,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血液科科主任,主任醫師 教授 博士生導師。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醫學院兼職副教授,東南大學血液病國際合作實驗室主任,南京中大白血病和MDS中心主任,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博士畢業。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工程」中青年領軍人才,江蘇省醫學重點人才,「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國家自然基金通訊評審專家,江蘇省醫學會血液學分會副主任委員,江蘇省醫師協會血液科醫師分會副會長,江蘇研究型醫院學會白血病和MDS專委會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血液病分會常委委員,中國老年醫學會血液學分會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血液學分會委員。(中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