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雷波團隊《AFM》:提出基於矽基彈性-基因激活生物活性材料的骨組織再生新策略

2020-09-04 高分子科學前沿

矽基生物活性醫用材料如生物活性玻璃、矽酸鹽陶瓷等是一類重要的生物醫用材料,具有優越的骨整合能力、成骨誘導活性、創面修復活性和生物安全性,在骨組織再生與替代、軟組織創面修復、藥物基因遞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潛力和價值。然而傳統矽基生物活性材料力學脆性大、彈性差、降解慢,大大限制了該類生物醫用材料的再生醫學應用範圍。開發具有仿生彈性、可控生物降解、組織誘導活性的新型矽基生物活性材料對促進組織修復與再生的效率具有重要的意義。

西安交通大學材料學科-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生物診斷治療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雷波教授團隊一直致力於具有疾病治療和組織再生作用高性能矽基生物活性雜化材料的設計與應用研究。2015年在國際上合成出了基於檸檬酸的生物活性聚矽檸檬酸酯分子雜化彈性材料(Adv.Funct.Mater.2015,25,5016),發現了該材料內在的多功能特性(高彈性,光致發光,抗菌,成骨分化),實現其中生物成像(Adv. Healthcare Mater, 2016, 5, 382; Appl. Mater. Today, 2018, 10, 153),材料體內示蹤(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8, 10, 17722), 腫瘤診療(Biomaterials, 2019,201,68), 組織快速修復再生(Adv. Funct. Mater, 2020, 30, 1906013), 示蹤-腫瘤治療-組織修復一體化(ACS Nano, 2020, 14, 2904)等方面的潛在應用。

近期,該研究團隊針對目前臨床骨科對高性能骨修復與再生材料的重大需求,基於彈性聚矽檸檬酸酯材料,設計了一種具有仿生彈性和控釋成骨活性miRNA的納米纖維支架骨修復材料,提出利用彈性(物理)/矽釋放(化學)/miRNA控釋(生物)協同促進骨組織再生的新策略(圖1)。該生物活性材料採用彈性矽基檸檬酸分子雜化納米纖維增強的聚己內酯為仿生彈性骨架,內置聚檸檬酸酯-miRNA的納米複合物,實現了光致發光、納米結構、彈性、矽基活性組分、長期miRNA釋放的多重功能效應,體外實驗發現該材料可以高效促進幹細胞成骨分化,體內骨缺損模型進一步驗證了該彈性矽材料體系促進骨組織快速修復和重建的能力。該研究可能為骨缺損的治療提供了一種簡單有效的生物活性材料的多因素協同思路。

圖1 多功能生物活性彈性納米纖維支架:彈性(物理)/矽釋放(化學)/miRNA控釋(生物)協同策略促進骨組織再生

以上研究成果以「Biomimetic Elastomeric Bioactive Siloxane-Based Hybrid Nanofibrous Scaffolds with miRNA Activation: A Joint Physico-Chemical-Biological Strategy for Promoting Bone Regeneration」為題發表在材料領域著名期刊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Adv.Funct.Mater., 2020, 30, 1906013,影響因子16.8)。雷波教授為該論文的唯一通訊作者,西安交通大學為該論文的唯一通訊單位。該研究工作得到了西安交通大學「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雙一流」大學建設先導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陝西省顱頜面精準醫學研究重點實驗室等項目的支持。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投稿模板:

單篇報導:上海交通大學周涵、範同祥《PNAS》:薄膜一貼,從此降溫不用電!

系統報導:加拿大最年輕的兩院院士陳忠偉團隊能源領域成果集錦

相關焦點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腫瘤治療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材料學科-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生物診斷治療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雷波教授團隊提出了利用彈性(物理)/矽釋放(化學)/miRNA控釋(生物)協同促進骨組織再生的新策略,該研究成果以&34;為題發表在材料領域著名期刊 Advanced Functional
  • Nature子刊|Mikos院士萬字長文詳論:骨組織工程材料設計策略
    用於治療骨缺損的植入物已經從那些僅僅通過用生物惰性填充缺損體積來代替丟失的骨的植入物進化到利用生物活性材料再生功能性骨組織的策略的物質。不同的材料類型在隨後的幾年中被引入,骨組織工程最終在20世紀90年代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出現。今天,材料合成和加工的進展,以及我們對骨生物學和結構的更好的理解,為設計更複雜的骨組織工程材料提供了新的機會。骨組織工程生物材料設計進展的主要裡程碑的時間表如圖1所示。
  • 生物陶瓷材料應用於頜面部骨缺損修復與再生的研究進展
    生物陶瓷材料是一類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較強的抗壓縮性、耐腐蝕性及抗微生物活性等優點的陶瓷材料或金屬氧化物,其在骨組織再生中可作為骨替代物為骨缺損的修復提供穩定的支架結構,與骨源性細胞和生長因子聯合應用為頜面部骨組織再生提供了新的策略。本文就生物陶瓷材料在頜骨缺損修復中的應用研究進展做一綜述。
  • 西安交大研究智能控釋材料 實現對腫瘤精準治療
    西安交大研究智能控釋材料 實現對腫瘤精準治療 2018-06-29    圖為西安交通大學化工學院研究員陳鑫講解研究成果。
  • 科研人員研製出多功能黑色生物活性陶瓷材料
    為實現腫瘤治療和組織再生的雙重功能,前期研究通過將生物活性陶瓷與具有腫瘤治療功能的光熱試劑複合,製備出光熱功能化生物活性陶瓷材料。儘管這是一種有效的策略,但是光熱納米試劑在體內的長期安全性尚待考察。因此,如何在不引入外來添加劑的條件下,實現生物活性陶瓷材料本身的組織再生和腫瘤等疾病治療功能一體化尤為重要。
  • 我國科學家研製出多功能黑色生物活性陶瓷材料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吳成鐵與常江帶領的研究團隊,在多功能黑色生物活性陶瓷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進展。該研究團隊通過對傳統的白色生物活性陶瓷材料(矽酸鹽和磷酸鹽等)進行熱還原處理,研製出新一代「黑色生物活性陶瓷」,將傳統生物活性陶瓷材料的應用領域從組織再生拓展到腫瘤等疾病治療
  • 上海矽酸鹽所研製出多功能黑色生物活性陶瓷材料
    為實現腫瘤治療和組織再生的雙重功能,前期研究通過將生物活性陶瓷與具有腫瘤治療功能的光熱試劑複合,製備出光熱功能化生物活性陶瓷材料。儘管這是一種有效的策略,但是光熱納米試劑在體內的長期安全性尚待考察。因此,如何在不引入外來添加劑的條件下,實現生物活性陶瓷材料本身的組織再生和腫瘤等疾病治療功能一體化尤為重要。
  • AM:生物活性玻璃助力萬能膠用於骨折內固定
    理想的骨粘合劑材料應該能夠在骨折斷端處提供即時的堅強固定,同時能夠提供骨細胞長入空間,促進骨折癒合。氰基丙烯酸酯(俗稱萬能膠)是目前唯一兼具優異即時粘接強度和生物相容性的醫用膠水,從其誕生之日起即被寄以厚望,但其聚合產物不可降解,無法支持骨組織長入穿過粘合層,最終未能成功用作骨粘合劑。
  • 多功能黑色生物活性陶瓷材料問世—新聞—科學網
    」,將傳統生物活性陶瓷材料的應用領域從組織再生拓展到腫瘤等疾病治療中。 為實現腫瘤治療和組織再生的雙重功能,前期研究通過將生物活性陶瓷與具有腫瘤治療功能的光熱試劑複合,製備出光熱功能化生物活性陶瓷材料。儘管這是一種有效的策略,但光熱納米試劑在體內的長期安全性尚待考察。因此,如何在不引入外來添加劑的條件下,實現生物活性陶瓷材料本身的組織再生和腫瘤等疾病治療功能一體化尤為重要。
  • 骨水泥:中性生物活性玻璃材料,為骨修復提供新方案
    操作方便、性能優良的骨填充材料是影響骨癒合效果的重要一環。松山湖材料實驗室邱東研究員帶領的骨水泥材料團隊,經過深入研究,開發出自有智慧財產權的可吸收PSC生物活性玻璃骨水泥,在促進骨組織再生方面展現出優良性能,有望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新途徑。
  • 上海交大範先群教授課題組合作開發蛋殼來源的新型仿生骨修復材料
    作為一種主體成分為碳酸鈣的天然材料,蛋殼中富含的Mg、P、Si、Sr、Na等微量元素在促進血管生成和成骨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而其在骨再生領域中的應用研究甚少開展。基於此,範先群教授帶領的眼眶骨修復研究團隊和楊大鵬教授帶領的納米材料研發團隊提出蛋殼顆粒或可作為一種生物填料,將其改性後摻入羧甲基殼聚糖(carboxymethyl chitosan, CMC)交聯製備仿生型的骨修復材料。
  • 生物活性玻璃
  • 《自然·材料綜述》最新重磅:生物工程材料用於原位組織再生
    Gaharwar教授團隊在7月《Nature Reviews Materials》發表了關於組織工程生物材料的題為「Engineered biomaterials for in situ tissue regeneration」綜述,他們概述了兩種生物材料方法來控制機體組織特異性再生的再生能力。
  • 科學家提出基因編輯領域發展新方向
    雖然上述發表的研究中沒有詳細報導BE3造成非特異性突變的機制,在該新聞與視角文章中,陳佳等推測BE3中的胞嘧啶脫氨酶可能通過不依賴sgRNA介導的胞嘧啶脫氨反應造成意外的脫靶效應;並相應提出一些降低胞嘧啶鹼基編輯器非特異性突變的策略,如通過替換或改造鹼基編輯器中的胞嘧啶脫氨酶實現可控的脫氨活性或與底物DNA結合的能力等。
  • 西安交大:將科技勢能轉化為戰「疫」動能
    該公司創辦人是來自西安交大機械學院的彭年才教授。面對疫情,西安交大有不少像彭年才這樣的科研工作者,正努力把科技勢能轉化為戰「疫」動能,在防疫抗疫中積極貢獻力量。 成果:服務一線 守衛健康 「1月12日,拿到基因序列之後,我們第一時間啟動了研發工作。」彭年才說,他帶領團隊在最短的時間裡開發出了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設備和試劑。
  • Angew.中大歐陽鋼鋒教授團隊基於MOFs材料的生物大分子封裝研究新...
    導讀   近日,中山大學化學學院歐陽鋼鋒教授及其團隊基於MOFs材料的生物大分子封裝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ngew. Chem. Int. Ed. 上。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提出光熱和光動力協同治療腫瘤新策略降低腫瘤...
    腫瘤活性反饋式治療策略示意圖眾所周知,腫瘤的後期復發絕大部分原因是前期治療時沒有徹底消除腫瘤細胞。近日,西安交通大學生命學院生物醫學影像與應用研究所吳道澄教授課題組提出了一種新的PTT/PDT協同治療腫瘤的策略,在降低腫瘤復發率上取得了顯著進展。
  • 創造「再生」奇蹟?電活性生物材料的未來展望
    電活性生物材料是在電信號作用下能改變其理化特性或者在外界刺激作用下產生電信號的一類生物醫學材料。電活性生物材料作為新一代「智能」生物材料,可以將電、電化學和力電信號刺激直接傳遞給細胞和組織,引起了生物醫學領域研究人員的極大關注。此外,生物體的組織和細胞電學性質的研究也正在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
  • 上海交大團隊提出基於信號通路的肝癌風險預測模型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生物信息學與生物統計學系俞章盛教授團隊在肝癌風險預測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在柳葉刀雜誌子刊《EBioMedicine》發表了題為「Pathway-based Biomarker Identification with Crosstalk Analysis for Robust Prognosis Prediction
  • 利用硫化鉍/羥基磷灰石薄膜構建光電響應的細胞外基質促進骨再生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市場上對可以加速骨再生的植入體的材料的需求越來越大。利用非侵入性細胞刺激來控制細胞命運,通過光刺激來促進骨再生,可以達到精確調控生物活性的目的。光電響應細胞外基質在骨組織工程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