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水泥:中性生物活性玻璃材料,為骨修復提供新方案

2020-12-04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

骨缺損是生活中較為常見的疾病,高能骨折或者骨質疏鬆骨折、骨腫切除等通常都伴有骨缺損。骨缺損容易阻礙骨癒合,一般需要進行填充處理。操作方便、性能優良的骨填充材料是影響骨癒合效果的重要一環。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邱東研究員帶領的骨水泥材料團隊,經過深入研究,開發出自有智慧財產權的可吸收PSC生物活性玻璃骨水泥,在促進骨組織再生方面展現出優良性能,有望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新途徑。

世界唯一PH值中性生物活性玻璃

「骨水泥」實際上是可注射骨填充材料的別稱,通常由粉狀物和液體混合攪拌而成,攪拌數分鐘後即可凝固,其主要目的是起填充加固作用,所以外界通常稱之為「骨水泥」。常規的骨水泥是不可吸收的高分子材料,無法被新生骨組織所替代,松山湖材料實驗室骨水泥材料團隊致力開發的是可吸收的骨水泥,其核心材料是PSC生物活性玻璃,因此又稱PSC骨水泥。

在骨水泥材料團隊的實驗室內,放置有大小粗細不同的白色柱狀樣品,外形大小與課堂所用的粉筆接近,正是固化成型後的PSC骨水泥。研究人員取出一些樣品粉末,與溶液融合攪拌後,就成為可供注射的填充材料。該材料注射進缺損位置後,自身可以實現硬化,為斷骨接續提供一定的固定和支撐作用,並為骨組織再生提供支持。

邱東介紹,生物活性玻璃材料實際上有很長的研究歷史,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美國學者就發現這種材料可以實現很好的骨結合,之後又進行了多次迭代。但是過去研發的材料是鹼性的,應用上有一定弊端。

「我過去曾利用中子源及同步輻射等從事結構表徵工作,並且本身有化學背景,所以就推測,這種材料是有可能變為中性的。」邱東說到。

因此,從2009年左右提出研究方案後,他花了大概三年的時間進行了探索試驗,最終成功獲得了業內唯一的一款PH值呈中性的生物活性玻璃。「目前我們所用的材料成分主要是磷矽酸鈣,屬於非晶材料,磷含量相對較高,具有更佳的溶解度及生物活性。」

不過,得到中性生物活性玻璃材料後,邱東又花了數年時間摸索其中蘊含的作用機制及意義,並且逐步明確了材料的應用方向。

最主要的應用需求,還是來自臨床醫療領域。由於傳統的骨水泥材料存在發熱、毒性、磨損、不可降解等一系列問題,使得適應症較窄,在醫學規範中,僅允許老年人採用這類材料進行治療。而使用邱東團隊新研發的可吸收骨水泥材料,可以大大拓展使用者的範圍,老年人與年輕人、骨質疏鬆患者或者普通患者都可以使用。

這得益於新型材料所具有的突出優點。PSC生物活性玻璃具備促進成骨、成血管的特點,具有金屬、高分子材料及生物惰性材料不可比擬的優勢,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夠同時「對硬組織與軟組織都具有結合能力」的生物材料。另外該材料可降解吸收,對人體副作用更小,且成本上也具備明顯優勢。

「將初級陶器製成精細瓷器」

基於前期已經取得的成果,目前骨水泥團隊正依託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加快產品向產業化應用的步伐。

「材料原型都已經具備了,在材料實驗室主要是對生產進行可行性驗證,把各項數據全部完善起來。」邱東比喻道,目前的工作相當於把初級的陶瓷進一步製成精細的瓷器。

「因為以前會有很多的想法,有很多的原型東西,但是最後發現用不了,甚至有可能連標準化產品都做不出來。在這裡就是要完成我們從基礎研究到市場的最後一步,所以在產品配方上、性能上、工藝上都要保證能走通。」邱東表示,目前團隊已經圍繞產品安全性和功效性開展了一系列試驗,初步得到的測試結果都比較理想,今後還將逐步進行更多的動物和人體實驗,確保產品符合醫療器械使用的安全標準。

目前,團隊正在對接中試基地建設,最快預計今年年底可以完成產品的中試,向產業化再邁進一步。邱東表示,工藝通關之後,下一步會從實驗室主導的研究轉移到產業公司繼續進行,以產業公司為主體,進行產品檢驗,開展臨床實驗,申報醫療器械註冊證和生產資質等。

「所以下一步真的是往市場走,對於很多公司來說,做到下一步就算是成功了。因為醫療器械公司並不一定要達到多少利潤才算成功,只要能通過審批,拿到資質證書就是一個裡程碑了。」邱東估計,從目前算起到完成臨床試驗、獲批資質,到推向市場,仍需要3年左右的時間。

對於後續工作,邱東有著充分信心:「很多更難的事都做過來了,做公司沒有那麼困難。前期我們的主要關注點是研究可行不可行,做完之後交給市場去驗證,對於高端醫療器械來說,需求是剛性的,只要你的產品足夠好,並不需要多麼強大的推廣能力,就一定會有市場,會有人用。」

拓展新型材料更多應用領域

對於團隊未來的工作,邱東還有著更多構想。一方面,他希望未來可以增強現有PSC骨水泥的強度,提升骨水泥材料對骨缺損處獨立支撐的能力;另一方面,希望發揮新型骨水泥材料在誘導骨生長方面的特長,在醫療整形等領域拓展更多應用。

「實驗室創新樣板工廠的主要任務很明確,就是做產業化,而不是做基礎研究,所以我們團隊目前的任務也聚焦於產業化,團隊人才都是以工程化和產品化為導向的。」不過,邱東表示,等產業化推進到一定程度,團隊還是將以更加擅長的科研工作為核心,將專業化的運營交給職業經理人等專業人士。如果開展更多新領域的研究,團隊也可能向材料實驗室的前沿研究團隊轉化。

作為材料實驗室創新樣板工廠入駐團隊,邱東對於實驗室提供的環境和機制感到很滿意。「這邊最顯著的就是目標明確,做什麼事就圍繞這個目標來做,所以我們做事就感覺輕鬆。」同時,實驗室與地方交流密切,提供的資源配置也較為合理,都是產業化過程中需要的資源。

「比如實驗室提供的經費可以幫助掃清產業化路上的障礙,這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地方。」邱東表示,創新樣板工廠明確投資於團隊,將團隊成立的公司作為項目成果,資源配置與目標更加聚焦,考核更精確。

相關焦點

  • 生物陶瓷材料應用於頜面部骨缺損修復與再生的研究進展
    生物陶瓷材料是一類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較強的抗壓縮性、耐腐蝕性及抗微生物活性等優點的陶瓷材料或金屬氧化物,其在骨組織再生中可作為骨替代物為骨缺損的修復提供穩定的支架結構,與骨源性細胞和生長因子聯合應用為頜面部骨組織再生提供了新的策略。本文就生物陶瓷材料在頜骨缺損修復中的應用研究進展做一綜述。
  • 生物活性玻璃
    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glass,BAG),它是由SiO2,Na2O,CaO和P2O5等基本成分組成的矽酸鹽玻璃。生物活性玻璃及玻璃陶瓷最顯著的特徵是植入人體後,表面狀況隨時間而動態變化,表面形成生物活性的碳酸羥基磷灰石(HCA)層,為組織提供了鍵合界面。
  • 金大地、邱東教授團隊研究揭示高溶解性pH中性生物活性玻璃成骨成...
    汕頭大學 廣州華新骨科醫院 微創精準 技術領先 特色鮮明 臨床上大塊骨缺損癒合通常需要藉助骨修復材料來實現
  • 西安交大雷波團隊《AFM》:提出基於矽基彈性-基因激活生物活性材料的骨組織再生新策略
    矽基生物活性醫用材料如生物活性玻璃、矽酸鹽陶瓷等是一類重要的生物醫用材料,具有優越的骨整合能力、成骨誘導活性、創面修復活性和生物安全性,在骨組織再生與替代、軟組織創面修復、藥物基因遞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潛力和價值。然而傳統矽基生物活性材料力學脆性大、彈性差、降解慢,大大限制了該類生物醫用材料的再生醫學應用範圍。
  • 可用在人體內的水泥——骨水泥
    骨水泥是骨粘固劑的常用名,是一種骨科醫用材料。由於它在凝固固化後其外觀和物理特性頗像建築、裝修用的白水泥,便有了如此通俗的名稱。20世紀70年代,骨水泥就已經被用於關節假體固定,同時骨水泥亦能作為組織填充、修復材料應用於骨科、口腔科中。骨水泥最大的優點是固化快,術後早期就可以下地進行康復活動。
  • 能自動修復齲齒的活性填充材料!
    能自動修復齲齒的活性填充材料!希爾教授是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牙科研究所的物理科學主席和百奧明技術的共同創始人和研究總監。 在英國,80%的人至少一顆牙齒中有填充材料,平均為7顆。每年,有800萬牙齒空腔填充混合物。
  • 上矽所Science子刊:能殺死腫瘤的新型生物活性玻璃材料
    導讀:研究團隊採用無容器氣懸浮技術,將稀土元素Nd引入具有生物活性的鈣矽基(Ca-Si)材料中,製備出一種能產生光熱效應以殺死腫瘤、通過螢光監測腫瘤原位溫度、修復過高光熱對腫瘤周邊正常組織燙傷的多功能新型生物活性玻璃材料。
  • 上海交大範先群教授課題組合作開發蛋殼來源的新型仿生骨修復材料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眼科範先群教授課題組與泉州師範學院楊大鵬教授課題組合作,開發一種蛋殼來源的新型骨修復納米材料,該材料具有環保、仿生、骨誘導的特性,為骨組織工程支架材料的開發提供思路。近年來,組織工程學的飛速發展為骨缺損修復研究領域注入了活力,科學家在通過模仿骨骼的天然無機成分來合成仿生無機材料方面進行了大量努力,並為提高支架材料的骨誘導性做過多種嘗試,但仍存在合成過程複雜、結構差異巨大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有大量的蛋殼垃圾產生,蛋殼廣泛的可及性、優越的生物物理特性賦予其在催化、能源和醫藥領域的重要價值。
  • 生物陶瓷之活性陶瓷材料篇
    生物陶瓷材料根據與組織的結合情況分為生物活性陶瓷材料和生物惰性陶瓷材料。本文主要對生物活性陶瓷材料進行簡略介紹。不致癌、可降解、可與骨直接結合等特點,用作骨缺損的填充材料,能為新骨的形成提供支架,發揮骨傳導作用,是理想的硬組織替代材料。
  • 「玻璃醫療兵」——用於腫瘤治療及組織再生一體化的生物活性玻璃丨科普矽立方
    生物活性玻璃的出現要追溯到一種名為45S5的生物玻璃(SiO2-CaO-Na2O-P2O5,45Wt% SiO2, 24.5Wt%Na2O,24.5Wt% CaO以及6wt% P2O5)的出現。1969年,Hench教授研製出了這種具有優秀生物活性的45S5玻璃,並發現作為材料植入體內後,其表面沒有被纖維組織包裹,自此生物活性玻璃走進人們的視線。
  • 行業|需要骨修復的患者越來越多,人工骨會是他們的救星嗎?
    3、人工骨材料分類人工骨材料多為骨傳導材料或複合骨誘導因子材料,臨床應用較多的有以下幾類:1、具備骨傳導性的材料,能夠提供被動的多孔支架,支持或引導骨形成,代表材料有硫酸鈣、陶瓷、磷酸鈣水泥、膠原、生物活性玻璃、合成聚合物。
  • 全能的3D列印骨修復材料被成功開發
    bone graft文章(論文第一作者為楊雨禾博士),創新性地開發出了一款光敏納米複合生物墨水,兼具機械強度、生物相容性與生物活性,可用於3D列印骨組織修復。常用的材料包括PCL、PLGA,具有很好的機械強度和可列印性,但由於列印過程中往往涉及有機溶劑或高溫,所以會喪失支架的生物活性;可光交聯的水凝膠類生物墨水例如GelMA、HAMA等機械性能太低,無法為骨再生提供支撐,且在光交聯過程中,會受到較高的溫度,使得生長因子、DNA等具有生物活性的分子失去活性;無機材料例如羥基磷灰石或磷酸三鈣可以改善成骨活性和機械強度,但是其在支架內部往往分布不均勻甚至堵塞列印噴頭
  • 生物活性玻璃陶瓷給牙齒穿上「鎧甲」
    今日起,本報推出「企業創新故事」專欄,您讀到的一個個關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新模式的鮮活案例,便是我市企業在創新道路上披荊斬棘、銳意進取的縮影。  重慶登康口腔護理用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登康公司)與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攜手,不久前成功研發出全球領先的抗牙本質敏感材料——生物活性玻璃陶瓷材料。
  • 多功能黑色生物活性陶瓷材料問世—新聞—科學網
    」,將傳統生物活性陶瓷材料的應用領域從組織再生拓展到腫瘤等疾病治療中。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先進材料》。 生物陶瓷材料用於修復人體硬組織歷史悠久,從生物惰性材料(如氧化鋁和氧化鋯等)發展到既具有生物活性又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如磷酸鹽和矽酸鹽生物陶瓷、矽基生物玻璃等),其生理功能要求不再是簡單的組織填充替代物,而是能誘導組織再生、調節細胞生長和功能分化的組織工程材料。
  • 科研人員研製出多功能黑色生物活性陶瓷材料
    生物陶瓷材料用於修復人體硬組織的歷史悠久,從生物惰性材料(如氧化鋁和氧化鋯等)發展到既具有生物活性又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如磷酸鹽和矽酸鹽生物陶瓷、矽基生物玻璃等),其生理功能要求不再是簡單的組織填充替代物,而是能誘導組織再生、調節細胞生長和功能分化的組織工程材料。
  • 我國科學家研製出多功能黑色生物活性陶瓷材料
    生物陶瓷材料用於修復人體硬組織的歷史悠久,從生物惰性材料(如氧化鋁和氧化鋯等)發展到既具有生物活性又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如磷酸鹽和矽酸鹽生物陶瓷、矽基生物玻璃等),其生理功能要求不再是簡單的組織填充替代物,而是能誘導組織再生、調節細胞生長和功能分化的組織工程材料。
  • AM:生物活性玻璃助力萬能膠用於骨折內固定
    理想的骨粘合劑材料應該能夠在骨折斷端處提供即時的堅強固定,同時能夠提供骨細胞長入空間,促進骨折癒合。氰基丙烯酸酯(俗稱萬能膠)是目前唯一兼具優異即時粘接強度和生物相容性的醫用膠水,從其誕生之日起即被寄以厚望,但其聚合產物不可降解,無法支持骨組織長入穿過粘合層,最終未能成功用作骨粘合劑。
  • 女科學家講科普 | 生物活性陶瓷,為何能在骨修復與替代材料中「C位...
    女科學家講科普 | 生物活性陶瓷,為何能在骨修復與替代材料中「C位出道」?主要從事硬組織修復材料的研究。鄧繁豔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生物活性骨修復材料性能調控。
  • 生物活性玻璃納米纖維研製成功
    科學家近日研究一種生產玻璃納米纖維的新方法,該方法依賴於眾所周知的「雷射紡紗」技術。該研究小組研究人員來自美國維戈大學和羅格斯大學,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
  • 上海矽酸鹽所研製出多功能黑色生物活性陶瓷材料
    生物陶瓷材料用於修復人體硬組織的歷史悠久,從生物惰性材料(如氧化鋁和氧化鋯等)發展到既具有生物活性又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如磷酸鹽和矽酸鹽生物陶瓷、矽基生物玻璃等),其生理功能要求不再是簡單的組織填充替代物,而是能誘導組織再生、調節細胞生長和功能分化的組織工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