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青年教授論文登《科學》

2021-01-08 手機鳳凰網

南方日報訊 (記者/雷雨 畢嘉琪 通訊員/黃愛成)近日,由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青年教授賀雄雷領導的課題組在研究染色質結構如何調節DNA突變工作中取得重要進展。其研究成果昨日以Report形式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據悉,這是中山大學首次以第一單位在《科學》上發表論文,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人類的遺傳物質DNA中的C鹼基很容易突變成為類似物鹼基U,並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從而引起人類遺傳物質的變異。據統計,1/4的人類遺傳疾病是由上述突變引起。因此關於這類突變在細胞內是否或如何被調節是一個極具價值的問題。

賀雄雷教授團隊發現,真核生物細胞中核小體結構可以抑制胞嘧啶C的水解脫氨,從而降低胞嘧啶C到胸腺嘧啶T的突變。該重大發現揭示了染色質結構對遺傳核心事件——DNA突變的調節機制,對於腫瘤發生機理的研究以及防治提供了珍貴的參考價值,並對理解核生物基因組結構及生物進化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賀雄雷是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青年學者,本科在中大就讀,2007年從美國密西根大學博士畢業後,通過中山大學「百人計劃」引進並直接被聘為教授,當時年僅30歲。回到母校後,賀雄雷致力於染色體的研究,2010年分別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 Genetics》發表兩篇論文。

中大此次在《科學》上發表論文,一舉成為先後「登頂」《自然》(Nature)、《科學》這兩份國際最頂尖雜誌主刊的高校。2011年5月19日,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何芳良教授在國際頂尖的《自然》雜誌主刊上發表論文。

相關焦點

  • 香港中大教授盧煜明獲「科學突破獎」
    中新社香港9月11日電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11日發布消息指,該校醫學院教授盧煜明榮獲有「科學界奧斯卡」之稱的「2021年科學突破獎–生命科學獎」,以表揚他憑藉血漿DNA診斷技術,開創「無創產前診斷」方法的革命性貢獻。
  • 中大醫學院盧煜明教授榮獲2021年科學突破獎–生命科學獎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盧煜明教授剛榮獲有「科學界奧斯卡」之稱的2021年科學突破獎–生命科學獎,以表揚他憑藉血漿DNA診斷技術,開創「無創產前診斷」方法的革命性貢獻,可及早診斷唐氏綜合症及多種遺傳病。現時全球每年有超過90個國家逾7百萬名孕婦受惠。
  • 中大放射第三屆規培生微課競賽暨首屆青年醫師微課展示賽圓滿落幕
    比賽現場「此次微課競賽規模空前,中大醫院放射科各級學員全部參與,包括專碩、科碩以及規培學員。」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放射科主任居勝紅教授介紹,行「無差別考查」只為「有差別培養」,全面了解學員們的真實水平、層次,從而針對目前不足進行相關教學側重點更改,促進學員們全面提高。
  • 廖慶亮教授、賀威教授兩人獲北京市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近日,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公布了2020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名單,我校廖慶亮教授、賀威教授入選,我校獲批數居全市第五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項目和面上項目、軍委科技委項目、北京市科技計劃項目、青年英才計劃項目和教委項目等20多項科研項目。兼任中國金屬學會材料科學分會副秘書長,《中國科學:技術科學》《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和《低維材料與器件叢書》編委。申請國家發明專利30餘項,已授權20餘項。
  • 江科大嵇春豔教授獲批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揚子晚報網11月10日訊(記者 萬凌雲)記者剛從江蘇科技大學獲悉: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項目近日正式批准,江科大嵇春豔教授申請的項目「海洋工程結構水動力學理論與可靠性評估方法」獲得資助,資助總經費400萬元。
  • 港中大(深圳)兩位教授入選2019年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
    原標題:港中大(深圳)兩位教授入選2019年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深圳特區報2019年12月3日訊 日前,2019年度「高被引科學家」名單公布,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張大鵬教授、生命與健康科學學院黃憲達教授入選,其中張大鵬教授已連續六年入選。
  • 濟南大學教授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濟南大學教授周偉家成為濟南大學第一位自主培養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濟南大學前沿交叉科學研究院周偉家教授申報的「金屬-碳基電催化劑」項目成功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實現了濟南大學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上歷史性突破。
  • 西北大學韓英鋒教授獲批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20年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結果,西北大學韓英鋒教授主持的「有機金屬化學」獲得資助,資助總經費400萬元。至此,西北大學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增至12位。韓英鋒西北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80年9月出生於山東省菏澤市。
  • 西工大6名青年教授獲得2019年陝西省「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
    西工大新聞網12月20日電(李崧維)近日,陝西省科學技術廳公布了2019年陝西省「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獲得者名單(陝科辦發〔2018〕270號),全省共有33名青年學者入選。西北工業大學航海學院李慧平,材料學院李宏偉、範曉麗、謝科予,理學院顧軍渭,光學影像分析與學習中心黃慶華等6位青年教授獲得資助。
  • 莆田籍34歲青年科學家徐集賢教授榮獲「科學探索獎」
    今年9月25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獲騰訊1.5億元獎金。日前,海峽導報莆田全媒體中心記者從有關渠道獲悉,第二屆「科學探索獎」能源環保領域的獲獎人,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徐集賢教授是莆田人。
  • 【中國夢·踐行者】31年研究搭建全球資料庫 中大新晉院士戴永久...
    近日,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創新與發展論壇在中大珠海校區舉行。在論壇上,廣東新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戴永久分享了他和團隊近期的科研成果,以及當選院士的感受。來自中山大學、珠海市、國家氣象中心、廣東省氣象局、中國民用航空局、海洋局南海分局等相關單位負責人以及師生、校友代表出席。31年研究搭建全球資料庫「圈外人」可能不太了解這位低調的新晉院士。
  • 從中大教授王曉瑋的不當行為而得出的思考
    我最愛的高校之一,中大竟然發生了這樣的負面新聞。之前也有一起事件是發生在中山大學南方學院的,我以為是中大,原來是一所其他的二本學校,我想不可能是中大,而這一次.....根據新聞所說,有學生對此發現他在10分鐘內分別向名為「南沙地產10」、「南沙地產8」發送不正當言論,根據截屏的顯示是「怕壓壞你」,「找個酒店做愛」。
  • 中大醫院2016大事件回顧
    點擊查看 2016年對於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3000多名醫務人員來說,是辛勤付出的一年,是喜獲豐收的一年,也是溫暖而感動的一年。關心支持中大醫院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與我們一起走過了美好而又難忘的日子,請您與我們一起回顧2016年度大新聞,銘記那些重要的時刻。
  • 莆田籍34歲青年科學家徐集賢教授榮獲「科學探索獎」
    日前,海峽導報莆田全媒體中心記者從有關渠道獲悉,第二屆「科學探索獎」能源環保領域的獲獎人,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徐集賢教授是莆田人。50位青年科學家獲騰訊1.5億元獎金2020年「科學探索獎」獎項涵蓋數學物理學、生命科學、天文和地學、化學新材料、信息電子、能源環保、先進位造、交通建築、前沿交叉等基礎科學和前沿核心技術方面的九大領域。
  • 都是中大的!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院長、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院長宋爾衛教授新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 2005年,他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07年被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0年擔任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2014年獲評為首屆「中山大學名醫」,也是中大附屬醫院裡最年輕的入選者。
  • 陳新滋院士落戶中大
    廣州日報記者王維宣 攝中大目前全職院士已達10人 另有雙聘院士10人廣州日報訊 (記者徐靜 通訊員丘國新、王麗霞、蔡珊珊)昨日,中山大學舉行聘任儀式,聘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政協委員陳新滋教授為中山大學全職教授、中山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記者獲悉,中山大學目前已有院士20人,其中全職院士10人。
  • 中大上升3位排行52!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是江蘇省唯一教育部直屬「985」、「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附屬醫院,醫院創建之初便設立了放射科,我國老一輩著名放射學家榮獨山、邱煥楊、張秉彝、蔡錫類等教授為學科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中大獲單筆10億元捐贈、中大國際創新谷揭牌、中大學子在全國大學...
    原標題:中大獲單筆10億元捐贈、中大國際創新谷揭牌、中大學子在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喜獲佳績…… | 資訊速遞 校園新聞、科研資訊,我們與你一同分享。 為中大國際創新谷揭牌 5月17日下午,中大國際創新谷啟動儀式在我校廣州校區南校園懷士堂舉行。
  • 中科大6位教授獲「中國青年科技獎」
    10月18日,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頒獎典禮與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同步在浙江溫州舉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曾傑、毛竹、劉誠、餘彥、陸朝陽、姚華建6位教授獲獎,獲獎人數並列全國高校第二。其中,曾傑教授榮獲中國青年科技獎特別獎。
  • 廣東樂昌發現中大天文臺遺址 有助還原中大天文系歷史
    廣州日報記者了解到,廣東省規劃師建築師工程師志願者協會(以下簡稱省「三師」專業志願者協會)志願者和省考古所、華工、中大的多位教授去年底在坪石中山大學校舍遺址調研期間,意外發現了中山大學天文臺遺址,這將有助還原中大天文系歷史,特別是填補抗戰教育史研究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