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讓你看清生物大分子的模樣

2020-11-25 中國科學院

  調皮的諾貝爾化學獎在去年頒給化學科學家之後,今年,又回歸了「不務正業」的個性。這一次,這個獎頒給了三位生物物理科學家——瑞士洛桑大學名譽生物物理學教授Jacques Dubochet、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生物科學教授Joachim Frank、英國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項目主任Richard Henderson,因為他們在開發冷凍電鏡的過程中貢獻卓越。

  對於生物物理領域的科研人員來說,這項技術獲獎早在意料之中。「自從2013年這項技術出現重大突破後,每次國際會議上我們都會討論,不是討論它是否能獲諾貝爾獎,而是討論獎會頒給誰。」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蛋白質科學研究平臺生物成像中心首席科學家孫飛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笑言。

  在他們看來,這次頒獎可謂實至名歸。因為人類第一次可以在顯微鏡下看清楚接近天然狀態的生物大分子的精細模樣。

  不僅要看活的,還要看清楚

  長久以來,人們認為電子顯微鏡只能用於觀察死去的物質,因為電子顯微鏡的電子束會殺死活體,電子顯微鏡的真空管也會讓活體脫水而死。

  要想不讓活體脫水死去,可以對它們進行「冷淡保鮮」。上世紀80年代,Dubochet想到了快速冷卻的辦法。他將水引入電子顯微鏡中,並成功實現了水的快速冷凍玻璃化。

  一般來說,液態水在電子顯微鏡的真空管裡蒸發,會使得生物大分子瓦解。快速冷卻技術可以迅速將水冷卻,讓其先以液體狀態將生物樣本包裹,之後立刻變成固體,從而使得生物分子在真空管中仍能保持其自然形態。

  除了樣本製備外,看得清楚當然也很關鍵。為了讓圖像更清晰,1975年到1986年之間,同樣從事生物學研究的Frank開發出一種圖像處理技術,這種技術能夠分析電子顯微鏡生成的模糊2D圖像,並將其合併,最終生成清晰的3D結構。這一突破,讓未來冷凍電鏡的廣泛應用成為可能。

  1990年,Henderson又成功地利用一臺電子顯微鏡生成了一種蛋白質的3D圖像,圖像解析度達到原子水平。這次突破奠定了冷凍電子顯微技術發展的基礎。

  「儘管Henderson近些年的論文發表完全算不上『耀眼』,但每一次冷凍電鏡領域有重大突破或具有巨大爭議性的研究結果,第一個被邀請『出山』的便是Henderson教授。」劍橋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科研人員張凱評論。

  至今,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孫飛還記得他和Henderson的第一次見面。那是2006年,當時冷凍電鏡領域的相關技術突破還在醞釀中,Henderson正在呼籲人們關注冷凍電鏡技術的潛力,並明確指出未來的突破方向。

  這樣的突破終於在2012年至2013年間到來了。「直接電子探測相機的研發成功,讓冷凍電鏡技術從2006年的納米解析度提高到了如今的0.2至0.3納米,這是一個數量級的質的突破。」孫飛說。

  2013年,美國加州大學程亦凡教授團隊和合作者,使新相機技術成功應用於膜蛋白分子結構分析。這讓冷凍電鏡實現了真正的突破——解析度達到近原子級別。生物大分子的世界,終於清晰了。

  分子生物學研究的「神器」

  10月2日下午,湊著今年諾貝爾獎大幕將起的熱鬧,張凱給化學獎押了寶。10月4日傍晚,化學獎一開獎,張凱就發了篇原創微信文章,裡面激動地寫著「全部命中!」。

  像張凱一樣對冷凍電鏡研究充分熱情的人員還有不少。原因是,這項技術已經成為分子生物科學家的重要研究工具。

  中科院生化與細胞所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研究員叢堯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冷凍電鏡技術隨著直接電子探測技術的發展而發生「解析度革命」,取得巨大進步。「可以在更自然的狀態下從原子解析度水平對生物大分子機器進行精細結構解析,甚至區分其動態結構變化。」她表示。

  2008年前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和清華大學分別購置了一臺最新一代的冷凍電鏡。

  2011年,利用這臺電鏡,生物物理所研究員朱平等分析了昆蟲多角體病毒的近原子解析度三維結構,這是我國首次利用冷凍電鏡技術解析的生物大分子原子結構模型。2016年,生物物理所研究員章新政等人利用最新的冷凍電鏡技術解析了植物捕光超級複合體的原子解析度三維結構,入選當年我國十大科技進展。

  因為冷凍電鏡,清華大學多次在《細胞》(Cell)、《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雜誌上刊登重要成果,甚至總結出「冷凍電鏡+清華大學=CNS」的「公式」。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在揭示剪接體結構及其工作機理後說:「如果沒有冷凍電鏡技術,就完全不可能得到剪接體近原子水平的解析度。」

  正因如此,冷凍電鏡被稱為分子生物學的「神器」,解析生物大分子複合物的三維結構越來越容易。在過去數年裡,學術論文裡隨處可見各種物質的高清圖像,從具有抗藥性的蛋白,到寨卡病毒的外觀。如今,生物化學正經歷爆炸性發展,準備好了迎接那激動人心的未來。

  「這項技術對結構生物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及基於結構的藥物設計等已經或即將帶來了劃時代的改變。」叢堯說。

  下一個技術突破正在醞釀中

  「神器」的研發,吸引了一大批來自各領域的科學家,讓這一技術領域成為當下研究的熱門。

  「2013年冷凍電鏡實現突破以後,立刻吸引了大量科學家的眼球,很多人開始轉行從事這方面研究。除了一大批生命科學家開始利用這項技術研究結構分子生物學問題之外,數學、計算機領域的科學家開始研究冷凍電鏡的圖像處理問題、自動化問題,材料學家、物理學家開始研究更深層次的高分辨成像方法問題,化學領域的科學家開始研究新的樣品製備方法等方面的問題。」孫飛說,「總之,這個領域現在非常熱。」

  冷凍電鏡技術已經揣回了諾獎。可是,它似乎還在盯著下一個突破。

  「諾獎的頒布是對這個冷凍電鏡領域的認可,這個獎也告訴大家一個道理,科學的進步離不開技術的突破。」孫飛說。

  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技術方法研究的投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清華大學等科研機構一直在開展冷凍電鏡技術方法研究。科學家們看到,中國冷凍電子顯微技術領域發展迅速,已在國際冷凍電鏡領域引起廣泛關注。叢堯期待,相信中國科學家未來將會在該領域取得更大成就。

  孫飛告訴記者,冷凍電鏡技術發展還在醞釀另一個突破,如果可以實現,如同這次突破一樣,將極大豐富人們對於生物大分子結構動態的認識,深入揭開生命的奧秘。

  「現在冷凍電鏡仍然是在溶液中看生物大分子的結構,下一步,我們正在探索怎樣才能直接觀察分子在生物體原位的精細結構,也就是在生物組織中直接觀察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動態。」孫飛說。

相關焦點

  •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揭曉
    瑞士、美國和英國科學家分享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10月4日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瑞士科學家雅克·杜博歇、美國科學家約阿希姆·弗蘭克以及英國科學家理察·亨德森,以表彰他們在冷凍顯微術領域的貢獻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已經公布---關於諾貝爾化學獎
    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a . Doudna)被授予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表彰她們「開發出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
  • 2017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得獎的是物理學家?
    新華社斯德哥爾摩10月4日電(記者李驥志 付一鳴)  瑞典皇家科學院4日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瑞士科學家雅克·杜博歇、美國科學家約阿希姆
  •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歷屆化學獎得主一覽
    中新網10月4日電 據諾貝爾獎官網最新消息,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雅克·杜波切特(Jacques Dubochet), 喬基姆·弗蘭克(Joachim Frank)和理察·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表彰他們發展了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以很高的解析度確定了溶液裡的生物分子的結構。
  •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生物領域獲垂青
    當地時間10月4日上午,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在瑞典揭曉。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Jacques Dubochet, Joachim Frank 和Richard Henderson,以表彰他們對「冷凍電子顯微術」領域的貢獻。
  • 2017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據諾貝爾獎官網最新消息,北京時間10月4日17時45分許,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7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瑞士洛桑大學的
  • 三個物理"工匠"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10月4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獲得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瑞士科學家雅克·杜博歇、美國科學家約阿希姆·弗蘭克以及英國科學家理察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對這一問題做了一個交待。英國科學家理察·亨德森、美國科學家約阿希姆·弗蘭克以及瑞士科學家雅克·杜博歇因為在冷凍顯微術領域的貢獻而獲諾獎。消息宣布後,不少科學界人士善意地調侃說,三個搞物理工作的「工匠」得了個化學獎。科學界利用三人不斷改進的技術,得以高解析度測定溶液中的生物分子結構,而又不破壞其形態,這一突破對生物化學產生了革命性影響。
  • 解讀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昨日,由上海市科協主辦,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新華網「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及上海科協大講壇管理辦公室共同承辦的「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科普報告會
  • 最新出爐: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北京時間10月4日17時45分左右,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正式揭曉!
  • 剛剛,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揭曉了!
    當地時間10月4日上午,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在瑞典揭曉。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解讀活動在安徽省合肥市舉辦
    2020年11月7日下午,陽光燦爛,坐落於合肥市的安徽省圖書館四樓報告廳內座無虛席,由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安徽省科普作家協會、安徽省細胞生物學會、安徽省圖書館聯合舉辦的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解讀活動正在這裡舉行。
  •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正式揭曉!
    北京時間10月4日下午5點45分,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Jacques Dubochet, Joachim Frank和Richard
  • 2017年諾貝爾獎陸續公布:題材高冷,成果實用
    瑞典皇家科學院4日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瑞士科學家雅克·杜博歇、美國科學家約阿希姆·弗蘭克以及英國科學家理察·亨德森,以表彰他們在冷凍顯微術領域的貢獻。如果能任意「抓拍」高清照片、看清某個分子在特定瞬間的模樣,將使我們更深入地理解生命如何運作。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3位科學家獲獎。  近幾年來迅速躥紅的低溫冷凍電子顯微術(Cryo—EM)就是這樣一種「抓拍」手段。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的三位獲獎者對該技術的發展作出了關鍵貢獻。
  • 三名科學家獲得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
    央廣網北京10月4日消息(記者王宗英)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北京時間今天下午5點45分,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在瑞典皇家科學院揭曉,三位分別來自瑞士、美國和英國的科學家因發展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獲獎。
  •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再次頒給革新性工具:細數多項榮膺諾獎的技術
    (從左至右分別為:Jacques Dubochet、Joachim Frank、Richard Henderson)10月4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瑞士科學家Jacques Dubochet、美國科學家Joachim Frank以及英國科學家Richard Henderson,以表彰他們在冷凍顯微術領域的貢獻。
  • 冷凍電鏡技術為何能獲得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及其發展趨勢
    2017年10月4日/生物谷BIOON/---在人們的一片猜測中,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終於揭曉了!當地時間2017年10月4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7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給瑞士洛桑大學的Jacques Dubochet、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Joachim Frank和英國劍橋大學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Richard Henderson,獲獎理由是「開發出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cryo-electron microscopy, 也稱作electron cryomicroscopy
  • 重寫生命密碼的工具——解讀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成果
    重寫生命密碼的工具——解讀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成果張曉茹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7日授予兩名女科學家,以表彰她們在基因組編輯方法研究領域作出的貢獻。2012年法國科學家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和美國科學家珍妮弗·道德納發表研究指出,她們開發出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這項技術隨後成為生物醫學史上第一種可高效、精確、程序化修改人類基因組等細胞基因組的工具。這種技術以核糖核酸(RNA)做嚮導,把Cas9酶帶到相應位置,然後用這種酶切割病毒DNA。
  •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3位科學家獲獎
    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3位科學家獲獎 (1/4) "← →"翻頁 10月4日消息,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雅克·杜波切特(Jacques Dubochet), 阿希姆·弗蘭克(Joachim Frank)和理察·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表彰他們發展了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以很高的解析度確定了溶液裡的生物分子的結構。
  • 美日瑞三國三位科學家分享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多圖)
    芬恩、日本科學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學家庫爾特·維特裡希,以表彰他們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領域的貢獻。    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分別表彰了兩項成果,一項是約翰·芬恩與田中耕一「發明了對生物大分子進行確認和結構分析的方法」和「發明了對生物大分子的質譜分析法」,他們兩人將共享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一半的獎金;另一項是瑞士科學家庫爾特·維特裡希「發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術測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的方法」,他將獲得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一半的獎金。
  • 科普:顯微鏡下的更小世界——解讀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
    原標題:科普:顯微鏡下的更小世界——解讀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  新華網斯德哥爾摩10月8日電(記者和苗 付一鳴)從光學顯微鏡到能探知納米世界的超分辨顯微鏡,人類已可以追蹤細胞內的活動。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所表彰的科學研究突破了以往物體觀測尺寸的界限,使人類得以研究更微小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