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所微納體系二次諧波信號形狀共振物理機制研究獲進展

2021-01-10 中國科學院

  對稱性破缺體系蘊含著豐富的物理內容,其中二次諧波產生(SHG)等非線性光學探測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手段,它只在對稱性破缺處產生,且只對界面和表面的數個原子層敏感。發展超快的表面界面SHG弱信號探測技術對於研究光子學中的非線性光學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儘管納米光子學一直以來被認為是經典光學的自然延續,但是隨著光子學的發展,納米尺度的非線性光學特性出現了一些新奇的物理現象。近期,國際上不少研究小組的實驗研究結果表明,納米體系的幾何形狀對其非線性光學信號有非常強烈的影響,特定的優化形狀(在面積相同的情況下)可以導致兩個數量級的SHG信號增強。然而,直至目前,國際上對於這形狀共振效應的物理機制的認識尚不完全清楚,甚至存在誤區。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的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趙繼民副研究員近期發展了SHG弱信號探測技術和2fs的亞脈寬時間分辨技術。他與光學物理重點實驗室李志遠研究組合作,從實驗到理論充分地研究了形狀在非線性納米光子學光學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在傳統的非線性光學中默認的空間重疊在納米體系未必自動實現,而是受形狀的強烈調控。

  趙繼民和博士生王瑞在玻璃襯底上的金薄膜上製備了不同形狀(由長寬比AR表徵)的矩形亞波長孔陣列(圖一),由於對稱性破缺,金膜表面(包括上下表面和孔的側壁)的原子具有非零的二階非線性極化率,在入射飛秒脈衝雷射的激發下,產生二次諧波。相比之下,金膜內部的體原子具有中心反演對稱性而沒有SHG的響應。他們利用超快光譜研究中發展的SHG弱信號(小於基波的10-10倍)探測技術測得不同AR樣品的SHG信號(圖二),結果發現在某個AR處SHG信號強度比其他的形狀最多可增強兩個數量級,實驗結果與國際上其他研究組的結果一致。他們還採用精度提高為2fs的亞脈寬時間分辨技術直接測量了光速的減慢(圖二),發現各種幾何形狀的孔陣列都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光慢效應,但是,它並不存在與幾何形狀緊密關聯的變化規律。因此,光慢效應應該不是SHG幾何形狀共振的主要物理根源,這與此前文獻普遍持有的觀點相悖。

  為了解決這個物理問題,李志遠和博士生王本立等從標準的非線性光學嚴格耦合波方程出發,利用麥克斯韋方程組求解了每個獨立的納米空氣孔陣列對應的基頻光(FW)和倍頻光(SHW)對應的電磁波傳輸模式,獲得了詳細的性能參數,包括色散曲線、模態分布、衰減常數等。根據實際情況,採取了單模近似,建立了非線性耦合模理論,對其求解獲得了關於SHG產生和輻射的形式簡單的解析解。

  該理論第一次揭示了SHG信號強度與諸多物理因素的緊密聯繫,包括孔內基頻光的耦合效率(該物理量與慢光效應有關係,但不是唯一的),基頻光-倍頻光的模式空間重疊因子和模式相位失配度,以及基頻光和倍頻光的傳播衰減等因素,這些物理量和空氣孔的幾何形狀密切相關。因此,形狀共振效應就體現在這些物理量的貢獻裡面,而它們的貢獻大小完全包括在解析理論的表達式裡面。解析理論和數值計算的綜合結果(圖三)表明,在某個AR值,SHG的信號強度確實有兩個數量級以上的增強。另外,理論還發現,SHG最強值對應的AR數值與納米孔的面積也是密切相關的。

  針對納米孔陣列SHG而發展的解析理論還能夠很容易的拓展到其它非線性光學過程,對於設計納米尺度的非線性光學器件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以上工作將促進對於納米體系非線性光子學各種複雜相互作用現象的理解和應用。詳盡工作發表在近期的【Scientific  Reports 3, 2358(2013)】上。

  上述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科院的支持。

 圖一:實驗裝置、樣品、金膜上矩形孔及其橫向場分布。SHG信號只在對稱破缺的表面產生。 

  圖二:(a)形狀對SHG信號的影響,形成共振峰,插圖為頻域的SHG弱信號。(b)亞脈寬2fs時間精度的時間分辨測量,插圖為不同形狀樣品的光速減慢。

    圖三:形狀效應的理論解釋。(a)基波的耦合振幅。(b)FW-SHW空間重疊度。(c)FW-SHW相位匹配度。(d) SHW沿傳播方向的衰減度。(e-f)理論計算的SHW振幅和SHG強度,共振峰清晰可見。

相關焦點

  • 物理所金屬納米顆粒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研究獲得系列進展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人們利用化學方法合成了多種多樣的金屬納米顆粒,系統地研究了其物理、化學、光學等特性,開發了它們在催化、光子學、等離子體光學、光學傳感、生物標記、醫學成像,以及表面增強拉曼光譜等諸多方面的功能和應用,取得了許多重要的進展。上述的許多功能和金屬納米顆粒與光相互作用時產生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密切相關。
  • 大工在低溫等離子體物理基礎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日,我校物理學院、三束材料改性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王友年教授課題組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Michael A. Lieberman教授及美國休斯頓大學Demetre J. Economou教授合作,在容性耦合等離子體中非線性駐波效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 物理所金屬納米結構中光和物質相互作用研究獲系列進展
    金屬納米顆粒和納米結構中的表面等離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 SPPs)具有眾多獨特的物理性質,在集成光子學、生物傳感、精密測量、信息處理和清潔能源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金屬微納結構中光和原子、分子、量子點等物質的量子相互作用的研究一直是微納光學領域的一個核心科學問題。
  • 物理所提出研究光晶格中原子共振散射的新方法
    近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王玉鵬研究員、博士生崔曉玲與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周飛教授合作,在光晶格中的兩體低能有效散射問題上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工作得到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和認可, 並已發表在2010年4月出版的Phys. Rev. Lett.104,153201 (2010) )上。
  • 物理所生物膜界面的精密物理測量研究獲進展
    研究膜蛋白特定區域在生物膜上的位置,尤其是沿垂直於膜方向的位置及其動態變化,對於理解膜蛋白的功能及相關的分子機制有重要意義。一些傳統的生物物理技術如核磁共振(NMR)等可以給出時間和系綜平均的數據,但如何實時追蹤單個膜蛋白在約4納米厚的膜內或膜表面幾納米範圍內的動力學過程,仍然是一個挑戰。
  • 物理所金屬納米顆粒表面等離子體共振研究獲系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物理所光物理實驗室李志遠博士與美國華盛頓州大學化學系夏有南教授領導的實驗小組合作,在利用金納米顆粒的幾何形狀控制其表面等離子體共振波長等重要光學特性上,做出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    長期以來,金和銀的納米結構由於在催化,光子學,電子學 ,光電子學,化學和生物傳感,以及表面增強拉曼信號探測等方面的廣泛用途而得到諸多關注。
  • 拓撲態貢獻的高次諧波產生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強雷射電場與拓撲新物態相互作用新現象和新物理研究中取得進展,實驗上首次證實了拓撲表面態貢獻的高次諧波輻射,並揭示了其物理機制,為拓撲強場物理和強場與物質相互作用領域的研究帶來了新的推動力。
  • 近代物理所等在11Be的反應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及合作者依託蘭州放射性束流線(RIBLL-1),在3.5倍庫侖位壘能區,開展了中子滴線核11Be在208Pb靶上的彈性散射和破裂反應實驗研究,並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對深入理解奇特核結構對於反應機制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 電路的二次諧波失真與三次諧波
    由於之前不可能將各種失真波形搜羅起來,同時,短時間以內,也不可能找到能代表著這麼多失真波形所對應的測試機器,所以,我們利用PSPICE,利用信號的合成,將我們大致可見的失真波形展示出來作為參考,當然,僅僅是只作為參考而已。圖一是一個二次諧波失真為10%的信號模擬電路,基波頻率為2KHz,諧波為4KHz(這兒,我們沒有計算三次或更高次諧波所帶來的影響)。
  • 蘇州納米所高性能鋰二次電池研究獲進展
    鋰硫電池憑藉其高能量密度(2600 Whkg-1)、經濟環保等優勢成為下一代儲能體系的候選者。然而,如單質硫與硫化鋰的不導電性、多硫化鋰中間產物的穿梭效應及充放電過程中體積的變化等問題,降低鋰硫電池的利用率,使得容量衰減迅速,阻礙其商業化。
  • 綜述 | 新型等離激元光學和過渡金屬二硫化物複合體系
    以最簡單的非線性光學過程,非線性二次諧波效應(Second Harmonic Generation,SHG),即兩個光子湮滅形成一個光子的過程為例。奇數層TMDs由於空間反演對稱性破缺而有著極大的二階非線性極化率,這是得到高強度二次諧波的基礎,同時二維材料中的激子共振可以有效地增強非線性過程。
  • 物理所建立新的拉曼散射理論
    2013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董振超和侯建國研究團隊利用基於STM技術的針尖增強拉曼光譜(TERS),成功實現了分子尺度上亞納米空間解析度的單分子光學拉曼成像(Nature 498, 82-86, 2013),該研究成果入選2013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然而傳統的拉曼增強原理(Rev. Mod.
  • 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在二氧化矽微球腔中獲得了顯著的二次諧波和二次和頻信號。為了有效發揮微腔「雙共振」增強效應,研究人員發展了一種動態相位匹配技術,利用光學微腔中熱效應和光學克爾效應的相位調製,高效地實現了基波和諧波信號同時與微腔模式共振。實驗上獲得的二次諧波轉換效率高達0.049% /W,相比傳統表面非線性光學的結果增強了14個數量級。
  • 合肥研究院在新型熱電材料物理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永勝課題組在理論計算和解釋新型熱電材料(Pyrite型ZnSe2)的物理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該研究通過求解聲子和電子玻爾茲曼輸運方程,理論計算發現Pyrite型ZnSe2具有良好的熱電性質;基於對材料中原子成鍵情況和聲子振動性質的分析,解釋其具有低晶格熱導率的物理機制。
  • 物理瞬態阻變存儲器研究進展
    同時,物理瞬態電子在下一代醫療技術及生物集成電子等方面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植入式醫療電子,只需將電子晶片植入體內,便能實時監測健康狀況、修復人體機能等 ,因而更為快捷,準確性更高[5]。如何使醫療電子設備在完成既定的任務後不需要二次取出,能夠被人體降解吸收且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至關重要。
  • 高性能鋰二次電池研究獲進展
    鋰硫電池憑藉其高能量密度(2600 Whkg-1)、經濟環保等優勢成為下一代儲能體系的候選者。然而,如單質硫與硫化鋰的不導電性、多硫化鋰中間產物的穿梭效應及充放電過程中體積的變化等問題,降低鋰硫電池的利用率,使得容量衰減迅速,阻礙其商業化。
  • 物理所納米尺度上等離子激元傳輸研究取得新進展
    最近對等離子激元的研究迅速發展成國際上的一個新興熱點研究領域:Plasmonics。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徐紅星研究組一直致力於這一新興領域的研究,在納米尺度操控光強、光的偏振、光的傳播、光學力等方面做出了系統的工作。他和他的同事發現的納間隙金屬納米結構的巨大電磁增強效應【Phys. Rev. Lett. 83, 4357(1999)和Phys.
  • 二維無序顆粒體系中玻色峰本質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
  • 物理所發現金屬-有機骨架中的共振量子磁電耦合效應
    近幾年,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孫陽領導的M06組開展了MOF材料的磁電性質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例如,首次發現了MOF中磁化強度共振量子隧穿效應【Phys. Rev. Lett. 112, 017202 (2014)】;率先報導了MOF中在順磁態和多鐵態的磁電耦合效應【Sci. Rep.
  • 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發布 量子密鑰分發等20項重大光學進展入選
    據悉,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由中國雷射雜誌社發起,經過首輪推薦、初評、終評三個環節,最終20項優秀的光學成果從110項研究進展中脫穎而出,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微腔表面對稱破缺誘導非線性光學北京大學肖雲峰教授和龔旗煌院士的研究團隊與其合作者,利用超高品質因子回音壁模式光學微腔,極大增強了表面對稱性破缺誘導的非線性光學效應,得到的二次諧波轉換效率提升了14個數量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