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所建立新的拉曼散射理論

2020-11-23 儀器信息網

  超高靈敏度探測和超高空間解析度成像是所有光學探測和成像工具的終極奮鬥目標,將二者結合起來將成為揭示微觀世界物理和化學現象及其本源機理的強大武器。拉曼光譜通過光與分子的非彈性散射光譜信息揭示分子內部的轉動和振動形態,是識別分子化學結構的有效手段,也是研究分子結構變化的重要工具,已經廣泛應用於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探索和開發各種方法,提高拉曼光譜探測的信號靈敏度和成像的空間解析度,以實現更小基團乃至單個分子的化學識別成像這一宏偉的目標。

  2013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董振超和侯建國研究團隊利用基於STM技術的針尖增強拉曼光譜(TERS),成功實現了分子尺度上亞納米空間解析度的單分子光學拉曼成像(Nature 498, 82-86, 2013),該研究成果入選2013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然而傳統的拉曼增強原理(Rev. Mod. Phys. 57, 783-826, 1985)難以解釋實驗上觀察到的亞納米空間解析度的物理根源,因而對該實驗的物理解釋成了困惑學術界的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光物理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志遠帶領博士生張超和陳寶琴,基於分子在TERS系統的納米間隙(nanogap)中的自相互作用,提出了一種對傳統的拉曼增強原理進行修正的方法,成功解釋了利用TERS得到亞納米空間解析度拉曼成像的物理機制。在此基礎上,發展了一套普遍適用於微納光學結構的新拉曼散射理論。

  實驗中所用的TERS系統結構如圖1a所示,尖端半徑為25 nm的銀探針距離銀襯底2 nm。研究小組經過嚴格電磁場計算發現局域場強半高全寬為11 nm,也就是說,納米間隙的電磁場「熱點」(hot spot)的光斑尺寸為10 nm左右。從物理直覺上來說,這麼大的光斑是不可能揭示分子內部的化學結構的(要求解析度小於1 nm)。根據傳統的拉曼增強理論,基於納米間隙表面等離激元(SPP)共振增強導致的拉曼信號增強因子為G=GEGR≈(E/E0)4,其中GE和GR分別是分子拉曼激發過程和輻射過程的增強因子(圖2a和2c)。也就是說,實驗中觀察到的拉曼信號增強因子接近於局域場振幅增強E/E0的四次方,對應的拉曼信號成像的空間解析度在10 nm左右,無法解釋實驗中觀察到的亞納米空間解析度的現象。傳統理論和實驗觀測結果存在巨大的鴻溝,意味著某些不為人知的物理機制在後面起關鍵的作用。

  在解決這個疑難問題中,研究小組注意到在光和分子的相互作用中,除了拉曼散射(非彈性散射),還普遍存在著瑞利散射(彈性散射)。但是自拉曼效應發現以來,在傳統的拉曼散射理論,包括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ERS)和TERS理論中,瑞利散射均被認為對拉曼散射沒有貢獻,因而完全被忽略。在真空中或者其他普通環境的拉曼光譜測量中,這種想法是合理的。但是在如圖1a所示的金屬納米間隙中,分子對入射光在拉曼激發過程產生的瑞利散射光,將與納米間隙的SPP發生共振耦合,形成多重散射作用,使得電場的幅度明顯提高,同時,空間局域化效應顯著增強。另一方面,分子拉曼輻射過程所產生的拉曼信號,也將通過納米間隙SPP與分子自身產生多重瑞利散射作用。考慮到分子在納米尺度間隙中的這種多重瑞利散射的自相互作用,局域場與分子有很強的近場相互作用(圖2b和2d),因而需要對局域場做進一步的修正。在這一嶄新的物理理解的基礎上,基於嚴格的理論推導,研究小組獲得了考慮分子自相互作用下修正的拉曼增強因子GS=GEGRGE,SGR,S≈g4(E/E0)4,其中GE,S≈g2和GR,S≈g2分別是在分子激發過程和輻射過程增強因子的修正因子,它與分子的大小、位置、指向,以及針尖與襯底的間隙等有密切關係。根據該理論對上述TERS系統進行了數值模擬,發現其局域場強半高全寬為1.3 nm(圖1b),對應拉曼信號成像空間解析度到達1 nm,從而成功解釋了TERS系統中亞納米解析度的物理機制。從物理上說,通過分子與納米間隙的自相互作用(體現在g4因子上),探針和分子的相對位置與分子拉曼信號的空間關聯程度顯著提高,入射光在納米間隙中形成的「熱點」將變成「超級熱點」(super-hot spot),其光斑尺寸將從原始的10 nm量級縮小到1 nm量級。利用這樣的光斑做拉曼光譜掃描成像,完全能夠獲得亞納米的空間解析度。

  新的拉曼散射理論通過引進長期被學術界忽略的一個重要物理因素,即分子的瑞利散射,簡單而有效地解釋了單分子光學成像領域的一個非常重要,然而又令人十分困惑的實驗觀測結果。雖然在普通的環境中瑞利散射可以忽略,但是在當今以及歷史上許許多多在微納米尺度上開展的拉曼光譜探測實驗,如SERS和TERS,該因素必須予以高度的重視。該理論及其在SERS和TERS上的應用,將有助於加深人們對納米尺度上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理解,同時對於實現更高解析度的拉曼成像技術以及更高靈敏度的拉曼光譜探測提供十分有益的思路。相關的理論工作發表在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Vol. 119, pp. 11858-11871 (2015)】上。

  以上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科院項目的支持。

圖1 未考慮和考慮分子自相互作用的納米間隙中局域場強分布圖

圖2 未考慮和考慮分子自相互作用的納米間隙中分子的拉曼散射原理示意圖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建立新的拉曼散射理論
    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光物理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志遠帶領博士生張超和陳寶琴,基於分子在TERS系統的納米間隙(nanogap)中的自相互作用,提出了一種對傳統的拉曼增強原理進行修正的方法,成功解釋了利用TERS得到亞納米空間解析度拉曼成像的物理機制。在此基礎上,發展了一套普遍適用於微納光學結構的新拉曼散射理論。
  • T325 拉曼效應、拉曼散射、拉曼受激散射、拉曼受激散射放大器
    之後的7年,拉曼叔叔的小組開始各種研究,用量子力學的角度來解釋拉曼散射和瑞利散射。瑞利散射木有能量交換隻改變了光子的方向之後,拉曼叔叔繼續做著研究,42歲的拉曼叔叔,靜靜地研究到72歲的拉曼爺爺,這時世界上傳來一個聲音梅曼發明雷射器啦~~~~拉曼爺爺的小宇宙再次迸發,我的散射終於派上用場啦~~
  • 微課堂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ERS)
    表面增強拉曼散射( SERS) 效應是指採用特殊製備的金屬良導體作為襯底,吸附在襯底上的分子由於表面等離子體共振引起的局域電磁場增強導致吸附分子的拉曼散射信號比普通拉曼散射信號大大增強的現象,最常用的金屬襯底是金和銀。SERS襯底常由研究人員自行製備,但是也有商品化的成品可用於常規分析。
  • 智能所利用熱敏性聚合物構築動態表面增強拉曼散射熱點
    近期,中科院合肥智能機械研究所納米材料和環境檢測實驗室劉錦淮研究員和楊良保副研究員等提出了利用熱敏性聚合物構築動態表面增強拉曼散射熱點(Surface Enhance Raman Scattering,SERS)的概念,並取得了研究進展。表面增強拉曼散射效應是一種與納米結構相關的光學現象,它的強弱不但取決於金屬本身,還和納米結構的尺寸、形狀和間距有關。
  • 高思敏博士:強致癌物黃麴黴素B1的檢測—表面增強拉曼散射
    11月6日17:00基礎課部高思敏博士在6109教室舉行了題為《強致癌物黃麴黴素B1的檢測—表面增強拉曼散射》的學術報告會。
  • 新傳感器擴展拉曼散射技術應用
    採用了一個充滿金屬支柱的晶片來增強反射某物體的光信號,其敏感度要比以前所能達到的高10億倍。大好幾個數量級。  這對於拉曼散射原理的應用來說是個重大突破,拉曼散射是通過檢測某個物體反射的光來確定其分子的構成。數十年來,研究人員一直想分離出這些光的頻率,但即便採用先進的實驗方法也很難看到它們。這種新型傳感器
  • 越來越「精細」的表面增強拉曼研究——第二十屆全國光散射學術...
    儀器信息網訊 2019年11月2-6日,由中國物理學會光散射專業委員會主辦,蘇州大學、廈門大學承辦的第二十屆全國光散射學術會議(CNCLS20)在蘇州同裡湖大飯店召開,吸引了近600人參會,參會人數創歷屆之最。
  • 拉曼散射傳感器研究新進展
    近年來,拉曼光譜在生物和醫藥領域的應用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相比於紅外和螢光光譜,拉曼光譜特徵峰較窄(<1nm),測試不受生物體系水環境的影響,且具有較高的化學選擇性和靈敏度,這使得拉曼散射成為一種更加有效的生物檢測手段。
  • 第十五屆全國光散射學術會議成功召開
    鄭州大學的光散射研究主要是在物理工程學院。物理工程學院目前有凝聚態物理國家重點學科、材料物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離子束生物工程河南省重點實驗室等。此次會議在鄭州大學舉辦可以很好地增進全國光散射學者學術交流、促進鄭州大學在光散射方面的科學研究,最後並預祝大會圓滿成功。
  • 挑戰化學成像極限:中國科大實現單分子拉曼光譜成像
    控制的針尖增強拉曼散射測量原理示意圖。由於不同分子的拉曼光譜的譜形特徵各不相同,因此可作為分子識別的「指紋」光譜,就像人的指紋可以用來識別人的身份一樣。現今拉曼光譜已經成為物理、化學、材料、生物等領域研究分子結構的重要手段。 上世紀60年代雷射器的出現極大地推動了拉曼光譜技術的應用,但發展高靈敏高分辨拉曼光譜技術仍然是材料科學特別是納米尺度上的微觀探索所面臨的巨大挑戰和追求的夢想。
  • 科學家發表二維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材料聲子和拉曼散射綜述論文
    >
  • 【分析】基於表面增強拉曼散射的單細胞多色成像技術
    武漢大學的胡繼明教授和沈愛國副教授等利用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SERS)無水幹擾、高靈敏且具備分子指紋識別能力等優勢,在活細胞生理過程研究中將SERS無標記與標記檢測有機結合(對於拉曼信號區分度差,
  • 拉曼分光【基礎知識】
    彈性散射是指分子從某一振動量子數被激發到一個能級又返回到同樣的振動量子數的散射,分子返回到和開始的振動量子數不一樣的振動量子數的散射叫拉曼散射。拉曼散射中,分子返回的振動量子數比開始的振動量子數高的散射叫斯託克斯拉曼散射,分子返回的振動量子數比開始的振動量子數低的散射叫反斯託克斯拉曼散射。
  • 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的亞洲人拉曼
    拉曼出生在印度一家教師家庭,父親是數學和物理教授,所以他從小就受到父親的影響喜歡自然科學,父親還教給他音樂和樂器,小時候的他就表現的好學和成績優秀,他大學畢業時是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得了物理獎學金的。由於當時印度還沒獨立,他獲得碩士學位後需要到英國進修博士學位的,由於他當時身體原因失去了去英國的機會,而是選擇了一份與自己專業不掛鈎的會計助理的工作,這份工作也是以第一名優異成績拿下的。
  • 智能所在多功能表面增強拉曼散射基底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所仿生功能材料研究中心納米材料和環境監測實驗室的劉錦淮研究員、楊良保副研究員等,在可循環多功能的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urface Enhance Raman Scattering-SERS)基底的製備和檢測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進展。
  • 拉曼光譜到底是什麼
    拉曼發明了「拉曼」1928年印度科學家拉曼實驗發現單色入射光透射到物質中的散射光包含與入射光頻率不同的光,即拉曼散射。拉曼因此獲得諾貝爾獎。受散射光強度低的影響,拉曼光譜經歷30年的應用發展限制期。直到1960年後,雷射技術的興起,拉曼光譜儀以雷射作為光源,拉曼散射信號強度大大提高,拉曼光譜技術才得以迅速發展。每一種物質都有其特徵的拉曼光譜,利用拉曼光譜可以鑑別和分析樣品的化學成分和分子結構;通過分析物質在不同條件下的系列拉曼光譜,來分析物質相變過程,也可進行未知物質的無損鑑定。拉曼光譜技術可廣泛應用於化學、物理、醫藥、生命科學等領域。
  • 對乙醯氨基酚拉曼光譜檢測
    因此,研究一種操作簡潔、快速準確且無損傷的鑑別手段已成為現代藥品分析方法發展的一個新的方向[1-5]。拉曼光譜是一種簡單、靈敏的研究分子結構的重要工具,不僅在藥物研究領域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應用,在醫藥工業領域也逐漸被認可,拉曼光譜技術被用於過程監測和過程控制、鑑別藥物和藥物釋放實驗以及檢測大批量的原料藥和單態物質的結晶過程觀察等。
  • 基於單層碳化鈦納米片的無核二維電子氣結構增強拉曼散射
    由於在原子尺度上的高均勻性、強的化學吸附性及出色的生物相容性,非金屬二維超薄納米片被認為是一類非常有前途的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ERS)基底材料。但是,由於化學增強機制的限制,非貴金屬二維SERS基底的拉曼增強因子仍有待提高。 近日,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席廣成研究員和曲阜師範大學易文才副教授提出了無核二維電子氣(2DEG)單層SERS基底的概念,製備了高度結晶的Ti3C2單層納米片並將其組裝為大面積柔性SERS基底,實現了對雙酚A、多氯苯酚等多種有害物質的高靈敏檢測。
  • 0421 拉曼光譜法(修訂)
    拉曼光譜法研究化合物分子受光照射後所產生的散射,散射光與入射光能級差及化合物振動頻率、轉動頻率間關係。與紅外光譜類似,拉曼光譜是一種振動光譜技術。所不同的是,前者與分子振動時偶極矩變化相關,而拉曼效應則是分子極化率改變的結果。拉曼光譜採用雷射作為單色光源,將樣品分子激發到某一虛態,隨後受激分子弛豫躍遷到一個與基態不同的振動能級,此時,散射輻射的頻率將與入射頻率不同。
  • 物理所提出研究光晶格中原子共振散射的新方法
    近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王玉鵬研究員、博士生崔曉玲與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周飛教授合作,在光晶格中的兩體低能有效散射問題上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工作得到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和認可, 並已發表在2010年4月出版的Phys. Rev. Lett.104,153201 (2010)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