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帶來的這位科學家也是一名印度人(上次講到印度科學家是玻色),同樣也是一名天才,十六歲就大學畢業了,十八歲發表論文在《自然》科學雜誌上,十九歲獲得碩士學位,他就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亞洲人——拉曼。
拉曼出生在印度一家教師家庭,父親是數學和物理教授,所以他從小就受到父親的影響喜歡自然科學,父親還教給他音樂和樂器,小時候的他就表現的好學和成績優秀,他大學畢業時是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得了物理獎學金的。由於當時印度還沒獨立,他獲得碩士學位後需要到英國進修博士學位的,由於他當時身體原因失去了去英國的機會,而是選擇了一份與自己專業不掛鈎的會計助理的工作,這份工作也是以第一名優異成績拿下的。
他沒有忘記自己的夢想,工作之餘在當地的實驗室研究聲學並發表了不少論文,他的努力被加爾各答大學注意到,1917年邀請他擔任物理教授。在這裡他積極與其他學者交流,組建自己的核心研究團隊,使這裡逐漸成為印度的科研中心。十六年後他與其他的學者共同組建了印度科學院,在他五十九歲時創建了拉曼研究所, 在這所研究所裡湧現出了一批批著名的學者,這都歸功於拉曼對科學教育的重視和對印度科學事業的貢獻,使當時印度的科學研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晚年的他致力於研究金剛石的結構和花卉的光譜分析,在他八十二歲時逝世。
拉曼十六歲的時候他通過學習瑞利定律知道天為什麼是藍的,瑞利的理論中也提到海水的顏色是天空反射的藍,在訪學歐洲的船上面對蔚藍的大海,他始終關心海水為什麼是藍的,通過他的研究海水的藍比天空要藍,不是天空反射的顏色。在康普頓發現X射線散射後的康普頓效應後的第二年,海森堡就預言了可見光也可能有這樣的現象,拉曼受到啟示把之前對液體散射光研究的現象對應到康普頓效應上,經過幾年的實驗總結,發現了顏色具有改變或變弱的帶有偏正性的散射光現象,這就是著名的拉曼效應,也間接的為康普頓效應做了證實。
拉曼還重視印度的科普教育,你是不是也應該為科普教育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呢?評論關注收藏分享,為我國的科普事業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