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獲得兩項諾貝爾獎的人

2020-11-07 老李歷史地理旅遊文化

原名:瑪麗·斯可羅多夫斯卡(波蘭文:Mabya Sklodowska)

瑪麗·居裡(Marie Curie),(1867.11.7—1934.7.4),出生于波蘭,是法國的物理學家、化學家。世界著名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釙(pō)兩種天然放射性元素,一生兩度獲諾貝爾獎(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第二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在研究鐳的過程中,她和她的丈夫用了3年又9個月才從成噸的礦渣中提煉出了0.1g鐳。作為傑出科學家,居裡夫人有一般科學家所沒有的社會影響。尤其因為是成功女性的先驅,她的典範激勵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兒童時代就聽到她的故事,但得到的多是一個簡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對居裡夫人的認識,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傳記《居裡夫人》(Madame Curie)所影響。這本書美化了居裡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處理了。美國傳記女作家蘇珊·昆(Susan Quinn)花了七年時間,收集包括居裡家庭成員和朋友的沒有公開的日記和傳記資料。於去年出版了一本新書:《瑪麗· 居裡:她的一生》(Maria Curie::A Life),為她艱苦、辛酸和奮鬥的生命歷程描繪了一幅更詳細和深入的圖像。她的長女伊倫娜,核物理學家,與丈夫約裡奧因發現人工放射性物質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次女艾利,音樂家、傳記作家,其丈夫曾以聯合國兒童基金組織總幹事的身份接受瑞典國王於1965年授予該組織的諾貝爾和平獎。

居裡夫人在實驗室工作

居裡夫人

瑪麗1867年出生于波蘭的華沙,高中畢業後,曾患了一年的精神疾病。由於是女性的原因,她不能在任何俄羅斯或波蘭的大學繼續進修,因此她做了幾年的家庭教師。瑪麗和姐姐都有想去法國留學的夢想,姐姐為了去留學已經存了一部分錢,但這些錢只夠在法國學習一年。瑪麗為了完成自己和姐姐的夢想,向姐姐提議。自己先去當家庭教師為她提供上學的資金,而等到姐姐畢業找到工作後,再為她籌備留學的資金。瑪麗為了留學的夢想,整整做了8年的家庭教師。8年沒有磨滅的夢想最終終於實現了。在她的姐姐的經濟支持下來到巴黎,並在索邦(Sorbonne,巴黎大學的舊名)學習數學和物理學。經過四年的努力後,瑪麗於巴黎大學取得物理及數學兩個碩士學位。在那裡,她成為了該校第一名女性講師。

瑪麗亞在索邦結識了另一名講師,皮埃爾·居裡,就是她後來的丈夫。他們兩個經常在一起進行放射性物質的研究,以瀝青鈾礦石為主,因為這種礦石的總放射性比其所含有的鈾的放射性還要強。1898年,居裡夫婦對這種現象提出了一個邏輯的推斷:瀝青鈾礦石中必定含有某種未知的放射成分,其放射性遠遠大於鈾的放射性。12月26日,居裡夫人公布了這種新物質存在的設想。

在此之後的幾年中,居裡夫婦不斷地提煉瀝青鈾礦石中的放射成分。經過不懈的努力,他們終於成功地分離出了氯化鐳並發現了兩種新的化學元素:釙(Po)和鐳(Ra)。因為他們在放射性上的發現和研究,居裡夫婦和亨利·貝克勒爾共同獲得了190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居裡夫人也因此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八年之後的1911年,居裡夫人又因為成功分離了鐳元素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出乎意外的是,在居裡夫人獲得諾貝爾獎之後,她並沒有為提煉純淨鐳的方法申請專利,而將之公布於眾,這種作法有效的推動了放射化學的發展。

居裡夫人晚年跟丈夫生前的學生保羅·朗之萬有一段韻事,這個事件在法國鬧得風風雨雨。1911年巴黎新聞報在11月4日的標題《愛情故事:居裡夫人與郎之萬教授》,傳言皮耶在世,郎之萬和居裡夫人有密切的來往。愛因斯坦對這件事的看法是,如果他們相愛,誰也管不著,他在1911年11月23日給居裡夫人寫了封信,以表安慰。

居裡夫人是歷史上第一個獲得兩項諾貝爾獎的人,而且是僅有的兩個在不同的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人之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居裡夫人倡導用放射學救護傷員,推動了放射學在醫學領域裡的運用。之後,她曾在1921年赴美國旅遊並為放射學的研究籌款。居裡夫人由於過度接觸放射性物質於1934年7月4日在法國上薩瓦省逝世。在此之後,她的大女兒伊倫·若裡奧-居裡(Irène Joliot-Curie)獲1935年諾貝爾化學獎。她的小女兒艾芙·居裡(Eve Curie)在她母親去世之後寫了《居裡夫人傳》。在20世紀90年代的通貨膨脹中,居裡夫人的頭像曾出現在波蘭和法國的貨幣和郵票上。化學元素鋦(Cm, 96)就是為了紀念居裡夫婦所命名的。居裡夫人著有《我的信念》。

一、靠自學走進巴黎大學

瑪麗·居裡是家中5個子女中最小的,也是最聰明的一個。她的父親是一名收入十分有限的中學數理教師,媽媽是中學教員。瑪麗的童年是不幸的,她的媽媽得了嚴重的傳染病,是大姐照顧她長大的。後來,媽媽和大姐在她不滿10歲時就相繼病逝了。她的生活中充滿了艱難。這樣的生活環境不僅培養了她獨立生活的能力,也使她從小就磨鍊出了非常堅強的性格。

瑪麗從小學習就非常勤奮刻苦,對學習有著強烈的興趣和特殊的愛好,從不輕易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處處表現出一種頑強的進取精神。從上小學開始,她每門功課都考第一。15歲時,就以獲得金獎章的優異成績從中學畢業。她的父親早先曾在聖彼得堡大學攻讀過物理學,父親對科學知識如饑似渴的精神和強烈的事業心,也深深地薰陶著小瑪麗。她從小就十分喜愛父親實驗室中的各種儀器,長大後她又讀了許多自然科學方面的書籍,更使她充滿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學世界探索。但是當時的家境不允許她去讀大學。19歲那年,她開始做長期的家庭教師,同時還自修了各門功課,為將來的學業作準備。這樣,直到24歲時,她終於來到巴黎大學理學院學習。她帶著強烈的求知慾望,全神貫注地聽每一堂課,艱苦的學習使她身體變得越來越不好,但是她的學習成績卻一直名列前茅,這不僅使同學們羨慕,也使教授們驚異,入學兩年後,她充滿信心地參加了物理學學士學位考試,在32名應試者中,她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考取了數學學士學位。

1894年初,瑪麗接受了法蘭西共和國國家實業促進委員會提出的關於各種鋼鐵的磁性科研項目。在完成這個科研項目的過程中,她結識了理化學校教師皮埃爾·居裡,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青年科學家。用科學為人類造福的共同意願使他們結合了。瑪麗結婚後,人們都尊敬地稱呼她居裡夫人。1896年,居裡夫人以第一名的成績,完成了大學畢業生的任職考試。第二年,她又完成了關於各種鋼鐵的磁性研究。但是,她不滿足已取得的成績,決心考博士,並確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站到了一條新的起跑線上。

二、鐳之光

1896年,法蘭西共和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發表了一篇工作報告,詳細地介紹了他通過多次實驗發現的鈾元素,鈾及其化合物具有一種特殊的本領,它能自動地、連續地放出一種人的肉眼看不見的射線,這種射線和一般光線不同,能透過黑紙使照相底片感光,它同倫琴發現的倫琴射線也不同,在沒有高真空氣體放電和外加高電壓的條件下,卻能從鈾和鈾鹽中自動發生。鈾及其化合物不斷地放出射線,向外輻射能量。這使居裡夫人發生了極大的興趣。這些能量來自於什麼地方?這種與眾不同的射線的性質又是什麼?居裡夫人決心揭開它的秘密。1897年,居裡夫人選定了自己的研究課題--對放射性物質的研究。這個研究課題,把她帶進了科學世界的新天地。她辛勤地開墾了一片處女地,最終完成了近代科學史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鐳,並奠定了現代放射化學的基礎,為人類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三、金子—般的心靈

由於居裡夫婦的驚人發現,1903年12月,他們和貝克勒爾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夫婦的科學功勳蓋世,然而他們卻極端藐視名利,最厭煩那些無聊的應酬。他們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科學事業,而不撈取任何個人私利。在鐳提煉成功以後,有人勸他們向政府申請專利權,壟斷鐳的製造以此發大財。居裡夫人對此說:「那是違背科學精神的,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應該公開發表,別人要研製,不應受到任何限制」。「何況鐳是對病人有好處的,我們不應當藉此來謀利」。居裡夫婦還把得到的諾貝爾獎金,大量地贈送別人。

1906年,居裡先生不幸因車禍而去世,居裡夫人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她決心加倍努力,完成兩個人共同的科學志願。巴黎大學決定由居裡夫人接替居裡先生講授物理課。居裡夫人成為著名的巴黎大學有史以來第一位女教授,還是在他們夫婦分離出第一批鐳鹽的時候,就開始了對放射線各種性質的研究。僅1889年到1904年間,他們就先後發表了32篇學術報告,記錄了他們在放射科學上探索的足跡。1910年,居裡夫人又完成了《放射性專論》一書。她還與人合作,成功地製取了金屬鐳。1911年,居裡夫人又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一位女科學家,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裡,兩次在兩個不同的科學領域裡獲得世界科學的最高獎,這在世界科學史上是獨一無二的事情!

1914年,巴黎建成了鐳學研究院,居裡夫人擔任了學院的研究指導。以後她繼續在大學裡授課,並從事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工作。她毫不吝嗇地把科學知識傳播給一切想要學習的人。她從16歲開始,成年累月地學習、工作,整整50年了。但她仍不改變那嚴格的生活方式。她從小就有高度的自我犧牲精神,早年她為了供姐姐上學,甘願去別人家裡做傭人。在巴黎求學期間,為了節約燈油和取曖開支,她每天晚上都在圖書館讀書,一直到圖書館關門才走。提取純鐳所需要的瀝青鈾礦,在當時是很昂貴的,他們從自己的生活費中一點一滴地節省,先後買了8、9噸,在居裡先生去世後,居裡夫人把千辛萬苦提煉出來的,價值高達100萬金法郎以上的鐳,無償地贈送給了研究治癌的實驗室。

1932年,65歲的居裡夫人回到祖國,參加「華沙鐳研究所」的開幕典禮。居裡夫人從青年時代起就遠離祖國,到法蘭西共和國求學。但是她時刻也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小時候,她的祖國波蘭被沙俄侵佔,她就非常痛恨侵略者。當他們夫婦從礦物中分離出新元素以後,她把新元素命名為釙。這是因為釙的詞根與波蘭國名的詞根一樣。她以此表示對慘遭沙俄奴役的祖國的深切懷念。

幾十年來,居裡夫人由於長期從事放射性物質的研究工作,加上惡劣的實驗環境和對身體保護的不夠嚴格,時常受到放射性元素的侵襲,使她的血液漸漸受到了破壞,患上白血病。她還患有肺病、眼病、膽病、腎病,甚至患過神經錯亂症。在居裡夫人看來,科學研究要比她本身的健康更重要。她曾為了能參加世界物理學大會,請求醫生延期施行腎臟手術;她曾帶病回國參加鐳研究所的開幕典禮。她曾忍受著眼睛失明的恐懼,頑強地進行科學研究。直到她生命的最後一息,由於惡性貧血、高燒不退,躺在床上的時候,仍然要求她的女兒向她報告實驗室裡的工作情況,替她校對她寫的《放射性》著作。居裡夫人1934年7月4日不治而亡,她把她的一生完全獻給了她所摯愛的科學事業。

1934年7月4日,居裡夫人病逝了。她最後死於惡性貧血症。她一生創造、發展了放射科學,長期無畏地研究強烈放射性物質,直至最後把生命貢獻給了這門科學。她一生中,共得過包括諾貝爾獎等在內的10次著名獎金,得到國際高級學術機構頒發的獎章16枚;世界各國政府和科研機構授予的各種頭銜多達107多個。但是她一如既往地那樣謙虛謹慎。偉大的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評價說:「在所有的著名人物裡面,瑪麗·居裡是唯一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居裡夫人是女性的代表。

相關焦點

  • 盤點歷史上那些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的人,第一個最厲害
    說起諾貝爾獎,大家對這個都不陌生。可以說諾貝爾獎在全世界的認同度非常高,很多領域的人都以獲得諾貝爾獎為最高成就。當然,想要獲得這個獎項還是非常難的,畢竟競爭激烈,要求太高。有很多國家都沒有一個人獲得過。但有些人卻很厲害,不僅獲得了諾貝爾獎,還獲得過幾次。
  • 賽珍珠: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打破妖魔化中國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慕和)賽珍珠: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打破妖魔化中國1913年,英國推理作家薩克斯.羅默寫了一本《傅滿洲博士之謎》。書中塑造了一個長相猥瑣,行事殘暴的中國人傅滿洲。從此,在西方人眼中,「史上最邪惡的中國人」傅滿洲就是中國人的經典形象。
  • 高行健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作家
    中國作家莫言獲得本屆諾貝爾文學獎,不少國人的情意結得到紓解,終於圓夢。  莫言不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即使在文學獎的領域,早有了高行健。高行健當年獲獎,內地官方低調處理,原因是他的作品在國內向來沒有獲廣泛推崇,部分更曾被禁,他又自我流放法國,成為法籍華人,與早前獲得物理學獎的外籍華人一樣,不屬於中國公民,他的獲獎,不能標誌國內社會主流獲得諾獎象徵的西方社會價值觀推崇。  不少中國人,對於沒有主流作家躋身諾貝爾獎殿堂,有一種難解的情意結。
  • 4位獲得2次諾貝爾獎的名人
    如果說獲得諾貝爾獎是科學家的最高認可,那麼瑞典科學院兩次頒發諾貝爾獎是一個非同尋常的事實,直到現在,只有四個人可以誇耀:弗雷德裡克·桑格、利納斯·保林、約翰·巴丁和瑪麗·居裡。 1.瑪麗·居裡歷史上第一個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是波蘭科學家瑪麗·斯科奧多斯卡·居裡,他第一次獲得了物理學獎,後來又獲得了化學獎。很少有人知道,她幾乎沒有獲得這些獎項的第一個。
  • 中國有多少人獲得過諾貝爾獎提名?他竟然獲得諾貝爾獎跨界提名!
    我們大家都知道諾貝爾獎是國際上最重要的獎項之一,被公認當時科學成就的最高榮譽。逐漸反映出整個國家或地區整體科學水平,最大程度地代表了所在領域的最高水平。諾貝爾獎創立於1900年,在這100年中有哪些華人華僑和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呢?他們當中有多少受過民國教育呢?
  • 很多人都不知道,獲得諾貝爾獎的第一個中國人竟然是她!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開獎周,作為舉世矚目的世界大獎似乎總是與中國人沒有多大關係,幾乎每年我們都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去看諾貝爾獎的獲得情況。然而,實際上早在1938年就有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她的名字就叫賽珍珠!而且獲獎者竟然是在美國出生的美國人,到底怎麼回事?且容細細道來。
  • 諾貝爾獎各國排名,中國讓人痛心,只有2人獲得:莫言、屠呦呦
    諾貝爾獎:是指根據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五個獎項,包括: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和文學獎,旨在表彰在物理學、化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以及文學上「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以及瑞典中央銀行1968年設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用於表彰在經濟學領域傑出貢獻的人。
  • 中國諾貝爾獎獲得者 我國有哪些人獲得諾貝爾
    諾貝爾獎可以手是獎項中最高的,每年有很多學者成為諾貝爾獎的候選人,在中國也有學者獲得過諾貝爾獎,那麼中國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有哪些人物呢?一起來看看。  中國諾貝爾獎獲得者  1、楊振寧  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 EGF:世界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肯定的護膚成分
    自1901年諾貝爾獎首次頒發以來,每年都會表彰在不同領域為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人士,其範圍涵蓋物理、化學、醫學、文學等,今天小編就來談談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肯定的護膚成分1962年,美國科學家Cohen博士發現了決定肌膚年齡的「表皮生長因子」EGF,並進一步證實,導致皮膚衰老的罪魁禍首就是EGF的缺失,給皮膚補充EGF可以使我們衰老的皮膚再度年輕化,這一發現也讓Cohen博士在1986年12月獲得人類科學的最高獎
  • EGF:世界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肯定的護膚成分!
    自1901年諾貝爾獎首次頒發以來,每年都會表彰在不同領域為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人士,其範圍涵蓋物理、化學、醫學、文學等,今天小編就來談談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肯定的護膚成分EGF。1962年,美國科學家Cohen博士發現了決定肌膚年齡的「表皮生長因子」EGF,並進一步證實,導致皮膚衰老的罪魁禍首就是EGF的缺失,給皮膚補充EGF可以使我們衰老的皮膚再度年輕化,這一發現也讓Cohen博士在1986年12月獲得人類科學的最高獎--諾貝爾生理學以及醫學獎。
  • 最牛的家族,一家5人獲得諾貝爾獎,全世界沒有第二家
    諾貝爾獎堪稱是世界科學家含金量最高的獎項,一個國家有時都很難出一個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但是在世界上卻有一個神奇的家族,他們一家之中有5人獲得了該獎,在全世界堪稱是獨一無二。居裡家族之中最享有盛譽的當屬居裡夫人,她一生之中獲得了兩次諾貝爾獎,不僅是世界上第一個獲得該獎的女子,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兩次獲得該獎的人。
  • 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的亞洲人拉曼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這位科學家也是一名印度人(上次講到印度科學家是玻色),同樣也是一名天才,十六歲就大學畢業了,十八歲發表論文在《自然》科學雜誌上,十九歲獲得碩士學位,他就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亞洲人——拉曼。
  • 楊振寧依然有機會再次獲得諾貝爾獎
    這三項成就都是諾貝爾獎級別的。使楊振寧拿到諾貝爾獎的成就是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1956年楊振寧和李政道發表了宇稱不守恆的思想,對原本認為天經地義的宇稱守恆提出大膽的質疑。1957年實驗證實了宇稱不守恆,當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就獲得了諾貝爾獎。
  • 盤點:曾經獲得過諾貝爾獎的11位中國(華)人
    作為世界學術界含金量最高的獎項,諾貝爾獎的授予者通常被認定為在世界科技發展的進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那麼在過年的百年時間中,我們中國人和中國華人共有多少獲得過諾貝爾獎呢,下面給大家進行簡單介紹。
  • 相對論為何沒讓愛因斯坦獲得諾貝爾獎?
    提起愛因斯坦,很多人首先都會想到相對論。從研究對象來分,相對論一共分為2種: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不過,它們都顛覆了現代物理學,直接催生出了量子力學,徹底奠定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一直到今天,愛因斯坦的很多「奇思妙想」,比方說多維時空、時空隧道等等,都被人廣泛的研究和討論。
  • 《三體》獲得各界好評,被問想得諾貝爾獎嗎?劉慈欣:拿到就毀了
    劉慈欣被譽為「中國當代科幻第一人」,代表作《三體》三部曲被普遍認為是中國科幻文學的裡程碑之作,不僅備受讀者與媒體讚譽,還是首部獲得「星雲獎」和「雨果獎」兩項國際大獎的中國科幻小說。說他一個人單槍匹馬將中國科幻文學提升至世界級水平,一點也不誇張。
  • 饒毅:我國有2人應獲得諾貝爾獎!現在都不是院士
    饒毅這個名字,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同為海外學成歸國的頂尖人才,可以說是和施一公齊名的存在。在文章中,饒毅明確指出了我國有兩位學者的研究成果意義重大,但是沒有獲得應有的獎勵,應該幫助他們獲得諾貝爾獎,而「神奇」的是,這兩人現在都不是院士,他們是屠呦呦和張亭棟。
  • 2019年第一個諾貝爾獎公布:美國、英國三位科學家獲得生理學獎
    時間到了2019年10月份,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也要陸續公布了,第一個公布的是生理學或者醫學獎,當地時間10月7日11點30分公布,這次被美國及英國的三位科學家獲得,表彰他們發現的細胞對氧氣的感知及適應性研究。
  • 「恭喜您,獲得了諾貝爾獎」「對不起,我不要!」
    諾貝爾獎被普遍認為是在世界範圍內,所有頒獎領域內(物理學、化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經濟學)能夠取得的最高榮譽。不可否認,獲得諾貝爾獎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目標。那麼,有沒有獲得了諾貝爾獎,卻拒絕領獎的獲獎者?有,而且不止一位。
  • 獲得過五次諾貝爾獎的居裡夫人一家
    諾貝爾獎可以說是當今世界上最知名的獎項了,自1901年首次頒發以來,該獎項至今已經延續了一百多年,截止2019年共有919位個人和24個團體曾獲得過該獎項,其中不乏在世界歷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比如大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於192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原子核物理學之父歐內斯特.盧瑟福曾於1908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曾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