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開獎周,作為舉世矚目的世界大獎似乎總是與中國人沒有多大關係,幾乎每年我們都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去看諾貝爾獎的獲得情況。然而,實際上早在1938年就有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她的名字就叫賽珍珠!而且獲獎者竟然是在美國出生的美國人,到底怎麼回事?且容細細道來。
賽珍珠於1892年6月26日出生在維吉尼亞州西部,4個月後,隨傳教士父母賽兆祥和卡洛琳來到中國。
先後在鎮江、宿州、南京、廬山等地生活和工作了近40年,其中在鎮江生活了18年,她在鎮江經歷了她人生的早期歲月,因此她稱鎮江是她的「中國故鄉」。
她童年的大部分時光都在那裡度過,首先學會了漢語和習慣了中國風俗,然後她母親才教她英語。
童年賽珍珠(左一)
父親賽兆祥是個仁慈而端正的人,從小就教育她要尊重中國的文化,認為「中國人和美國人是平等的」。
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賽珍珠從小學習了大量的中國文學經典,並對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幼時耳熟能詳的神話故事,到長大後深奧難懂的名家經典、禪宗義理,都能融會貫通。她接受的是傳統的中國教育,她在中華文化的薰陶下慢慢長大。
因為從小跟隨父親四處遊歷傳教,賽珍珠接觸到的都是舊中國當時,最真實、最殘酷、也最沉重的社會現實。在與底層人民長期的接觸過程中,她越來越感受到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與命運的抗爭,抗爭無果後的無奈和無助。
此時此刻,她的內心已完全融入到舊中國的貧寒交迫的現實社會,心裡裝滿了對底層人們的愛憐和對悲慘現實的憤恨與不公,她越來越強烈的意識到,應該把中國社會底層人民最真實的面貌,講給全世界聽,希望那些正在與命運抗爭的人們能從中受到鼓舞,獲取前進的力量。
此後,賽珍珠開始了漫長的寫作生涯。她榮獲諾獎的作品《大地》就是在中國完成,作品中的內容也完全描寫的是與中國有關的內容。
年輕時候的賽珍珠
賽珍珠於1922年在廬山牯嶺開始嘗試寫作。1923年賽珍珠寫出了處女作《也在中國》,此後便屢屢有作品發表。
1925年,賽珍珠還寫了短篇小說《一個中國女子的話》,講了一對異族青年男女的羅曼故事,以「影射」她與徐志摩之間的戀情。此時,在她的骨子裡都已經把自己當成了一個中國人。
1929年,賽珍珠的新作《王龍》又從南京金陵大學(彼時她任教的學校)寄到了紐約莊臺公司,沃爾什又熱情地答應出版,只是覺得《王龍》之名很難為人接受,而書名應「扣人心弦,富有浪漫情調」,建議改用「大地」之類的名字。
1931年春,裝幀精美的《大地》(theGoodEarth)出版,好評如潮,銷量飆升。
《大地》一下子成了1931年和1932年全美最暢銷的書。並且,很快就有了德文、法文、荷蘭文、瑞典文、丹麥文、挪威文等譯本。
南京大學校內賽珍珠故居雕像
賽珍珠後來寫成的《大地三部曲》之《兒子們》(1932年)、《分家》(1935年)——以一卷本《大地上的房子》(1935年)以及其他多種文學作品。
這些書喚起人們注意普遍的人類境況、自然的循環過程以及人類的興衰。
《大地》是一部長篇小說。在《大地》裡,作者以同情的筆觸和白描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勤勞樸實的中國農民的形象,生動地描繪了他們的家庭生活,以飽蘸同情心的筆寫出了「農民靈魂的幾個側面」。
小說敘述的是舊中國的農民王龍從一無所有而成為一個富戶的故事。貧農王龍娶了一個大家庭的女傭阿蘭做妻子。阿蘭沉默寡言,吃苦耐勞,甚至在剛剛生完孩子後掙扎著爬起來和丈夫一起頂著烈日在田裡勞作。但王龍嫌她不夠美貌,對她十分冷淡。大饑荒來了,他們被迫舉家前往南方謀生。王龍在一場動亂中渾水摸魚發了財,靠著阿蘭的幫助,回到家鄉並買了許多田地,富裕起來。他愈發嫌棄髮妻平庸的外貌,另娶了一個妓女。慢慢地,他老了,褪去了年輕時的浮躁和野心,惟一的心願就是守住家業。他告誡兒子們千萬不能賣地,土地才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是孕育一切生命的基礎。
這一作品,跨越了東西文化間的鴻溝,有力改變了不少西方讀者眼中中國那種「歷史悠久而又軟弱落後的神秘國度」印象。
在賽珍珠拿起筆來寫中國農民之前,她看到的類似美國文學作品中,中國人「總是拖髮辮(不用說女的是纏小腳),掛鼻涕,佝僂其形,卑汙其貌,所做之事,總離不了竊盜、強姦、暗殺、毒謀等等看了讓人毛骨悚然的舉動」。
而在《大地》中,中國人這一負面形象被徹底扭轉。在這裡看不到神秘的、不可理喻的人,中國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他們長年累月,抗爭著天災人禍,雖然身上有些固有的弱點和陋習,卻更散發出人類普通成員所具有的人性光輝。
西方媒體稱《大地》是「一部非常優美、非常優美的小說。我們終於從一部小說的字裡行間讀到真實的中國人民,我們在書中看到的不是人們經常描述的荒誕無稽的中國,我們看到的是誠實的農民、忠誠的妻子,富饒的大地、農民的泥土房,布克夫人的小說是如此感人,如此真實」。
賽珍珠1934年永遠地離開了中國。
由於賽珍珠對中國農民生活史詩般的描述,真切而且取材豐富,以及她傳記方面的傑作1938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賽珍珠女士,你通過那些具有高超藝術品質的文學著作,使西方世界對於人類偉大而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人民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認同。……你賦予了我們西方人某種中國精神,使我們認識和感受到那些彌足珍貴的思想和情感,而正是這樣的思想情感,才把我們大家作為人類在這地球上連接在一起。」
回到美國後的賽珍珠,對中國也始終念念不忘,渴望能再次回到中國,特別是在她垂垂老矣的時候,一種落葉歸根的夙願在她心中愈發強烈,在她的心目中始終把中國當成她自己的故鄉。
老年賽珍珠
由於當時的國際政治因素,賽珍珠這一願望之死也沒能如願。
1973年3月6日賽珍珠病逝於美國家中,人們按照她的遺願,在她的墓碑上沒有留下任何墓志銘,只刻下了她親手寫的三個中文大字——賽珍珠!
賽珍珠墓碑
賽珍珠在回到美國之前,早已加入了中國國籍,而且她獲獎的作品也都是在中國期間,以中國籍身份完成,因此說她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一點也不為過!雖然獲獎時她人已經回到了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