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
2、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拉曼不斷追求、勇於探索的精神。
3、學會「惰、忌、諱、液」4個會認字和「惰、稚、疚、液」4個會寫字,掌握「惰性氣體、愧疚、液體、閉目塞聽、陽光融融、暖風徐徐、源源不斷」等詞語。
教學重點:了解印度科學家拉曼是如何發現光散射效應的。
教學難點:理解拉曼的發現給予人們的警示,體會課文中給人以啟迪和教益的句子。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引入新課
1.蘋果熟了會從樹上落下來這是人們司空見慣的現象,而牛頓小時候卻想「為什麼它向下落而不是向上?」長天后,他發現了「地球引力」;水壺裡的水開了,壺蓋會不停地跳起來,這引起了瓦特的注意,他長大後發明了蒸汽機……凡是有所作為的科學家,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具有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從而不斷有了科學的發現與發明,有了科技的進步,有了人類的現代文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印度著名的物理學家拉曼的故事。
2.板書課題,讀題。
3.簡介人物。
拉曼(1888——1970)。因光散射方面的研究工作和拉曼效應的發現,獲得了1930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拉曼是印度人,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亞洲科學家。拉曼還是一位教育家,他從事研究生的培養工作,並將其中很多優秀人才輸送到印度的許多重要崗位。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按要求進行讀課文,自學生字詞,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什麼?
2.小組交流自學情況。
3.匯報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檢查認讀。
(2)理解詞語。
(3)說一說課文主要講了什麼?
4.給文章文段,概括段意。
三、細讀課文,理解感悟。
1.學生默讀課文第l—8自然段,說說地中海得名的原因?
2.「饒有興味」是什麼意思?
3.從對話中初步感知這是一個怎樣的小男孩兒?
4.拉曼認為海水呈藍色的原因是什麼?
5.教師適時點撥,引導深入理解。
四、課堂小結。
從男孩兒與媽媽的談話中可以看到,他知道這個大海叫地中海後,還要知道為什麼叫這個名字,進而還想知道海水為什麼是藍的。他總能從已經知道的知識裡產生新的問題,想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東西。這對母子的對話引起發拉曼的興趣,並給孩子做出解釋。
五、作業設計。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搜集資料,了解中外科學家因好奇心而獲成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