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是無色透明的,而大海是藍色的,為什麼呢?這個在現代人看來頗為簡單、被列入《十萬個為什麼》的問題,在一個世紀以前,科學家們卻搞不清楚,直到一位印度科學家進行深入研究,給出完美答案,他也因此獲得諾貝爾獎……
1
1921年夏天,在歐亞大陸與非洲大陸之間的地中海上,一艘豪華輪船緩緩行駛著。蔚藍蒼茫的海面風平浪靜。船尾的甲板上,一個八九歲的男孩與母親正在看海。
「大海為什麼是藍色的?」男孩突然發問。慈愛的母親一時語塞,便向旁邊的一位印度籍中年人投去求援的目光。
中年人蹲下來,牽著小男孩的手,猶豫了一會兒說:「這是因為海水反射了天空的藍色。」
藍色的地中海(網絡圖)
中年人之所以猶豫,是因為男孩所問的問題,他已經關注有些年頭。他計劃本次返航回到印度,便全力研究這個問題。
他叫拉曼,33歲,時任印度的最高學府——加爾各答大學物理學教授。
在加爾各答大學,拉曼正常授課外,抓緊時間進行聲學和力學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英國科學界的注意。
當時的印度屬於英國的殖民地,拉曼心中燃燒著熾熱的愛國主義情懷。他認為歐洲人能辦到的事兒,印度人也能辦到。
多年的科學研究中,拉曼對英國物理學家瑞利(注一)關於光的散射(注二)的理論產生了懷疑。
瑞利通過實驗得出一個結論,即太陽光遇到大氣分子後,紅色光大部分被吸收,藍色光大部分被散射,所以天空一般呈藍色;他進一步推斷說,之所以海水沒有顏色,看起來是藍色,是因為反射了天空的顏色。
天空中的藍色是這樣形成的(網絡圖)
不知道是由於從小就養成的對自然奧秘刨根問底的習慣,還是由於研究光散射問題時查閱文獻中的深入思考,拉曼一直對瑞利的推斷——大海反射了天空的顏色而變藍感到懷疑。
這種懷疑,一直持續到他代表印度科學界出席在英國牛津召開的英國大學會議,乘船經過地中海,遇到這位好奇的男孩。為了不讓男孩失望,他便「借」瑞利的話進行回答。
話說拉曼答完男孩的問題後,內心總感覺不踏實。他快步回到船艙,翻閱了相關資料;見沒有結果,便拿出一臺尼科爾稜鏡(注三),來到甲板上,仔細觀察海面。
之所以選用這種鏡子,是因為觀察從海面反射的光線時,可以消去來自天空的藍光,這樣看到的光就是海水自身的顏色。
尼科爾稜鏡示意圖(網絡圖)
「天啊,海水的顏色居然比天空的藍色更深,」拉曼小聲嘀咕著,「原來,藍色的大海根本不是反射藍色的天空,瑞利的話不對。」
眼見為實,拉曼確認瑞利的第二個問題是錯的。可是,由於缺乏更多的實驗設備,他只能按捺住好奇心,準備回到印度再研究。
一路上,男孩的問題一直縈繞在他腦海,揮之不去。
2
當年9月,剛剛回到加爾各答大學,拉曼便與助手一起探索藍色大海的奧秘。他用光柵分析海水的顏色,發現海水光譜的最大值比天空光譜的最大值更藍。這進一步說明大海的顏色並非由天空的顏色引起,而是其本身的一種特性。
接著,拉曼通過觀察光線穿過純淨水及冰塊時的散射的實驗,得到許多有力的證據,最終取得可喜的成果。
1922年《英國皇家學會會報》發表了拉曼的一篇論文。文中細緻分析了水分子對光線的散射使海水顯出藍色的原理:太陽光是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光複合而成,從紅光到紫光,波長由長漸短,其中波長較長的紅光、橙光、黃光穿透能力強,最易被水分子所吸收;波長較短的藍光穿透能力弱,遇到純淨海水時,最易被水分子散射,這就是藍色大海的真正奧秘。
論文最後表示,瑞利關於藍色天空的結論是正確的,但對藍色海水的解釋不合理。
探索藍色天空奧秘的瑞利(網絡圖)
拉曼終於用行動告訴世人:歐洲人不一定能辦到的事兒,印度人也能辦到。
讓拉曼更激動喜的是,他在實驗中發現,光的散射這一課題的研究意義遠遠超出了課題本身:它很可能把光學帶到深奧的物理化學領域。
這種信念對拉曼的後期工作帶來兩方面影響:一是把光的散射問題作為加爾各答大學科研活動的主題之一;二是通過各種精巧的實驗研究光的散射,並歸納成一種物理現象。
3
此後5年多時間,拉曼與助手一起,全力研究光經過固體、液體和氣體物質時發生的散射現象。實驗中,他們多次改變光源、透鏡、檢測器等,只為證明數據的準確。
1928年2月28日下午,拉曼與助手做了一個在光學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實驗。他從目測分光鏡裡看到在藍光和綠光的區域裡,有兩根以上的尖銳亮線;這兩根線的波長比入射光頻率更低。
綜合之前實驗,拉曼得出一個結論:光線照射到樣品表面時,物質中的分子吸收了部分能量,發生不同方式和程度的振動,然後散射出較低頻率的光。
拉曼實驗簡圖(網絡圖)
半個月後的3月16日,拉曼在南印度科學協會成立大會上,作了以《一種新的輻射》為題的報告,報告中詳細介紹了實驗過程及理論解釋。不久,英國物理學家普林賽姆提議把拉曼關於光散射的結論稱為「拉曼效應」。這一稱法很快被各國科學家接受。
一石激起千層浪。拉曼效應傳遍全世界,引起國際科學界的高度評價和極大關注。英國皇家學家將之稱為「(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實驗物理學最卓越的三四個發現之一(《今日科學》雜誌)」,美國光譜學權威伍德則認為「拉曼教授為分子結構的研究開闢了全新的領域……」
1928—1937年間,世界上發表了1785篇關於拉曼效應的論文,研究成功了2500種以上的化合物。
拉曼效應的發現,不但為研究物理結構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手段,也為全世界科學研究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拉曼因此獲得1930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第一個榮獲諾貝爾科學獎的亞洲人。
據說,獲獎消息是加爾各答一家新聞機構進行電話通知的。當時,拉曼正在實驗室裡專心工作,他的學生接到電話後,衝進實驗室,激動地報告這一消息。
拉曼反應很平靜,只問了一句話:「是我獨享,還是必須與陌生人分享?」
或許,他的思維已經跳到水平如鏡的地中海上,自己正用尼科爾稜鏡觀察蔚藍色的大海……
拉曼像(網絡圖)
-------------------------------------------------
【人物檔案】
拉曼(1888—1970),印度物理學家,因光散射方面的研究工作和喇曼效應的發現,獲得了1930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是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亞洲科學家。他也教育家,從事研究生的培養工作,並將其中很多優秀人材輸送到印度的許多重要崗位。1934年,拉曼和其他學者一起創建了印度科學院,並親任院長。
【注釋】
1、 瑞利(1842—1919):英國物理學家,世界上第一個用科學詮釋「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人。原名約翰·威廉·斯特拉特,尊稱瑞利男爵三世。1892年瑞利從密度的測量中發現了第一個惰性氣體——氬;1904年因發明「瑞利散射」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2、 光的散射:光在傳播過程中,會不斷遇到障礙物,當障礙物的大小和波長差不多的時候,障礙物會有選擇性得透光光線,而使得另一些光的傳播方向發生偏轉,就好像三稜鏡能讓光散開一樣,這個現象叫光的散射。
3、 尼科爾稜鏡:利用光的全反射原理與晶體的雙折射現象製成的一種偏振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