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曼Raman是一位印度物理學家,因光散射方面的研究工作和拉曼效應的發現,獲得了193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是亞洲第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他16歲就完成大學學業,19歲以優異成績獲得碩士學位。1906年,他18歲時在英國著名科學雜誌《自然》發表了論文,是關於光的衍射效應的。1917年被邀請破例擔任物理學教授。
1928年,拉曼在《一種新的輻射》一文中指出:當單色光定向地通過透明物質時,會有一些光受到散射。散射光的光譜,除了含有原來波長的一些光以外,還含有一些弱的光,其波長與原來光的波長相差一個恆定的數量。這種單色光被介質分子散射後頻率發生改變的現象,稱為併合散射效應,又稱為拉曼效應。
拉曼光譜對於分子鍵合以及樣品的結構非常敏感,因而每種分子或樣品都會有其特有的光譜「指紋」。這些「指紋」可以用來進行化學鑑別、形態與相、內壓力/應力以及組成成分等方面的研究和分析。拉曼光譜的應用範圍遍及化學、物理學、生物學和醫學等各個領域,對於純定性分析、高度定量分析和測定分子結構都有很大價值。
拉曼光譜的優點:提供快速、簡單、可重複、無損的定性定量分析,它無需樣品準備,樣品可直接通過光纖探頭或者通過玻璃、石英測量。由於水的拉曼散射很微弱,拉曼光譜是研究水溶液中的生物樣品和化學化合物的理想工具。因此,拉曼光譜在分子診斷方面適用於臨床絕大多數檢驗項目,還可以用於病毒、癌細胞的分析鑑定。
拉曼光譜已經在食品藥品領域廣泛應用,比如檢測水果表面農藥殘留;在醫學檢測領域,因為人體檢測濃度很低,人體組織是混合物,要實現拉曼的人體活體檢測很不容易,要結合各種光學數理邏輯計算才能成功,比如拉曼光譜在人體血糖無創檢測的應用,近年來有眾多學者進行了相關的研究。
未來,相信拉曼光譜技術不斷成熟,並應用在更多的領域,比如雷射拉曼光譜、基於納米結構的表面增強拉曼光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