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17:00基礎課部高思敏博士在6109教室舉行了題為《強致癌物黃麴黴素B1的檢測—表面增強拉曼散射》的學術報告會。此次學術報告由校區人事處、科學技術處、教務處、工會、黨委宣傳部、高教研究所主辦,基礎課部承辦。
基礎課部物理教研室主任鄭家樹老師主持此次報告,並簡要地介紹了高思敏博士的求學背景及研究領域。高思敏博士從幾則引起社會高度聚焦的新聞展開了本次報告的內容。黃麴黴素作為一種分毒素,攜有劇毒的同時還具有強致癌性,黃麴黴素B1作為其中一種,是現今已經發現的分子毒素中結構最穩定、毒性最強、產毒量最大的,不易去除,因此對如何規避黃麴黴食品汙染事故帶來了巨大挑戰。免疫親和柱與高效液相色譜法結合應用是目前採用較多的一種方法,適應了不同的檢測目的和要求,但限值較大,亟待新的痕量檢測方法在黃麴黴素的檢測領域的應用。
表面增強拉曼光譜技術(SERS)具有高達單分子檢測的靈敏度以及準確反映分子種類的分子指紋圖譜識別能力,因此極其適用於黃麴黴素的檢測。高思敏博士提到:「表面增強拉曼光譜有化學增強和物理增強兩種機理共同起作用。」利用電荷轉移模型和活位模型,分別對柱狀、菱形以及三角形銀基底的拉曼信號增強能力和增強特點進行了深入分析。然而由於物理增強機制的缺位,理論分析結果與實驗結果依然有著一定的特異性差異——實驗結果中物理增強和化學增強同時存在,因此對黃麴黴素的表面增強拉曼光譜檢測的研究在於理論模擬對兩種增強機理的結合。
最後,鄭家樹主任對高思敏博士的學術報告進行了總結,並感謝高博士為大家獻上的這場精闢的學術講解。在報告問答環節,聆聽報告的各位老師和同學就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展開了相應的討論,高思敏博士通過幽默而又嚴謹的方式跟大家探討了黃麴黴素SERS檢測理論模擬和實驗中存在的各種挑戰和機遇,並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歷程和科研方法。至此報告會圓滿結束。(文/沈軍鋒)
高思敏, 2013年獲得西南交通大學工學博士學位,同年進校工作。主要從事原子與分子物理,表面增強拉曼散射,電子轉移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已參與了多項科研項目,且發表數篇學術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