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及合作者依託蘭州放射性束流線(RIBLL-1),在3.5倍庫侖位壘能區,開展了中子滴線核11Be在208Pb靶上的彈性散射和破裂反應實驗研究,並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對深入理解奇特核結構對於反應機制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滴線區新物理的研究是當前放射性束物理研究的前沿科學問題之一。新的結構自由度和有效相互作用對反應機制及奇特核結構的研究,受到國內外各大實驗室的廣泛關注,包括彈性散射和破裂反應在內的直接核反應是放射性核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此前,對輕質量滴線核在重靶上的彈性散射和破裂反應研究主要集中在庫侖勢壘能區。
在高於庫侖勢壘能區,科研人員首次開展了中子滴線核11Be在208Pb靶上的彈性散射和破裂反應實驗研究,通過使用新的探測裝置及方法,提高了束流使用效率及實驗精度。實驗測量到的彈性散射角分布表現出明顯的耦合道效應,即庫侖虹被明顯壓低,首次確認了11Be在高於庫侖勢壘能區存在強耦合道效應的現象。計算結果表明,可忽略對該反應系統核心激發的影響。此外,實驗還首次測量了破裂截面角分布和能譜,結果表明,非彈破裂對破裂截面做出重要貢獻,尤其是在大角度區域。能譜表明,此反應系統的後加速效應(post-acceleration effect)明顯。
該研究結合近代物理所此前開展的質子滴線核8B和9C的彈性散射實驗研究,對高於庫侖勢壘能區的耦合道效應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發揮了大科學裝置的優勢和特色。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項目的支持,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Physics Letters B上。
論文連結
圖1.11Be在208Pb靶上的彈性散射角分布,並與耦合道計算比較。(段芳芳/圖)
圖2.破裂反應角分布,並與理論計算比較(段芳芳/圖)
【來源:中國科學院科技產業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