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物理所在超導離子源高電荷態鈾離子束流強度研究中獲進展

2020-11-23 中國科學院

近代物理所在超導離子源高電荷態鈾離子束流強度研究中獲進展

2019-09-11 近代物理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核物理是通過原子核反應研究物質核微觀層次上的基本結構和相互作用,重要核反應的截面一般都非常低,要提高核反應事件率使重離子核物理獲得突破性發現,關鍵瓶頸之一是如何提高加速器的重離子束流強度,提高重離子束流強度的關鍵是高電荷態離子源。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離子源研究組近日在超導高電荷態離子源上產生了一系列高電荷態鈾離子束流強度世界新紀錄,為近代物理所已開工建設的國家「十二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HIAF」提供強流高電荷態極重離子束奠定了基礎。

  超導ECR(電子迴旋共振)離子源是產生強流高電荷態離子束的磁約束等離子體裝置,蘭州重離子加速器研究裝置所需的高電荷態重離子束主要由超導ECR離子源提供。近代物理所離子源研究組利用超導磁約束結構、磁場新構型和微波饋入新方法,解決了高電荷態等離子體約束和電子碰撞電離產生並引出高電荷態離子束的問題,自主設計研製的超導ECR離子源是目前國際上性能最好的高電荷態離子源之一(如圖1所示)。絕大部分高電荷態重離子束流強度的世界紀錄都是由近代物理所的超導ECR離子源產生或保持,只有高電荷態鈾離子束的束流強度由於材料性能等原因稍遜於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超導ECR離子源。該研究組通過數年的深入研究,自主研製成功高穩定性感應加熱高溫蒸發爐,可以在4特斯拉強磁場和超過2000度高溫的條件下長期穩定工作,從而解決了鈾蒸汽穩定供應問題。該研究組近期在國際上首次把Vlasov型微波輻射器應用於超導ECR離子源,改善了加熱ECR等離子體的微波功率分布,提高了微波加熱ECR等離子體的效率,形成了利於高電荷態離子產生的熱電子能量和密度分布,在相同微波功率下把產生的高電荷態離子束流強度提高了13%-30%。近日該研究組在超導ECR離子源上利用24GHz18GHz雙頻微波加熱的方法以及感應加熱高溫蒸發爐,首次產生了238U33+ 450 微安、238U42+ 60 微安、238U46+ 26微安和238U54+ 2.6微安等高電荷態鈾離子束(鈾離子多電荷態譜如圖2所示),這是高電荷態鈾離子束流強度最新世界紀錄。

  以上研究成果在91至6日由近代物理所主辦在蘭州召開的第十八屆國際離子源會議(1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on Sources ICIS'19)上,以兩個大會邀請報告和一個會議口頭報告的形式進行了詳細報告與交流,受到了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來自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的T. Nakagawa博士在其大會的總結報告(Conclusion Remarks)中將上述研究成果作為大會亮點進行評述。該研究組博士郭俊偉因在微波匹配和新饋入模式研究方面的進展,經過會議國際評獎委員會評選,獲得本次會議唯一的最佳口頭報告即「青年科學家獎」(Young Scientist Award)。

  本次國際離子源會議在蘭州成功召開,來自全世界60多家科研機構和高校的200餘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交流探討離子源物理、技術、應用及其相關領域的發展現狀與趨勢,會議情況及報告詳見(https://icis2019.impcas.ac.cn/event/1/)。該系列國際會議始於1969,每兩年一次(70-80年代曾停辦幾屆),是國際上規模最大的以離子源為主題的國際學術會議。上一屆會議2017年由歐洲核子中心(CERN)在瑞士日內瓦主辦,下一屆會議將於2021年由加拿大的TRIUMF實驗室主辦。

  該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大科學裝置維修改造項目、國家基金委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等資助。

 

圖1:超導ECR離子源SECRAL II 

 

2:優化420 eμA 238U33+ 時的多電荷態譜圖和測量的水平方向束流發射度 


  核物理是通過原子核反應研究物質核微觀層次上的基本結構和相互作用,重要核反應的截面一般都非常低,要提高核反應事件率使重離子核物理獲得突破性發現,關鍵瓶頸之一是如何提高加速器的重離子束流強度,提高重離子束流強度的關鍵是高電荷態離子源。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離子源研究組近日在超導高電荷態離子源上產生了一系列高電荷態鈾離子束流強度世界新紀錄,為近代物理所已開工建設的國家「十二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HIAF」提供強流高電荷態極重離子束奠定了基礎。
  超導ECR(電子迴旋共振)離子源是產生強流高電荷態離子束的磁約束等離子體裝置,蘭州重離子加速器研究裝置所需的高電荷態重離子束主要由超導ECR離子源提供。近代物理所離子源研究組利用超導磁約束結構、磁場新構型和微波饋入新方法,解決了高電荷態等離子體約束和電子碰撞電離產生並引出高電荷態離子束的問題,自主設計研製的超導ECR離子源是目前國際上性能最好的高電荷態離子源之一(如圖1所示)。絕大部分高電荷態重離子束流強度的世界紀錄都是由近代物理所的超導ECR離子源產生或保持,只有高電荷態鈾離子束的束流強度由於材料性能等原因稍遜於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超導ECR離子源。該研究組通過數年的深入研究,自主研製成功高穩定性感應加熱高溫蒸發爐,可以在4特斯拉強磁場和超過2000度高溫的條件下長期穩定工作,從而解決了鈾蒸汽穩定供應問題。該研究組近期在國際上首次把Vlasov型微波輻射器應用於超導ECR離子源,改善了加熱ECR等離子體的微波功率分布,提高了微波加熱ECR等離子體的效率,形成了利於高電荷態離子產生的熱電子能量和密度分布,在相同微波功率下把產生的高電荷態離子束流強度提高了13%-30%。近日該研究組在超導ECR離子源上利用24GHz和18GHz雙頻微波加熱的方法以及感應加熱高溫蒸發爐,首次產生了238U33+ 450 微安、238U42+ 60 微安、238U46+ 26微安和238U54+ 2.6微安等高電荷態鈾離子束(鈾離子多電荷態譜如圖2所示),這是高電荷態鈾離子束流強度最新世界紀錄。
  以上研究成果在9月1日至6日由近代物理所主辦在蘭州召開的第十八屆國際離子源會議(1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on Sources ICIS'19)上,以兩個大會邀請報告和一個會議口頭報告的形式進行了詳細報告與交流,受到了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來自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的T. Nakagawa博士在其大會的總結報告(Conclusion Remarks)中將上述研究成果作為大會亮點進行評述。該研究組博士郭俊偉因在微波匹配和新饋入模式研究方面的進展,經過會議國際評獎委員會評選,獲得本次會議唯一的最佳口頭報告即「青年科學家獎」(Young Scientist Award)。
  本次國際離子源會議在蘭州成功召開,來自全世界60多家科研機構和高校的200餘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交流探討離子源物理、技術、應用及其相關領域的發展現狀與趨勢,會議情況及報告詳見(https://icis2019.impcas.ac.cn/event/1/)。該系列國際會議始於1969年,每兩年一次(70-80年代曾停辦幾屆),是國際上規模最大的以離子源為主題的國際學術會議。上一屆會議2017年由歐洲核子中心(CERN)在瑞士日內瓦主辦,下一屆會議將於2021年由加拿大的TRIUMF實驗室主辦。
  該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大科學裝置維修改造項目、國家基金委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等資助。
   
  圖1:超導ECR離子源SECRAL II 
   
  圖2:優化420 eμA 238U33+ 時的多電荷態譜圖和測量的水平方向束流發射度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趙紅衛獲國際離子源領域最高獎"明亮獎"
    >我國超導高電荷態ECR離子源研究獲重大進展 近期在美國召開的第十三屆國際離子源大會上,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長趙紅衛與美國勞倫斯貝克利國家實驗室(LBNL)核科學部副主任克勞德拉依尼斯(Claude Lyneis),88英尺回旋加速器室主任戴妮婭拉賴特訥(Daniela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蘭州重離子研究裝置
    SSC 是我國自主研製的首臺大型中能重離子加速器裝置(最高能量為 100 AMeV),也是目前國際上正在運行的三大常溫重離子回旋加速器之一。在最近20年中,為產生強流高電荷態離子束,成功研製出常溫線圈、全永磁、蒸發冷卻和全超導電子迴旋共振離子源,在國際上形成獨特的 ECR 離子源體系,一直保持著高電荷態重離子連續束流強度的世界紀錄,引領著國際強流高電荷態離子束產生及 ECR 離子源技術發展。
  • 第17屆國際ECR離子源及其應用研討會在蘭州召開
    9月17日至21日,「第17屆國際電子迴旋共振離子源及其應用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舉行。中、外70多位專家參加了會議。    這次會議研討的內容涵蓋ECR離子源最新發展、ECR離子源理論與關鍵技術、微波與等離子體、磁場約束、束流傳輸、束流診斷技術、ECR離子源相關應用、放射性束的產生等多個方面。本次會議的亮點之一是近代物理所最新建成的具有創新結構的高電荷態超導ECR離子源SECRAL。該離子源調試產生的許多高電荷態離子束的流強是目前國際上該領域的最高流強記錄。
  • 近代物理所高電荷態離子雙電子複合精密譜研究獲進展
    宇宙中95%以上的可見物質都處於等離子體狀態,在恆星、超新星遺蹟、星系、行星狀星雲、X射線雙星和活動星系核等研究中均涉及等離子體原子物理過程。電子-離子複合是等離子體環境中重要的碰撞反應之一,精確的電子-離子複合速率係數是天體物理和聚變等離子體建模最基本的輸入參數之一。雙電子複合過程伴隨的退激輻射往往可以作為診斷等離子體中電子溫度、密度的有效探針。
  • 高電荷態離子雙電子複合精密譜研究獲進展
    宇宙中95%以上的可見物質都處於等離子體狀態,在恆星、超新星遺蹟、星系、行星狀星雲、X射線雙星和活動星系核等研究中均涉及等離子體原子物理過程。電子-離子複合是等離子體環境中重要的碰撞反應之一,精確的電子-離子複合速率係數是天體物理和聚變等離子體建模最基本的輸入參數之一。雙電子複合過程伴隨的退激輻射往往可以作為診斷等離子體中電子溫度、密度的有效探針。
  • 「低能量強流高電荷態重離子研究裝置(LEAF)」項目科學目標研討會...
    「低能量強流高電荷態重離子研究裝置(LEAF)」項目科學目標研討會召開 2017-05-31 近代物理研究所   5月25日,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製項目「低能量強流高電荷態重離子研究裝置」
  • 電子渦旋束流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員通過電子云概念以及洛倫茲變換性質,研究電子渦旋束流的角動量性質,並結合不同外電場、磁場首次提出操縱電子渦旋束流及其角動量的方法
  • 科研進展---中國科學院
    超導高電荷態ECR離子源主要性能達國際最好水平 近代物理所承擔的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超導高電荷態ECR離子源」建成出束。在18GHz微波頻率和1.5—2kW微波功率下的初步調試結果為:16O6+和16O7+束流強度分別達到了2.2mA和0.7mA;40Ar11+束流強度達到了0.58mA,這是目前該領域國際上的最新流強記錄。
  • 近代物理所等在11Be的反應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及合作者依託蘭州放射性束流線(RIBLL-1),在3.5倍庫侖位壘能區,開展了中子滴線核11Be在208Pb靶上的彈性散射和破裂反應實驗研究,並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對深入理解奇特核結構對於反應機制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 新進展!國科大最新科研動態有這些...
    科研動態概覽01助力五星紅旗首次在月球獨立展示02新冠病毒刺突蛋白與宿主親和力計算獲進展03揭示硝酸鹽誘導的磷響應機制04中心體蛋白調控大腦發育機制研究獲進展該系統於2020年12月14日在錦屏深地實驗室安裝並成功出束,可產生20emA的He+、10emA的He+、2.5emA的He2+束流,束流的穩定性好於驗收指標±5%的要求,離子源束流能散小於50eV。
  • 我國核天體物理實驗研究再添「利器」 錦屏深地核天體物理加速器...
    我國核天體物理實驗研究再添「利器」錦屏深地核天體物理加速器成功出束每日甘肅網12月29日訊據蘭州晚報報導 12月26日,由中核集團原子能院和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聯合自主研製的世界上束流強度最高的深地加速器裝置——錦屏深地核天體物理加速器成功出束。
  • 新進展!中國科學院大學最新科研動態有這些
    04中心體蛋白調控大腦發育機制研究獲進展Talpid3蛋白是一個定位於中心粒上的蛋白,遺傳學研究表明Talpid3(KIAA0586)基因突變會導Joubert綜合症。Joubert綜合症是一種纖毛缺陷導致的罕見的嚴重的神經發育疾病,患者小腦和腦幹畸形或發育不全,出現共濟失調和平衡障礙,但是大腦皮層發育是否正常卻鮮有報導。
  • 20超導量子比特薛丁格貓態製備獲進展
    近期,由浙江大學王浩華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範桁、鄭東寧課題組所組成的超導量子計算團隊,在長期合作的基礎上,最近又與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等國內單位密切合作,在超導多量子比特糾纏態的製備方面取得新進展。
  • 記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ADS團隊—新聞—科學網
    慶祝超導腔成功過束。   回憶剛接受任務的狀況,該項目首席科學家、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長徐瑚珊說:「我們作好了充分的艱苦奮鬥的準備,因為ADS是值得奮鬥一生的科研事業。」 ADS(加速器驅動次臨界系統)被認為是解決核廢料處理處置和核安全問題的最有效途徑。不僅如此,高功率質子(離子)直線加速器,在國防和科研等其他領域也有廣泛和迫切的需求,這是提升國家戰略能力的關鍵技術。
  • FIB小知識:離子源的種類
    Ga+離子源Ga+離子源的結構如下圖所示, 發射極為尖端半徑≤ 10µm的鎢絲,液態Ga加熱後覆蓋到鎢針尖上,為了使襯底上液態金屬形成角狀, 外加電場必須達到一定強度。發射開始時, 束流強度逐漸增加。到達樣品上的離子束流的大小通過光闌孔徑來控制,使用液態Ga+ 離子源的FIB的束流一般小於100nA,因此該類FIB的微區加工能力有限,合理的加工尺寸往往小於幾十微米。2.
  • 中科大超導研究團隊在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科大超導研究團隊在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物理系中科院強耦合量子材料物理實驗室陳仙輝、吳濤等人組成的超導研究團隊近日在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科學家在11Be的反應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及合作者依託蘭州放射性束流線(RIBLL-1),在3.5倍庫侖位壘能區,開展了中子滴線核11Be在208Pb靶上的彈性散射和破裂反應實驗研究,並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對深入理解奇特核結構對於反應機制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滴線區新物理的研究是當前放射性束物理研究的前沿科學問題之一。
  • 國際首臺25MeV連續波超導質子直線加速器通過達標測試
    據中國近代物理研究所網站8日消息,2017年6月5日至7日,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任務局組織測試專家組對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和高能物理研究所聯合研製的ADS先導專項25MeV質子直線加速器進行了現場測試。測試專家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蘭州大學、中國科學院應用物理研究所和近代物理所等單位的專家組成,近代物理所魏寶文院士擔任測試組組長。
  • 大連化物所在溶劑極性調控光子上轉換體系發光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韓克利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的溶劑極性調控的三重態-三重態上轉換發光體系,相關工作發表在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