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工程熱物理所化工動力多聯產與溫室氣體減排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分布式供能研究團隊在煤基化工-動力多聯產節能機理、關鍵技術研發及系統集成與優化等方面開展了相關工作,進展如下:
一、機理研究層面
採用分析方法,研究了多聯產系統的損失分布規律,發現並揭示了化工合成過程損失在高化工轉化率時的「能耗拐點現象」。
針對聯產系統CO2捕集,從燃料轉化過程中吉布斯自由能轉化利用思路出發,探索了燃料轉化過程中吉布斯自由能損失規律與CO2的富集機制,闡明了吉布斯自由能利用和CO2分離能耗之間的耦合關係,進而揭示聯產系統CO2捕集能耗最小化機理。研究機理表明,通過燃料的適度轉化,可避免燃料轉化過程中過高的吉布斯自由能損失,實現燃料轉化反應的吉布斯自由能利用並富集CO2,能夠達到能源系統化學能梯級利用和降低CO2分離功的雙重目的,實現二者的有機耦合。
二、關鍵技術研發
開展三項關鍵技術研發:關鍵化工合成過程的催化劑及工藝研發、低能耗CO2分離技術、新型煤氣化技術。
針對多聯產系統中涉及到的合成反應,開發了用於甲烷化的鎳基催化劑。甲烷化反應的溫度區間為350~700℃,該催化劑在此溫度區間內能夠保持良好的催化活性、熱穩定性及機械強度等。
開發了利用碳酸鉀溶液結晶法脫除CO2的工藝。對於傳統的碳酸鉀溶液吸收工藝,由於富液中含有大量水分(一般約60%~70%),溶液再生時需要消耗大量的熱量用以水分蒸發,導致CO2再生能耗高。而碳酸鉀溶液結晶法吸收工藝利用碳酸鉀的結晶特性,將碳酸鉀富液結晶濃縮後再送入再生塔,大幅降低了再生塔由於水分蒸發而帶來的熱量浪費,該工藝可使CO2再生能耗低到傳統工藝的40%~60%。
另外,還開展了「煤炭碳氫組分分級氣化」新型煤氣化技術的研發與實驗驗證。該技術已經完成了部分煤種測試及反應條件測試。目前,正在搭建小規模的實驗裝置,有望在數月內完成小規模調試。
三、系統集成與創新
通過流程創新,提出了化工未反應氣適度循環型、無調整適度循環型,以及回收CO2的多個聯產系統。研究表明,相對於帶CO2捕集的IGCC 和化工單產系統,回收CO2 的聯產系統具有良好的節能效果,在設計條件下系統相對節能率可達14%~21%。通過化工未反應氣適度循環,回收CO2 的聯產系統能夠避免化工合成單元能耗隨轉化率急劇上升的現象(「拐點現象」),同時實現CO2的富集,存在最佳化工循環倍率,使得聯產系統熱力性能最佳。聯產系統相對於IGCC和SNG分產系統的吉布斯自由能收益可抵消CO2的分離功,實現負能耗代價捕集CO2。
目前相關工作已獲得多項授權專利,研究成果已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pplied Energy, ASME Transactions等多個國內外期刊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