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鐵磁共振研究核-殼多鐵納米纖維的逆磁電效應

2020-12-06 Espun

本文旨在通過鐵磁共振(FMR)研究電場作用下鎳鐵氧體(NFO)-鋯鈦酸鉛(PZT)同軸納米纖維中的磁電(ME)耦合性質。採用靜電紡絲法製備了以鐵氧體為核,以PZT為殼的同軸纖維。

通過電子顯微鏡和掃描探針顯微鏡確認了退火纖維的核-殼結構。為了研究逆ME效應,即纖維對外加電場的磁響應,利用近場掃描微波顯微鏡(NSMM)在5-10GHz下對單根纖維進行了FMR測量,獲得了複合散射參數S11的振幅和相位隨偏置磁場的變化曲線。電壓-ME耦合Av由施加在纖維上的偏置電壓(V=0-7V)的共振場Hr的偏移確定。NFO核/PZT殼結構的係數Av估計為-1.92 kA/Vm(-24 Oe/V)。本研究建立了纖維的逆ME效應模型,其理論估算值與實驗數據非常吻合。

圖1.(a)NFO核-PZT殼纖維的SEM顯微照片。(b)NFO核和PZT殼的單纖維SEM圖像。(c)NFO核-PZT殼退火纖維的XRD數據。

圖2.(a)NFO核-PZT殼納米線的室溫磁化強度M與磁場強度H的關係。(b)在圓盤形退火纖維顆粒上測得的NFO核-PZT殼的極化強度P與電場強度E的關係。

圖3.示意圖顯示了使用近場掃描微波顯微鏡在纖維上進行鐵磁共振測量的設置。

圖4.單根NFO核-PZT殼纖維在5.4GHz下的(a)S11振幅,(b)S11相和(c)電容的NSMM圖像。

圖5.(a)在外加磁場H下用於FMR測量的單根NFO核-PZT殼纖維的NSMM S11圖像。黃點表示測量期間NSMM尖端的位置。納米線總直徑為800nm,NFO核直徑為400nm。(b)單根NFO核-PZT殼纖維在5.4GHz下的S11幅度和相位與外加磁場H的關係。

圖6.用NSMM測量NFO核-PZT殼纖維的FMR信號,(a)FMR共振場Hr與頻率f的關係。(b)在5.4GHz下,當外加電壓不同時,S11幅度與磁場H的關係。(c)在5.4GHz下,FMR共振場Hr與0-7V外加電壓的關係。

圖7.NFO核-PZT殼結構示意圖。

圖8.在5.4GHz下測量(正方形)和計算(直線)的共振場Hr隨納米纖維外加直流電壓V的變化。

圖9.電壓-ME係數在理論上對核-殼纖維直徑的依賴性。結果是一系列鐵氧體核直徑與PZT殼外徑的比值。

相關焦點

  • 磁性薄膜測量新突破:鐵磁共振FMR實現全方位搭配、升級!
    在上述的研究中,yig作為磁性絕緣體材料,有著其獨特的物理性能,其擁有低的gilbert阻尼因子。sun[3]等利用鐵磁共振系統對yig薄膜進行了阻尼的測試研究,測出yig的阻尼因子大小約10-4。在對磁性材料的研究中,阻尼因子α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參數,可以幫助我們提升電路及電子器件的傳輸效率和傳輸速度。
  • 深圳先進院在多鐵材料納米力學性能表徵領域取得進展
    多鐵材料是一種同時具有鐵彈、鐵電、鐵磁兩種或兩種以上序參數耦合的多功能材料。多鐵磁電材料能展現出獨特的磁電耦合效應,其在傳感器、多態存儲、自旋電子器件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多鐵納米材料由於能夠促進電子器件的多功能化、集成化及微型化,近年來受到廣泛的關注和研究。
  • 電紡碳/鐵納米纖維:鐵的催化作用及其在去除六價鉻中的應用
    Carbon:電紡碳/鐵納米纖維:鐵的催化作用及其在去除六價鉻中的應用DOI:10.1016/j.carbon.2020.05.031 本研究製備了電紡聚丙烯腈/硝酸鐵(PAN/Fe(NO3)3)納米纖維,並將其用作通過碳化工藝生產碳/鐵納米纖維的前驅體
  • 田中群院士最新綜述:核-殼結構納米粒子增強拉曼光譜
    在早期階段,主要研究具有單一組分的納米材料,觀察到其許多優異的性質,包括更高的表面原子比、可調諧的光學性質、易於加工和優異的催化性能。隨著合成和表徵技術的快速發展,研究人員發現,與單組分納米材料相比,多組分納米材料可以獲得更好的性能,並且它們組成和結構的多樣性可以顯著拓寬其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因此,核-殼納米材料已經成為近年來熱門研究課題之一。
  • 【材料】日光浴抗衰老防氧化——金屬氧化物光催化纖維的自保護抗氧化效應觀察
    金屬氧化物光催化纖維的合成過程與形貌東華大學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王宏志教授、侯成義博士與>丹麥技術大學化學系池其金副教授、電鏡中心緊密合作,觀測到多種金屬納米顆粒在光照下激發的表面等離子共振(LSPR)效應能夠有效阻止其表面金屬—氧鍵的生成。
  • 磁性氧化鐵納米材料在癌症診療中的應用
    其中,磁性氧化鐵納米材料(magnetic iron oxide nanomaterials, MIONs)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獨特的理化性質和生物學效應,在癌症納米醫藥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 因天線爆炸,澳研究人員意外發現「核電共振」
    實際上,核自旋通過磁共振的控制和檢測被廣泛地利用在各領域,如化學、醫學、材料科學和採礦。同時,核自旋也出現在早期的固態量子計算機提案及量子搜索和分解算法的演示中。雷鋒網了解到,具有不同磁性的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可能出現不同的磁共振,如鐵磁共振、亞鐵磁共振、反鐵磁共振、核磁共振等等。
  • 因天線爆炸,澳研究人員意外發現「核電共振...
    所謂核自旋,即原子核自旋角動量,其實是原子核的一個特性——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質子和中子都有各自確定的自旋角動量,它們在核內還有軌道運動,相應地有軌道角動量,所有這些角動量的總和就是原子核的自旋角動量。實際上,核自旋通過磁共振的控制和檢測被廣泛地利用在各領域,如化學、醫學、材料科學和採礦。同時,核自旋也出現在早期的固態量子計算機提案及量子搜索和分解算法的演示中。
  • 國家納米中心在超小氧化鐵納米顆粒放大腫瘤成像信號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陳春英課題組在利用乏氧組裝的超小氧化鐵納米顆粒放大腫瘤的螢光和磁共振成像信號研究中取得進展。課題組近期研究獲得的乏氧組裝氧化鐵納米顆粒,展現出良好的腫瘤滲透性以及靶向腫瘤乏氧區域的能力,繼而有效地放大腫瘤的螢光與磁共振成像信號,為乏氧腫瘤的評估提供了新方法。超小氧化鐵納米顆粒(UIO)具有尺寸均一、形貌規整、安全性高和製備方法成熟等優點,是核磁共振T2加權成像造影劑的首選。
  • 通過量子尺寸效應操控單分子的近藤共振
    近藤效應來源於局域磁性雜質與金屬中傳導電子的交換作用,是凝聚態物理中一個被廣泛研究的重要問題。在一定溫度(近藤溫度)之下,交換作用產生的自旋翻轉散射使得傳導電子與局域磁矩形成自旋單態,進而對局域磁矩產生屏蔽效應,導致了費米能級附近的所謂近藤共振。
  • 研究與探討:經絡的共振效應
    共振是宇宙間最為普通的物理現象,它指的是:固有頻率相同的物體,如果其中的物體在某條件下,產生某種振動,那麼其它的物體也隨之而振動起來。固有頻率是由物體系統本身特性所決定的,一般說來,物體的質量越小,其固有頻率就越高。
  • 平帶鐵磁有序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雙聘教授陸輕鈾與中國科大教授曾長淦合作,首次在具有平帶結構的Fe3Sn2晶體中,獲取了鐵磁結構研究的新進展,並且結合理論闡述了其高溫鐵磁機制。
  • 進展|二維室溫鐵磁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當二維材料的厚度降低至原子級幅度時可導致很多新奇物理現象的出現,使得二維材料成為當今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科學的研究熱點。二維鐵磁體作為二維材料家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獨特的物理特性而備受關注。通常,隨著二維鐵磁體厚度的降低,其鐵磁有序居裡溫度TC也會降低,鮮有材料會隨著厚度的降低TC反而升高。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郭林教授AFM:Au@PtM基核殼結構的電催化性能
    註:文末有本文科研思路分析研究背景在Pt基催化劑中包裹Au納米核可以顯著改善其催化穩定性,那麼Au核是通過什麼機制實現對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張東鳳和郭林團隊通過結構設計,揭示了Au@PtM基核殼結構材料的電催化性能優化機制。近年來,綠色、可再生能源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催化劑也隨之成為科學研究熱點。
  • 進展|高壓製備大線性磁電效應與磁場誘導鐵磁-鐵電性材料
    線性磁電效應是指磁場(H)感生電極化(P)或電場(E)感生磁化的現象,感生的電極化與磁化強度可用公式P = αH 或M = αE來表示,其中α定義為線性磁電係數。由於磁場可調控電極化以及電場可調控磁性質,線性磁電效應材料作為一種重要的磁電耦合多功能材料獲得了廣泛研究。
  • 科學網—量子尺寸效應操縱的近藤共振現象研究
    量子尺寸效應操縱的近藤共振現象研究
  • 陸洋團隊:首次製備液態金屬-聚合物核殼結構的微點陣力學超材料
    原標題:陸洋團隊:首次製備液態金屬-聚合物核殼結構的微點陣力學超材料
  • 鎂礦化抗菌納米纖維敷料的傷口癒合特性—共混和核殼納米纖維比較
    :含硫酸軟骨素的鎂礦化抗菌納米纖維敷料的傷口癒合特性—共混和核-殼納米纖維的比較DOI: 10.1039/D0BM00530D抗菌納米纖維敷料的開發可以保護受損組織免受共生病原體的侵害,同時促進組織再生,在整形和重建手術實踐中具有巨大潛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研究了硫酸軟骨素對含礦化鎂的聚多巴胺交聯電紡明膠納米纖維的形態、機械性能、潤溼性和生物相容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