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洋團隊:首次製備液態金屬-聚合物核殼結構的微點陣力學超材料

2020-11-28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陸洋團隊:首次製備液態金屬-聚合物核殼結構的微點陣力學超材料

  助微納級3D列印技術,液態金屬實現自我修復。

  1991年上映的科幻電影《終結者2》描繪了一個能夠隨意變形,可自我修復的液態金屬機器人T-1000,展現了液態金屬應用的無限可能。電影中液態金屬機器人是邪惡的化身,在實際應用中,液態金屬卻大有裨益,特別是在小尺度一些精密的應用上,如神經纖維修復和微型機器人。然而直接暴露的液態金屬不易操作,且容易腐蝕其他金屬,應用不當會帶來不良後果,有鑑於此,香港城市大學「納米製造實驗室」的科研團隊正在嘗試在微觀尺度上「駕馭」液態金屬,使得其為未來精密應用,特別是金屬力學超材料帶來更多新的可能。

  目前的金屬微點陣力學超材料具有超輕、高比強度等特性,在無人機機翼、小微型電子器械等器件上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但是,目前這類力學超材料的韌性較差,且在服役過程中容易脆斷失效。為了提高韌性,香港城市大學機械工程學系陸洋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開發了液態金屬-聚合物微點陣力學超材料。該材料不僅有良好的韌性,而且充分利用低溫度範圍下液態金屬的特性,實現了類似科幻電影中複雜形態液態金屬的自我修復功能。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Small》。

  該團隊基於摩方精密(BMF)超高精度光固化3D印表機nanoArch S140列印出中空的聚合物外框,壁厚100-300 μm。採用真空液體填充技術在聚合物薄殼中注入液態金屬鎵(Ga),首次製備了液態金屬-聚合物核殼結構的微點陣力學超材料。該材料具有以下特點:

  良好的斷裂韌性

圖液態金屬-高分子點陣力學超材料良好的斷裂韌性

  良好的斷裂韌性。相比於實心或空心高分子點陣結構,液態金屬-高分子點陣力學超材料避免了受壓過程中的脆斷失效現象。這是由於Ga的存在,阻礙了裂紋在高分子外殼中的擴展,使得該結構在裂紋出現後依然可以承受載荷。

  形狀記憶效應

圖液態金屬-高分子點陣力學超材料良好的形狀記憶效應

  形狀記憶效應。得益於Ga較低的固液轉變溫度(29.7),當Ga為固態時,能夠完美的保持變形後形狀;Ga融化後,該結構又能完美的恢復至原始形貌,表現出形狀記憶效應。當採用合理的拓撲結構,該材料被大幅壓縮20%後,依然能夠完美的恢復。

  優異的斷裂恢復性

圖液態金屬-高分子力學超材料優異的斷裂恢復能力

  優異的斷裂恢復性。即使部分斷裂後的液態金屬基微點陣結構超材料依然能夠基本恢復原始形狀,並且能夠保持一定的承載性能(≥50%初始強度)。部分斷裂的高分子外殼在Ga融化後恢復至原始狀態,驅動整體結構恢復至原始形狀。

  綜上所述,被3D列印包裹「駕馭」的液態金屬核心表現出良好的韌性、形狀記憶效應及優異的斷裂恢復能力。這種新型的液態金屬基微點陣力學超材料有望在生物醫療器械、微電子器件及微型機器人等應用獲得巨大的潛力,甚至實現一些以往在《終結者》或者《變形金剛》等科幻電影裡才能看到的前沿應用場景。

(文章來源:OFweek)

(責任編輯:DF537)

相關焦點

  • 香港城市大學在液態金屬力學超材料領域取得進展
    電影中液態金屬機器人是邪惡的化身,在實際應用中,液態金屬卻大有裨益,特別是在小尺度一些精密的應用上,如神經纖維修復和微型機器人。然而直接暴露的液態金屬不易操作,且容易腐蝕其他金屬,應用不當會帶來不良後果,有鑑於此,香港城市大學「納米製造實驗室」的科研團隊正在嘗試在微觀尺度上「駕馭」液態金屬,使得其為未來精密應用,特別是金屬力學超材料帶來更多新的可能。
  • 沸石模板納米碳、鹼金屬硫化物、聚合物粘結劑、核殼結構
    通過沸石-模板製備納米碳材料已經發展了20多年。近年來,以沸石為模板的納米碳的新穎結構和性能不斷得到開發,並在能源存儲和轉化領域也逐漸興起。使用回收碳-硫複合材料所製備的硫正極可提供與新鮮電極相當的容量。此外,諸如原位X-射線吸收光譜、原位UV-可見光譜、X-射線光電子能譜和密度泛函理論計算的電池性能和表徵,證實了DICP是一種比其商用產品更為有效抑制多硫化物在電解質中溶解的粘結劑。通過將可逆交聯聚合物粘結劑用於回收的Li-S電池,其電化學性能得到顯著改善,該研究闡明了大規模儲能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 田中群院士最新綜述:核-殼結構納米粒子增強拉曼光譜
    在金屬納米顆粒中的共振行為可以稱為局部表面等離子體共振(LSPR),含有貴金屬的核-殼納米材料是等離子體核-殼納米材料。 金屬納米結構周圍的局部電磁場可導致拉曼信號的增強,這種效應被稱為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ERS)。Tian等開發了新一代的拉曼技術,被稱為「殼孤立納米粒子增強拉曼光譜」(SHINERS),克服了材料限制和SERS中形態學的一般性。
  • 雲南大學團隊發表COF材料在金屬納米顆粒可控制備方面的研究成果
    該論文首次報導了以三苯基膦基COF為載體可控制備多種具有窄尺寸分布的超細高活性金屬納米顆粒,並被該雜誌選為內封面文章發表。雲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陶嬈博士為論文的第一作者,邱立副研究員和科羅拉多大學的張偉教授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 金屬所製備出超雙親聚氨酯海綿
    超雙親材料表面同時具有超親水和超親油的性能,是一種特殊的材料表面性質。近期,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人員利用納米纖維素和石墨烯的協同作用,通過浸塗法獲得超雙親聚氨酯海綿。該超雙親海綿對水和油類的接觸角為零度,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吸附水和油。
  • 香港城市大學陸洋團隊再發《Science》:攀登電子材料領域的「珠穆...
    但它不僅是自然界中最堅硬的的材料,它還出人意料同時擁有超高的導熱性、介電擊穿強度、載流子遷移率以及超寬的帶隙。得益於這些優異的特性,金剛石被稱為電子材料的「珠穆拉瑪峰」,並且在光電應用的方向上被寄予厚望。但也是因為超大的能帶間隙和緊密的晶體結構,金剛石難以「摻雜」(調節半導體電子特性的常用方法),想要「登頂珠峰」——將金剛石在光電器件中工業化應用仍是困難重重。
  • 液態金屬熱點前瞻 非晶合金時代液態金屬迎爆發契機
    液態金屬最厲害的性能恐怕是極高的屈服強度。一般的金屬材料是以晶體的形式存在,長程有序。與人們日常認知不同,液態金屬在學術界並不是一個新鮮事物。最早的成功製備非晶合金的報導得追溯到1934年,由Kramer採用蒸汽沉積的方法獲得了非晶薄膜。但真正製備出塊體非晶合金得到20世紀90年代。
  • 化學所等製備出迄今效率最高的反向結構聚合物太陽能電池
    聚合物太陽能電池一般由共軛聚合物給體和富勒烯衍生物受體的共混膜夾在ITO透明正極和金屬負極之間所組成,具有結構和製備過程簡單、成本低、重量輕、可製備成柔性器件等突出優點,近年來成為國內外研究熱點。傳統器件結構使用透明導電聚合物PEDOT:PSS修飾ITO電極作為正極、低功函數活潑金屬作為負極。
  • 青島能源所李朝旭團隊《AM》:利用液態金屬引發開環聚合製備多功能液態金屬納米膠囊
    液態金屬(Liquid metal, LM)具有導電性、導熱性、流動性、低模量和生物相容性等諸多優異性能,是製備柔性仿生功能材料的理想原料。然而,LM的超高表面張力(例如共晶鎵銦合金EGaIn,624 mN m-1)限制了其與高分子等柔性材料的有效複合,通常將LM進行納米化與表面包覆來提高其可加工與可複合性能。多數情況下,採用超聲的方法納米化LM,依靠氧化物或單分子配體層表面修飾獲得包覆型LM納米液滴。但是,目前方法獲得的包覆納米液滴仍然存在製備困難、易變性、難加工複合等問題。
  • 《AFM》水一樣輕的室溫液態金屬!
    與聚合物、塑料、木材等非金屬材料相比,室溫液態金屬的高密度(通常大於5 g cm-3)是其廣泛應用的主要障礙。這將給構建的組件帶來額外的重量,導致強烈的不適、更大的能源消耗和更糟糕的用戶體驗,特別是在需要大量金屬的情況下,如可穿戴外骨骼、軟機器人或可攜式電子設備。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郭林教授AFM:Au@PtM基核殼結構的電催化性能
    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張東鳳和郭林團隊通過結構設計,揭示了Au@PtM基核殼結構材料的電催化性能優化機制。近年來,綠色、可再生能源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催化劑也隨之成為科學研究熱點。
  • 中科院金屬所製備超雙親聚氨酯海綿—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超雙親材料表面同時具有超親水和超親油的性能,是一種特殊的材料表面性質。
  • 金屬的密度低於水?劉靜團隊再次實現液態金屬領域新突破!
    近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雙聘研究員、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教授劉靜團隊首次提出「輕質液態金屬」的概念,研發出了密度低於水的液態金屬複合材料,為打造液態金屬機器人奠定基礎。據悉,該團隊名為 Lightweight Liquid Metal Entity(輕質液態金屬)的論文已於 2020 年 2 月 17 日登上《先進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期刊。
  • 液態金屬:神奇材料煥發新生機—新聞—科學網
    而由於玻璃屬於原子排列狀態無序的非晶態固體,所以這種材料也被稱作金屬玻璃。 由於其特殊的結構,液態金屬有著其他金屬所不具備的諸多特性。7月31日,在中科院物理所極端條件物理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汪衛華的辦公室內,記者近距離接觸了這一「神奇」的材料。
  • CMF實驗室 | 液態金屬
    液態金屬擁有獨特的原子結構,其原子排列完全無序,而傳統金屬材料原子結構則排列有序。它是金屬卻有了流動的形態;它極輕卻又極強、極硬,是超越鋁、鎂、鈦等傳統輕合金的顛覆性材料;它可一次性成型,無需機加工的繁複程序;它是輕合金材料的顛覆者,可應用於3C、汽車、醫療等多個領域,正在逐步佔領市場。
  • 青島能源所利用液態金屬引發開環聚合製備多功能液態金屬納米膠囊
    液態金屬(Liquid metal, LM)具有導電性、導熱性、流動性、低模量和生物相容性等諸多優異性能,是製備柔性仿生功能材料的理想原料。然而,LM的超高表面張力(例如共晶鎵銦合金EGaIn,624 mN m-1)限制了其與高分子等柔性材料的有效複合,通常將LM進行納米化與表面包覆來提高其可加工與可複合性能。多數情況下,採用超聲的方法納米化LM,依靠氧化物或單分子配體層表面修飾獲得包覆型LM納米液滴。但是,目前方法獲得的包覆納米液滴仍然存在製備困難、易變性、難加工複合等問題。
  • 靜電紡絲製備核-殼結構導電型形狀記憶纖維膜
    作為智能活性材料,形狀記憶聚合物(SMP)在加熱到設定的轉變溫度時可以轉變為任何形狀,且在外部刺激下可恢復至初始形狀。基於靜電紡絲技術,將形狀記憶聚合物及其複合材料製備成纖維結構,實現熱、電、光、PH、水、磁及電效應等激勵變形過程,在生物醫療、智能紡織、傳感、驅動等方面應用廣泛。
  • MRC: 微流控制備聚合物螺旋和超螺旋微纖維
    另一方面,超螺旋結構是源自生物體中更高層次和更複雜的一種結構,是螺旋結構再次螺旋形摺疊產生,在實現組織功能中發揮關鍵作用。然而,關於超螺旋結構的製備卻鮮有報導。圖2(a)製備聚合物超螺旋微纖維的毛細管微流控裝置的示意圖;(b)EVOH 微流體/纖維在微通道內形成的噴射直流、螺旋、超螺旋結構的顯微照片;(c)CCS 超螺旋微纖維的三維雷射共聚焦顯微鏡照片;(d)PVA超螺旋微纖維的顯微鏡照片
  • 材料學院鍾敏霖團隊製備出超疏水抗結冰表面 達到超低冰粘附強度
    江蘇雷射聯盟搜集整理發現:1月5日電近日,清華大學材料學院鍾敏霖教授團隊利用超快雷射微納製造結合化學氧化方法,製備出獨特的三級微納米結構超疏水表面,具有優異的超疏水穩定性和防結冰性能,其冰粘附強度最低為1.7MPa,是目前國際已報導的最低冰粘附強度的超疏水防除冰表面,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 醫學院劉靜課題組首次提出輕量化液態金屬物質概念
    醫學院劉靜課題組首次提出輕量化液態金屬物質概念清華新聞網4月14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劉靜教授課題組在《先進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發表了題為「輕量化液態金屬物質」(Lightweight Liquid Metal Entity)的研究論文,首次提出了輕量化液態金屬物質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