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的量子謎題破解!因天線爆炸,澳研究人員意外發現「核電共振」

2020-12-05 雷鋒網

58 年後,核磁共振先驅的設想終於得到了印證。

當地時間 2020 年 3 月 11 日,《自然》雜誌(Nature)刊登了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UNSW)量子工程科學教授 Andrea Morello 團隊一篇名為 Coherent electrical control of a single high-spin nucleus in silicon(矽中單個高自旋核的相干電控制)的論文。

雷鋒網了解到,一次實驗中的失誤意外地幫助該研究團隊動搖了核磁共振的範式(雷鋒網註:指常規科學賴以運作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規範,是從事某一科學的研究者群體共同遵從的世界觀和行為方式),實現量子計算機和傳感器方面的突破。

核磁共振的範式被動搖

上述論文中提到了一個「核自旋」的概念。

我們常說的化學元素是指具有一定核電荷數的原子,原子由原子核和繞核運動的電子組成。所謂核自旋,即原子核自旋角動量,其實是原子核的一個特性——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質子和中子都有各自確定的自旋角動量,它們在核內還有軌道運動,相應地有軌道角動量,所有這些角動量的總和就是原子核的自旋角動量。

實際上,核自旋通過磁共振的控制和檢測被廣泛地利用在各領域,如化學、醫學、材料科學和採礦。同時,核自旋也出現在早期的固態量子計算機提案及量子搜索和分解算法的演示中。

雷鋒網了解到,具有不同磁性的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可能出現不同的磁共振,如鐵磁共振、亞鐵磁共振、反鐵磁共振、核磁共振等等。

「核磁共振」想必大部分人都聽說過,如今在醫學上核磁共振成像已成為一種常見的影像檢查方式。實際上,核磁共振技術對於很多領域而言都非常有效,但與此同時,對某些特定領域的應用而言,它還是存在局限性

基於此,核磁共振先驅、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Nicolaas Bloembergen 於 1961 年首次提出了只用電場控制單個原子核的設想。半世紀以來,這一設想始終未得到印證,直到最近 Andrea Morello 團隊宣布發現了「核電共振」。

【Andrea Morello 團隊,圖源 UNSW 官網】

實際上,這一發現動搖了核磁共振的範式——這是因為磁場的產生需要大線圈、大電流,它們的效應範圍很廣,很難把磁場限制在非常小的空間裡;而電場可產生於一個微小電極的尖端,能在遠離電極尖端的位置急劇下降。正如 Andrea Morello 教授所說:

磁共振就像抬起整個撞球桌並晃動,從而移動桌上的一個球。電共振的突破就像擁有了一根撞球棒,精準擊球。

實驗室天線爆炸是成功的關鍵

就研究的初衷而言,Andrea Morello 教授表示:

半個多世紀以來,核電共振領域幾乎處於休眠狀態。20 年來,我一直在研究自旋共振,其實我們的這次發現也完全是偶然。

據 UNSW 官網介紹,研究團隊起初是在銻(Sb,該元素具有很大的核自旋)原子上進行核磁共振。該論文作者之一 Serwan Asaad 博士解釋說:

我們最初的目標是探索由核自旋的混沌行為所決定的量子世界和經典世界之間的邊界,純粹是好奇心驅動,沒有考慮到應用。但原子核的反應很奇怪,在某些頻率沒有反應,但在其他頻率上反應強烈。

這無疑讓研究團隊陷入了困惑,直到研究團隊意識到他們是在做電共振,而非磁共振。

因此,科研人員製造了一個由銻原子和特殊天線組成的裝置,經過優化,裝置產生高頻磁場來控制原子核。據悉,該實驗要求很強的磁場,因此研究人員給天線輸入了很大的功率,於是天線爆炸。

雷鋒網了解到,如果研究團隊的實驗中使用的是磷一類的較小原子核,那麼天線被炸毀,就意味著設備無法使用、遊戲結束。

但這一「失敗」,恰好是成功的關鍵——由於使用了銻核,天線被毀之後產生了一個強電場,研究人員由此發現了核電共振。

為矽量子計算機鋪路

在證明了電場控制原子核的能力之後,研究人員利用微觀理論模型,來理解電場如何精確地影響原子核的自旋。

具體來講,上述模型揭示了核電四極相互作用的純電調製如何導致由於晶格應變而唯一可尋址的相干核自旋躍遷。自旋去相位(雷鋒網註:指把相干信號迅速打散,使得不想要的殘餘信號迅速衰減,從而減少對後面的有用信號的影響)時間(0.1 秒)比通過需要耦合電子自旋來實現電驅動的方法獲得的時間長几個數量級。

上述結果表明,利用全電控制,高自旋四極核可以作為混沌模型、應變傳感器,以及自旋-機械混合量子系統。將電力可控核與量子點集成,可以為可伸縮的、基於核和電子自旋的矽量子計算機鋪路,保證其在不需要振蕩磁場的情況下工作。

基於此,研究團隊發現核電共振是一種真正的局部微觀現象——電場使原子核周圍的原子鍵(雷鋒網註:一般指由兩個原子通過共用電子對而產生的一種化學鍵)重新定向。

Andrea Morello 教授也表示:

這一發現意味著現在有了一條利用單原子自旋來構建量子計算機的途徑,不需要任何振蕩磁場來運行它們。此外,用這些原子核作為精確的電場和磁場傳感器,可以回答量子科學中的基本問題。

在該論文中,研究團隊也詳細演示了使用在矽納米電子器件內產生的局部電場對單個銻核的相干量子控制。

【利用納米尺度的電極局部控制矽片內的單個銻原子核的量子態,圖源 UNSW 官網】

值得一提的是,Andrea Morello 不僅是新南威爾斯大學量子工程科學教授,也是雪梨一家依託於新南威爾斯大學的量子計算和通信先進技術中心的項目經理,並於 2017 年 8 月成立了澳大利亞第一家量子計算公司 Silicon Quantum Computing Pty Ltd,旨在推動量子計算機的發展,並實現商業化。

2017 年 9 月,Andrea Morello 團隊發明了一種基於「自旋翻轉型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機結構,這一發明也使得大規模製造量子晶片的成本和難度大幅降低,並在學術頂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相關論文。

Andrea Morello 教授等人也曾表示:

我們計劃到 2022 年研製出一個 10 量子比特的基於矽基集成電路的晶片,這將是向世界上第一臺矽量子計算機邁出的第一步。

參考資料: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057-7

https://newsroom.unsw.edu.au/news/science-tech/engineers-crack-58-year-old-puzzle-way-quantum-breakthrough

https://mp.weixin.qq.com/s/LiZIhdwSxPfJOe_4YCJ0Qw

https://phys.org/news/2017-09-flip-flop-qubits-radical-quantum.html

相關焦點

  • ...年前的量子謎題破解!因天線爆炸,澳研究人員意外發現「核電共振...
    半世紀以來,這一設想始終未得到印證,直到最近 Andrea Morello 團隊宣布發現了「核電共振」。實驗室天線爆炸是成功的關鍵就研究的初衷而言,Andrea Morello 教授表示:半個多世紀以來,核電共振領域幾乎處於休眠狀態。20 年來,我一直在研究自旋共振,其實我們的這次發現也完全是偶然。
  • 因天線爆炸:諾獎得主58年前的量子謎題破解
    雷鋒網了解到,一次實驗中的失誤意外地幫助該研究團隊動搖了核磁共振的範式(雷鋒網註:指常規科學賴以運作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規範,是從事某一科學的研究者群體共同遵從的世界觀和行為方式),實現量子計算機和傳感器方面的突破。
  • 終於破解58年前的難題,實現量子突破,而且發現了核電共振!
    進行磁共振就像試圖通過舉起和搖晃整張桌子來移動撞球桌上一個特定的球,研究人員會移動預定的球,但也會移動所有其他的球。電共振的突破,就像是遞給你一根真正的撞球杆,把球打到你想打的地方。量子工程科學家教授安德裡亞·莫雷洛說:我從事自旋共振研究已經有20年了,但老實說,我從來沒有聽說過「核電共振」這個概念。我們完全是在偶然的情況下『重新發現』了這種效應,我從來沒有想過要去尋找它。
  • 核電共振!一次實驗事故或將顛覆核磁共振
    圖片來源:UNSW如果核電共振能夠得到廣泛應用,它或許將動搖磁共振在科研和應用中的「壟斷」地位,甚至對量子計算機的研發產生重要作用。對於研究團隊而言,這個成果完全是個意外驚喜。據悉,一次實驗室事故差點燒毀了他們的儀器,卻也讓他們實現了諾獎得主尼古拉斯·布隆伯根在 58 年前提出的一個設想:用電場操縱單個原子核。半個多世紀以來,整個核電共振領域幾乎一直處於休眠狀態,因為第一次嘗試證明它太具挑戰性了。研究人員最初打算對單個銻原子進行核磁共振,銻是一種具有很大核自旋的元素。
  • 裡程碑:一場意外的爆炸,一篇重量級《Nature》,核磁或將被顛覆,核電共振取得突破
    多年以後,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的幾位量子工程科學家或許還會想起,曾經在實驗室裡發生的那一場意外的爆炸。那天,他們製造了一個包含銻原子和特殊天線的裝置,這個裝置優化後可以產生一個高頻磁場來控制原子核。實驗要求的磁場相當強,所以幾個研究者施加了很大的能量,結果,天線炸了!在將實驗繼續下去時,他們有了意外而重大的發現——核電共振!
  • 核電共振:解決了長達半個多世紀難題的新的量子突破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簡稱NMR)是基於原子尺度的量子磁物理性質,通過磁場來控制核自旋。但是許多人一定從沒聽說過核電共振。核電共振(英文:Nuclear Electric Resonance),是通過電場而不是磁場來控制核自旋。
  • 一次實驗室儀器爆炸,讓諾獎得主58年前的設想成為現實
    圖片來源:UNSW/Tony Melov撰文 戚譯引新南威爾斯大學研究團隊 3 月 11 日在《自然》發文,報告成功實現了核電共振,僅使用電場改變單個原子核的量子態。如果核電共振能夠得到廣泛應用,它或許將動搖磁共振在科研和應用中的「壟斷」地位,甚至對量子計算機的研發產生重要作用。對於研究團隊而言,這個成果完全是個意外驚喜——此前他們甚至沒有聽說過布隆伯根的設想,是儀器爆炸讓他們發現了新的研究方向。
  • 58年前的量子謎題終於破解了!或將顛覆核磁共振技術
    最近,在一個實驗室裡發生了一件令人驚訝的事故,引發了物理學上的一項突破性發現。它的出現不僅解決了一個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的問題,而且對量子計算機和傳感器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核磁共振先驅尼古拉·布隆伯格因雷射光譜學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在1961年提出了一個想法。他認為我們也許能夠只用一個電場來控制單個原子的原子核。然而,多年來,這一目標一直沒有實現。直到最近,在《自然》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中,一組澳大利亞工程師宣布他們出乎意料地實現了這一壯舉。
  • 《原神》破解謎題攻略 任務技巧分享
    導 讀 原神破解謎題任務技巧解密方法匯總,原神破解謎題任務解密方法匯總是怎麼完成謎題解密的呢?
  • 物理所發現金屬-有機骨架中的共振量子磁電耦合效應
    MOF材料因在清潔能源、催化、吸附、環保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而受到廣泛關注。近幾年,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孫陽領導的M06組開展了MOF材料的磁電性質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例如,首次發現了MOF中磁化強度共振量子隧穿效應【Phys. Rev.
  • 量子醫學共振波治病的機理
    >量子晶片的三個結構:①接收器(天線接收人體生物電)②震蕩器(晶片產生頻率)③發射器(與人體的生物電和諧共振,促進血液循環)量子晶片與生物電共振的原理量子晶片是發射無線電頻率直接和患者身體上的生物電流共振作用
  • 500年前,達文西留下心臟謎題,研究員通過2.5萬張圖才解開
    據報導,在最近發表於英國《自然》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來自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 ,終於通過2.5萬張心臟磁共振圖像,搭配人工智慧分析,揭開了達文西於500年前為我們留下來的心臟謎題。特別是看起來好像沒什麼用的心肌小梁(存在於心室內壁的心肌束所構成的肌肉纖維),伴隨著後世的研究,科學家們發現,心肌小梁對於心臟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而且心肌小梁也是心臟發育的關鍵。
  • 科學家們利用共振納米天線讓光子「剎車」
    該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副教授Jennifer Dionne領導的團隊,將超薄矽片構造成了納米條狀,然後以共振方式捕捉光線,最後對其進行釋放或重定向。這類高質量因子諧振器,有望帶來操控和使用光線的新方法,並應用於量子計算、虛擬實境/增強現實,甚至SARS-CoV-2病毒檢測上。(質量因子是描述共振行為的度量,它與光的壽命成正比。)論文作者、博士後研究人員Mark Lawrence說:「本質上,我們希望將光線困在一個小盒子裡面——當然,光線仍然能從多個方向進出。多面體盒子很容易捕捉光線,但如果盒面是透明的就另當別論了。
  • 新的量子感測技術可實現高解析度核磁共振光譜
    核磁共振光譜是用於化學分析和分子結構識別的廣泛使用的工具。由於核磁共振通常依賴於小的熱核自旋極化產生的弱磁場,因此核磁共振與其他分析技術相比,靈敏度較差。常規的核磁共振設備通常使用大約一毫升的大樣本量,足以容納大約一百萬個生物細胞。
  • 60年前雷射極限被量子研究人員推翻
    它確定它執行各種精確任務的能力,例如控制量子計算機的所有組件。現在,在《自然物理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格裡菲斯大學和麥格理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表明,新的量子技術有可能使這種一致性大大超過人們想像的。項目負責人、格裡菲斯量子動力學中心主任懷斯曼教授說:"傳統觀點可追溯到1958年美國物理學家阿瑟·肖洛和查爾斯·湯斯的著名論文。
  • 科學網—量子尺寸效應操縱的近藤共振現象研究
    量子尺寸效應操縱的近藤共振現象研究
  • 研究人員發現新型g波超導體
    研究人員認為,這預示著它可能是一種新型超導體此前,超導材料主要分為兩種類型:s波和d波。美國康奈爾大學助理教授Brad Ramshaw領導的團隊,發現了又一種可能的超導材料類型:g波。相關研究於當地時間9月21日刊登於《自然•物理學》雜誌中。超導體中的電子以庫珀對的形式一起運動。這種「配對」賦予了超導體最顯著的特徵:零電阻。
  • 上海交大團隊破解「量子通信」,作者有潘建偉學生
    因為,以上海交通大學團隊所發表的研究來看,上海交通大學的研究人員們成功發現目前被廣泛應用在量子通信中的QKD(Quantum Key Distribution,量子密鑰分發)方法並不完美,研究團隊通過將具有不同種子頻率的光子注入雷射腔( lasing
  • 《原神》破解謎題寶藏在哪 破解謎題寶藏位置分享
    導 讀 原神破解謎題寶藏位置:一個在主城左邊神像的右手第二個風車上,另一個在溫泉鎮附近一個眼淚狀的溫泉瀑布處
  • 科研人員在獵戶座星雲中發現緻密氣體爆炸加熱證據
    獵戶座克萊因曼-洛星雲(Orion Kleinmann-Low nebula; Orion KL)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大質量恆星形成區。約550年前,這個星雲中發生了一次大爆炸,推動了若干年輕星的高速運動,更產生了非常壯觀的煙花狀高速氣體外流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