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雷射極限被量子研究人員推翻

2020-11-04 工程學習

一組澳大利亞量子理論家已經展示了如何打破60年來人們一直認為從根本上限制雷射的相干性的約束。

雷射束的相干性可視為連續發射到同一相(所有發射在一起)的光子(光粒子)的數量。它確定它執行各種精確任務的能力,例如控制量子計算機的所有組件。

現在,在《自然物理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格裡菲斯大學和麥格理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表明,新的量子技術有可能使這種一致性大大超過人們想像的。

項目負責人、格裡菲斯量子動力學中心主任懷斯曼教授說:"傳統觀點可追溯到1958年美國物理學家阿瑟·肖洛和查爾斯·湯斯的著名論文。

他們每個人都因雷射工作而獲得諾貝爾獎。

"他們理論上表明,光束的相干性不能大於雷射中儲存的光子數量的平方,"他說。

"但他們對如何向雷射中添加能量以及如何釋放能量形成光束做出了假設。

這些假設在當時是有意義的,現在仍然適用於大多數雷射器,但它們不是量子力學要求的。

麥格理大學副教授多米尼克·貝瑞(Dominic Berry)說:"在我們的論文中,我們已經表明,量子力學施加的真正限制是,相干性不能大於儲存在雷射中的光子數量的第四功率。

當光子的存儲數量很大時(通常如此)時,我們新的上限比舊的大很多。

但是,這種對一致性的新約束能否實現呢?"是的,"懷斯曼教授小組的研究人員納裡曼·薩達特曼博士說。

通過數值模擬,我們發現了雷射的量子力學模型,該模型實現了相干性的理論上限,其光束與傳統雷射器無法區分。

那麼,我們什麼時候能看到這些新超級雷射?"也許不會有一段時間,"格裡菲斯大學該項目的博士生特拉維斯·貝克表示。"但我們確實證明,利用超導技術構建我們真正受量子限制的雷射是可能的。這是目前最好的量子計算機中使用的相同技術,我們提議的設備可能在這個領域有應用。

"我們的工作提出了許多有趣的問題,比如它能否允許更節能的雷射器,"懷斯曼教授說。這也是一個很大的好處,所以我們希望能夠在未來對此進行調查。

相關焦點

  • 量子研究人員顛覆了60年來針對雷射發展上限值的舊限制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量子光學相干性只能通過計算顆粒和光的波動特性來計算。對於理想的雷射束,其相干性可以粗略的認為是不斷發射的光子數進入同相的光束中。這一數值可以比雷射本身的光子數大得多。理想的雷射極限被認為是 μ exp(2)的幾次方。
  • 雷射基礎研究突破 為量子計算創造條件
    與此同時,研究人員還發現,這種雷射器在理論上可以利用超導量子位技術和目前最成功的量子計算機中使用的電路來實現。第二項研究是由匹茲堡大學的物理學家完成的,他們的研究結果目前被發表在了預印網站arXiv上,正在等待同行評審。在這項研究中,他們使用了一種略微不同的方法,最終得到了相干性以雷射中的光子數量的三次方模式增長的模型。現在,他們正在研究如何用超導裝置來製造出這樣的雷射器。
  • 一個持續了60年的量子力學極限,被突破了?
    一在上世紀60年代,物理學家成功創造出了一種自然界沒有的神奇光源,那便是雷射。可以說,這一發明徹底改變了歷史的進程。與此同時,研究人員還發現,這種雷射器在理論上可以利用超導量子位技術和目前最成功的量子計算機中使用的電路來實現。第二項研究是由匹茲堡大學的物理學家完成的,他們的研究結果目前被發表在了預印網站arXiv上,正在等待同行評審。在這項研究中,他們使用了一種略微不同的方法,最終得到了相干性以雷射中的光子數量的三次方模式增長的模型。
  • 突破熱機效率極限、掀起新工業革命?提出60年的「量子熱機」概念被...
    年前,貝爾實驗室的兩位物理學家斯科維爾(Scovil)和舒爾茨-杜布瓦(Schulz-DuBois)首次提出了微波激射器,「量子熱機」概念因此而生。顧名思義,量子熱機是以「量子物質」為工作物質對並外做功的熱機。在隨後的幾年裡,其他研究人員在斯科維爾和舒爾茨-杜布瓦的思想基礎上發展了各種各樣的理論,提出了關於量子尺度上熱力學循環的想法。隨著科學探索的深入,近年來,物理學家們逐漸有了在實驗環境中測試這些理論的機會。
  • 挑戰極限,功率強大的雷射脈衝用於研究新型的物理現象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 在物理學頂刊《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封面的論文中,為大家展示了一個國際研究團隊使用一種增加雷射強度的創新技術。這種技術基於光脈衝壓縮的方法,挑戰極限,將使一種從未被探索過的新型物理——量子電動力學現象——達到臨界值的強度成為可能。
  • 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實現了量子熱機
    2019年12月23日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實現了量子熱機。(Nanowerk新聞)所謂的量子技術依賴於遵守量子力學定律的微觀設備。但是,這種新型設備實際上需要多少功率?會產生多少熱量?如何在耗散最小能量的最佳條件下運行?
  • 美國研究人員利用雷射冷卻解決科學難題
    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NIST)的研究小組最近宣布解決了一個棘手的科學難題,即如何控制單個帶電分子或分子離子的量子特性。關鍵是:利用擬用於未來量子計算機運算的類似「量子邏輯」操作。新技術像雷射冷卻和其它技術控制原子一樣有效控制分子,具有廣泛的應用潛力。
  • MIT設計出新的量子糾纏原子鐘,進一步推動計時精度的極限
    但總是有改進的空間,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現在已經用一種新的量子糾纏原子鐘證明了這一點。理想情況下,跟蹤單個原子的振動應該能最精確地保持時間,但不幸的是,隨機的量子波動會使測量結果混亂。這就是所謂的標準量子極限。因此,量子鍾通常會追蹤一種由數千個相同類型的原子組成的氣體--傳統上是銫,儘管近年來鐿正在成為新的領跑者。
  • 每日簡報:LIGO 將巨大的鏡子變成量子物體,以突破精度極限
    每日簡報: LIGO 將巨大的鏡子變成量子物體,以突破精度極限扁蟲的眼睛是如何再生的扁蟲具有不可思議的再生能力: 它們可以再生成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從一個身體小到原來大小的1 / 279。 現在,研究人員已經證明,隱藏在身體各處的特殊細胞可以作為再生的指南。
  • 科技新聞速知:烏龜化石、光電探測器量子效率破理論極限、海鮮塑料...
    供圖/阿根廷聖胡安國立大學自然科學博物館 圖片來源/新華網 ——中國新聞網 光電探測器量子效率突破理論極限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芬蘭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黑矽光電探測器,其外部量子效率達130%,這是光伏器件這一效率首次超過100%的理論極限,有望大大提高光電探測設備的效率,而這些設備廣泛應用於汽車、手機、智能手錶和醫療設備內。
  • 每日簡報:LIGO 將巨大的鏡子變成量子物體,以突破精度極限
    現在,研究人員已經證明,隱藏在身體各處的特殊細胞可以作為再生的指南。 當淡水扁蟲淡水扁蟲長出新的眼睛時,這些細胞幫助眼神經元與大腦建立連接。 生物學家彼得 · 雷迪恩說,在許多動物的胚胎發育過程中,類似的標杆細胞起著重要作用,但在典型的成年生物體中卻不存在。
  • 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這裡結合了近年來發展的多項重要技術,包括利用帶電原子和分子的電相互作用實現信息的傳遞,可以在不丟失分子的情況下利用原子間接讀出其信息;使用紅外的雷射實現分子轉動態的高精度調控等技術。實驗中,研究人員首先初始化原子和分子到某個確定的低能量狀態(基態),並且冷卻他們的運動到接近量子的極限。
  • 科技新聞速知:烏龜化石、光電探測器量子效率破理論極限、海鮮塑料含量、阿爾茲海默病等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芬蘭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黑矽光電探測器,其外部量子效率達130%,這是光伏器件這一效率首次超過100%的理論極限,有望大大提高光電探測設備的效率,而這些設備廣泛應用於汽車、手機、智能手錶和醫療設備內。
  • 相對論、量子力學等理論在未來會被推翻嗎?為什麼?
    小夥伴們,相對論、量子力學是物理學的發展的前沿理論。不過,很多人有一些錯誤的理解,什麼相對論推翻了萬有引力定律啦,量子理論不存在啦,等等。其實,這是對物理學無知的論調。有些人人云亦云,跟著起鬨。我們說,科學是嚴謹的,同時科學也是發展的。
  • 當量子技術遇到雷射雷達 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我們的科學家已用切實成果給出答案——將量子技術應用到雷射雷達,前者的應用範圍得以拓展,後者的性能極限一再突破,而融合二者優勢的量子探測雷射雷達一出現便引得世界矚目。那麼,量子探測雷射雷達有何特別?能做什麼?
  • 無中生有的魔術 ——用雷射探索虛粒子
    在相對論推翻了「以太」之後,物理學家用量子力學替代經典物理,描述微觀世界。埃爾溫·薛丁格提出的薛丁格方程是量子力學的基本方程,但這個方程沒有考慮相對論效應。量子漲落生產虛粒子不過,在奇妙的量子世界中,一切皆有可能。在狄拉克方程的激勵下,物理學家繼續潛心研究了20年,終於找到了可以揭示真空奧秘的全新的量子理論,它就是量子電動力學。量子電動力學是在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它以「量子場」作為研究對象,這種學科也被稱為「量子場論」。
  • 為什麼量子點被學術與產業技術研究人員關注?
    打開APP 為什麼量子點被學術與產業技術研究人員關注?但有人卻反其道行之,嘗試使用窄半峰寬的多色雷射組合作為白光光源,來檢驗是否能被人們所接受。 來自美國能源部桑迪亞國家實驗室(SNL)的研究人員J.Y. Tsao用藍、綠、黃、紅四種顏色的雷射組合成白色光源。
  • 【量子物理】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經典解釋被實驗推翻!
    這會暴露電子的位置,但光子也會把能量傳遞給電子,使它發生位移。探測電子的位置會不確定地改變它的速率,而測量行為引發的不確定性足以讓這個原理成立。和學生們所學的相反,旁觀者並不總能感覺到量子不確定性。一項新實驗證實,對一個量子系統的測量不一定會導致不確定性。研究推翻了大量關於量子世界為何如此不可知的解釋,但可探測的最小尺度的基本極限仍然不變。
  • 未來論壇2016:量子力學和雷射促成信息革命
    沈志勳首先回顧了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並針對當下物理學的幾大研究領域談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來,物理學有幾個大的極限,一個極限是非常大尺度的,像宇宙這樣的東西。另外一個極限是宇宙當中最基本的粒子,還有一個極限是把很多東西放在一起所展現出來特殊的效果。  他還談到了光纖通訊的重要性,網際網路把世界連在一起,但如果沒有光纖通訊,這一切將不會存在。
  • 研究人員正在一條構建強大而實用的量子計算機的道路上
    研究人員首次設計了一個完全連接的32量子量子計算機寄存器,在低溫溫度下運行。新系統是發展實用量子計算機的重要一步。杜克大學的 Junki Kim 將在 9 月 14 日至 17 日首屆OSA Quantum 2.0大會上展示新的硬體設計,作為全虛擬活動與 OSA 光學和雷射科學前沿 APS/DLS (FiO + LS) 會議合二為一。量子計算機不使用只能是零或零的傳統計算機位,而是使用可以疊加計算狀態的量子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