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物理】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經典解釋被實驗推翻!

2021-02-24 環球物理


導言:海森堡有時把測不準原理稱為進行測量的一個難題。他最著名的思想實驗是對一個電子拍照。為了拍攝照片,科學家可能要向電子的表面發射一顆光子。這會暴露電子的位置,但光子也會把能量傳遞給電子,使它發生位移。探測電子的位置會不確定地改變它的速率,而測量行為引發的不確定性足以讓這個原理成立。


和學生們所學的相反,旁觀者並不總能感覺到量子不確定性。一項新實驗證實,對一個量子系統的測量不一定會導致不確定性。研究推翻了大量關於量子世界為何如此不可知的解釋,但可探測的最小尺度的基本極限仍然不變。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是量子力學的一塊基石。簡單地說,這個原理導致我們對量子世界的探索有一個基本的極限。例如,你越是確定某個粒子的位置,就越不能確定它的動量,反之亦然。這個極限被表述為一個方程,在數學上很容易證明。

海森堡有時把測不準原理稱為進行測量的一個難題。他最著名的思想實驗是對一個電子拍照。為了拍攝照片,科學家可能要向電子的表面發射一顆光子。這會暴露電子的位置,但光子也會把能量傳遞給電子,使它發生位移。探測電子的位置會不確定地改變它的速率,而測量行為引發的不確定性足以讓這個原理成立。


不確定性原理限制了我們對一個量子系統的了解,但結果的不確定性並不完全是測量行為導致的。

物理系學生在入門課上仍然在通過學習測量幹擾來理解測不準原理,但人們發現這不一定是對的。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艾弗瑞·斯坦恩博格(AephraimSteinberg)和他的團隊對光子進行了測量,發現測量行為引發的不確定性可能小於海森堡測不準原理的要求。不過,我們對光子性質的整體了解中包含的不確定性仍然高於海森堡原理的下限。

巧妙的測量

斯坦恩博格的團隊並沒有測量光子的位置和動量,而是兩個不相干的性質:光子的偏振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在一個面上的偏振本質上是和另一個面上的偏振狀態相互聯繫的,根據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我們對這兩種狀態的確定了解有一個極限。

研究者「稍微」測量了光子在一個面上的偏振狀態,這種測量既不會干擾光子,又足以大致了解它的偏振方向。然後,他們測量了光子在另一個平面上的偏振狀態。最後,他們精確測量了光子在第一次測量的平面上的偏振狀態,看看它是否受到了第二次測量的幹擾。

多次進行實驗之後,研究者發現測量一個偏振狀態對另一個狀態造成的幹擾不一定像測不準原理預言那麼多。在最有利的情況下,幹擾是測不準原理所預言的一半。

斯坦恩博格說:別太激動——測不準原理還是對的。「最後,你還是無法同時準確得知兩種量子態。」但實驗顯示,測量行為不一定是導致結果不確定的原因。他說:「如果系統中本身就包含了很多不確定性,那測量結果的不確定性不一定全部是測量行為導致的。」

最新實驗第二次進行了小於不確定極限的測量。今年早些時候,奧地利的維也納科技大學的一位物理學家長谷川宇治(YujiHasegawa)測量了中子的自旋,結果的不確定性小於假設系統中所有的不確定性都由測量導致的預測結果。

但最新的研究成果最清晰地解釋了海森堡原理解釋的錯誤。澳大利亞布裡斯班的格裡菲斯大學的一位理論物理學家霍華德·維斯曼(HowardWiseman)說:「這是海森堡測量幹擾不確定原理的最直接的實驗證明。這很可能對教科書的作者們有用,讓他們知道簡單地把測量和幹擾聯繫起來是錯誤的。」

不過,要動搖古老的「測量導致不確定」的解釋也許很難。甚至在進行實驗之後,斯坦恩博格仍然在最近留給學生的一份作業中提出了一個測量如何導致不確定的問題。他說:「直到批改作業的時候,我才意識到我的題目是錯的。現在我要小心點了。」


相關焦點

  • 關於不確定性原理,海森堡錯了嗎?
    固有的不確定性是現代量子力學的創始人之一海森堡的一個核心思想。他提出的不確定性原理表明,我們不可能同時知道一個粒子的所有性質。海森堡利用不確定性原理解釋了測量會如何破壞量子力學的經典特徵,我們熟知的雙縫幹涉就是一個例子。2.在量子力學裡,雙縫實驗是一種演示量子粒子(如光子、電子等)的波粒二象性的典型實驗。
  • 量子物理實驗表明,在某種意義上,海森堡「測不準理論」是正確的
    海森堡利用不確定性原理解釋了測量將如何破壞量子力學的經典特徵——雙縫幹涉圖樣(詳見下文)。但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一些著名的量子物理學家就聲稱,他們已經證明,在不顯著幹擾粒子速度的情況下,確定一個粒子通過的兩條狹縫中的哪一條是可能的。
  • 我們宇宙的未來是否早已註定,不確定性原理如何推翻拉普拉斯妖
    我們宇宙的未來是否早已註定,不確定性原理如何推翻拉普拉斯妖冥冥之中自有定數,其實說的就是未來都是註定的,但這句話肯定是不科學的。我們宇宙的未來是否註定,不確定性原理推翻拉普拉斯妖。我們之前講過拉普拉斯妖是一個著名的思想實驗,假設一個智者能夠掌握整個宇宙中每個粒子的瞬時位置和速度,可以預測未來任何時候的粒子狀態,也可以計算過去任何時候的粒子狀態,也就是一切都是註定的。而海森堡提出了著名的「不確定性原理」:這個理論意味著不能同時知道粒子的位置和速度。
  • 【量子物理】現代科學家對「不確定原理」的解釋.
    不確定性原理因「測不準」而被人所周知,然而現代科學對曾經的不確定性原理提出了挑戰。隨著量子理論的逐漸成熟,這個類比已經被人們所淡忘,然而在過去的十年裡關於它的討論又再一次興起。雖然最近多個實驗表明這個類比是有缺陷的,但是一個由英國、芬蘭和德國物理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認為,這些實驗都沒有嚴格遵守海森堡的原始表述。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可以表述為,對於一個微觀粒子,我們不可能同時精確地測量出其位置和動量。我們測得其中一個值越精確,那麼另一個值就會變得越粗略。
  • 最深刻的物理定律之一: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究竟是什麼?
    大家好,今天主要和大家聊一聊物理學家海森堡提出的不確定性原理,不確定性原理是量子力學中的一個物理定律,但是由於不確定性原理與我們的常識認知有些相悖,所以不確定性並不是很好理解的,很多人、也包括像愛因斯坦這樣偉大的物理學家一時間都很難認同它,但是不確定性原理卻並沒有因為質疑而湮滅,反而成為了是物理學上可能是最深刻的物理定律之一
  • 人類瞬間轉移可能性被科學家完全否定,全因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
    於是科學家們試圖藉助量子糾纏性實現遠距瞬間傳輸,但是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的出現,幾乎完全打破了人們的幻想   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指的是,在微觀世界中,人們永遠無法測出同一個粒子的位置和運動速度。
  • 「海森堡原理」依然挑戰科學認識的極限
    《數學物理學》雜誌發表了合作團隊的成果,他們給出了判斷測量誤差的新定義,這種判斷方式適合對量子物理學的描述,科學家根據新的判斷方式在量子物理實驗中對實驗數據的誤差範圍進行精確劃定。布施對研究成果解釋說,他們開發了在量子測量領域劃定誤差和幹擾範圍的方法,誤差和幹擾的數量正好在海森堡曾經預測的範圍以內。
  • 量子力學被推翻了?量子躍遷需要時間嗎?來西瓜視頻了解吧
    然而在此實驗中,研究人員通過特製的高速監測系統,成功捕捉到了量子躍遷將要發生的起始時間,並以此在量子躍遷進行到一半的時候人為逆轉量子態的轉換過程,使系統恢復到其初始態,實現了對此前被認為是「不可避免且完全隨機」的量子態轉換過程的量化操控。有人說耶魯大學最新報告顯示量子力學的理論大廈開始坍塌,然而量子力學被推翻了嗎?很可惜沒有。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被推翻了嗎?很可惜也沒有。
  • 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科學界最重要的創見之一,量子力學的基石!
    1925年的夏天,從一次花粉症發作中恢復過來的海森堡在一個名為黑爾戈蘭島的德國小島上養病,其間,他在構建用來描述原子世界的數學體系時取得了重大進展。但這是一種非常奇怪的數學表達,而這個表達所描述的原子行為更加離奇。
  • 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
    月,年輕的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發展出了量子理論中的一個主要關鍵——測不準原理,涵義極為深遠。 泡利(Wolfgang Pauli,1945 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當時也就讀於慕尼黑大學,且僅大海森堡一歲,所以兩人成了討論專業的朋友。雖然海森堡因必考的實驗問題表現不佳而差一點無法通過口試,但他還是於 1923 年獲得了博士學位,論文討論的是流體力學上的一個問題。
  • 海森堡的矩陣力學和薛丁格的波動力學,哪個才是真正的量子世界?
    ,這套解釋非常符合經典物理學的邏輯常識,解釋認為所謂的測不準和不確定只是測量手段的悖論,這套解釋至今依然在很多量子力學的教科書中會出現。其實海森堡在提出這個理論的時候自己已經隱隱發現了量子世界其實是存在內在的不確定性的,這種不確定性至今解釋不了當時海森堡提出的解釋,只是為了使得他的觀點看起來不會那麼的離經叛道罷了,所以說海森堡測不準原理其實應該叫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這種測不準並非測量儀器存在內在矛盾所引起的,事實上不確定性就是量子世界的自帶屬性。
  • 測不準原理或將被打破!新技術「繞過」了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
    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劍橋大學、IBM研究-蘇黎世分校的科學家們一起,揭示了光和機械運動之間相互作用中的新動力學,對旨在規避著名的「反向作用限制」問題中探測器的影響量子測量具有重要意義。近些年來,機械運動的經典測量極限已經超出了預期,例如在第一次直接觀測引力波時,表現為千米級光學幹涉儀中鏡面的微小位移。
  • 新技術「繞過」了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測不準原理或將被打破!
    近些年來,機械運動的經典測量極限已經超出了預期,例如在第一次直接觀測引力波時,表現為千米級光學幹涉儀中鏡面的微小位移。在微觀尺度上,原子力顯微鏡和磁共振力顯微鏡現在可以揭示材料的原子結構,甚至可以感覺到單個原子的自旋。但是使用純粹的常規手段,所能達到的敏感性有限。
  • 確定性的喪失: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丨上帝確實是在擲骰子
    這很容易讓人們產生這樣的想法:不確定性關係不是微觀世界的一個基本原理,而完全是由於實驗條件的限制所導致的。由於是測量工具對微觀物理現象的擾動導致的,因此海森堡的不確定性關係就被稱之為測不準原理。因為例如,我們在用儀器觀察一個微觀粒子時,會不可避免地對其造成擾動,從而以不可知的方式影響到粒子的運動。然而,我們現在已經知道這一切與人類的測量無關,它是量子的內在稟性。
  • 了解量子的不確定性原理,它不是因為我們儀器不夠精確!
    到目前為止,我們還不能完全理解量子力學,因為它實在是太違反常識了,完全顛覆了傳統的世界觀,有時候甚至會讓人感到很可怕。所以即使是很多頂尖的科學家,甚至是量子力學開山鼻祖級的人物,都可能會不敢相信量子力學的結論,最終站到了量子力學的對立面。
  • 從普朗克到海森堡,從薛丁格的貓,再到保險界的"量子糾纏"
    在科幻電影中,我們就能看到很多量子物理學的概念:比如量子糾纏、薛丁格的貓、測不準原則……一、顛覆經典物理1687年,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總結提出了牛頓運動三大定律,奠定了經典物理的基礎。英國物理學家開爾文甚至在1890年自信的宣稱:"經典物理學在理性上不會再有任何新的發展了,剩下的只有精確的測量和計算了"。然而1906年的普朗克卻顛覆了經典物理。但就像神秘、充滿不確定性的量子物理一樣,普朗克研究出這一成果卻非常偶然。
  • 測不準原理或將被打破?新技術「繞過」了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
    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劍橋大學、IBM研究-蘇黎世分校的科學家們一起,揭示了光和機械運動之間相互作用中的新動力學,對旨在規避著名的「反向作用限制」問題中探測器的影響量子測量具有重要意義。近些年來,機械運動的經典測量極限已經超出了預期,例如在第一次直接觀測引力波時,表現為千米級光學幹涉儀中鏡面的微小位移。在微觀尺度上,原子力顯微鏡和磁共振力顯微鏡現在可以揭示材料的原子結構,甚至可以感覺到單個原子的自旋。
  • 中國科大等實驗驗證新型量子不確定性等式關係
    該關係由海森堡於1927年最早提出,說明了在微觀世界中精確確定一個粒子(例如原子核周圍的電子)的某些物理量是有限制的,人們不可能同時精確地測定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動量。1983年,牛津大學教授大衛多伊奇(量子計算機開創者之一)給出了一種特殊情形下的熵形式的不確定性關係,之後Kraus 給出了一般情況下的猜想,Maassen 和 Uffink隨後證明了一般情況下的熵形式的不確定性關係。
  • 在未來量子力學是否有可能被推翻?為什麼?
    量子力學的發展自20世紀以來,量子力學的研究取得了長足性的進步。以玻爾為首的哥本哈根學派認為微觀的量子世界只能以波函數的形式的描述,是一種概率性的表達。加上海森堡提出的量子不確定性原理等等構成了量子力學的核心。
  • 不確定性原理和薛丁格的貓與「觀察者效用」之間有什麼聯繫嗎?
    不確定性原理最早由海森堡提出,在微觀量子領域我們要想同時知道一個量子的位置和速度是不可能的,量子領域最重要的兩個字是「概率」,不能說一個粒子確定的在某個位置,只能說在某些位置的概率有多大。海森堡最初提出不確定性原理的時候更多強調的就是觀察者效用,因為我們在測量某些東西的時候會不可避免的擾動它,從而影響這個被測量物體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