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等實驗驗證新型量子不確定性等式關係

2020-11-22 中國科學院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杜江峰、彭新華與理論合作者上海交通大學麻志浩等,首次實驗驗證新型量子不確定性等式關係。該研究成果以Uncertainty equality with quantum memory and its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為題發表在5月17日npj Quantum Information 期刊上[npj Quantum Information 5, 39 (2019)]。

    不確定性關係是量子物理的重要表徵之一,在量子力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廣泛的應用,例如對不確定性關係的相關研究可以用來發展引力波幹涉儀所需要的低噪聲科技,它在量子精密測量、量子通信等量子信息處理中也起到關鍵的作用。該關係由海森堡於1927年最早提出,說明了在微觀世界中精確確定一個粒子(例如原子核周圍的電子)的某些物理量是有限制的,人們不可能同時精確地測定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動量。1983年,牛津大學教授大衛多伊奇(量子計算機開創者之一)給出了一種特殊情形下的熵形式的不確定性關係,之後Kraus 給出了一般情況下的猜想,Maassen 和 Uffink隨後證明了一般情況下的熵形式的不確定性關係。由於當時量子糾纏還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這些20世紀80年代的研究都是關於單體量子態的結果。2010年,瑞士科學家Renner課題組利用馮·諾依曼條件熵,給出了有糾纏輔助情況下,兩體量子態的熵形式的不確定性關係,此一結果發表在Nature Physics上,引起了相當的關注,第二年有兩個課題組獨立實驗驗證了該結果,發表在同一期的Nature Physics 上。

  另一方面,尼爾斯·玻爾於1927年提出的互補原理是哥本哈根詮釋的基石,指出對於任何一對不相容的可觀察量,由於不確定性關係,對其中一個可觀察量的不確定性越小,則對另一個可觀察量的不確定性就越大,反之亦然。1999年,維也納大學教授Zeilinger和他的學生Brukner在Phys. Rev. Lett.發表的論文裡,利用線性熵給出了在無偏測量下,量子測量獲得的信息量的定量刻畫,發現在所有的無偏測量下得到的信息量正好由量子態的線性熵決定,該工作引發了一系列的後續研究。但此工作仍然是關於單體量子態的結果,沒有考慮量子糾纏的影響。

  最近上海交通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麻志浩和南京大學教授吳盛俊、浙江工業大學副教授陳芝花、首都師範大學教授費少明合作,給出了糾纏輔助下的無偏測量滿足的不確定性關係,他們的理論結果表明,如果考慮到量子糾纏,那麼在無偏測量下的不確定度之和正好等於初始量子態的條件線性熵。該結果在量子通信如量子密鑰分發中有新穎的應用。隨後,杜江峰和彭新華課題組設計了巧妙的實驗,在不需要用到完全的量子態層析下,實現了線性熵定義的不確定度的直接測量,驗證了包含糾纏的兩體系統不確定性關係的等式,其中採用的實驗手段及數據處理方法對其它物理體系也具有很好的適用性和擴展性。實驗結果較好地符合理論預測,第一次給出了帶有糾纏輔助的不確定性關係等式關係的實驗驗證。

  不確定性關係是對量子物理系統測量結果的一種根本限制,帶量子糾纏(存儲)的新量子不確定性關係,對進一步揭示量子物理的本質具有重要科學意義。另外,不確定性關係的等式比之於通常的不確定性關係的不等式更加精確,在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測量等量子信息技術的應用中有重要的優勢。

  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博士研究生王恆巖為該文第一作者,彭新華、杜江峰為共同通訊作者。此項研究得到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安徽省等的資助。

  論文連結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杜江峰、彭新華與理論合作者上海交通大學麻志浩等,首次實驗驗證新型量子不確定性等式關係。該研究成果以Uncertainty equality with quantum memory and its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為題發表在5月17日npj Quantum Information 期刊上[npj Quantum Information 5, 39 (2019)]。
    不確定性關係是量子物理的重要表徵之一,在量子力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廣泛的應用,例如對不確定性關係的相關研究可以用來發展引力波幹涉儀所需要的低噪聲科技,它在量子精密測量、量子通信等量子信息處理中也起到關鍵的作用。該關係由海森堡於1927年最早提出,說明了在微觀世界中精確確定一個粒子(例如原子核周圍的電子)的某些物理量是有限制的,人們不可能同時精確地測定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動量。1983年,牛津大學教授大衛多伊奇(量子計算機開創者之一)給出了一種特殊情形下的熵形式的不確定性關係,之後Kraus 給出了一般情況下的猜想,Maassen 和 Uffink隨後證明了一般情況下的熵形式的不確定性關係。由於當時量子糾纏還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這些20世紀80年代的研究都是關於單體量子態的結果。2010年,瑞士科學家Renner課題組利用馮·諾依曼條件熵,給出了有糾纏輔助情況下,兩體量子態的熵形式的不確定性關係,此一結果發表在Nature Physics上,引起了相當的關注,第二年有兩個課題組獨立實驗驗證了該結果,發表在同一期的Nature Physics 上。
  另一方面,尼爾斯·玻爾於1927年提出的互補原理是哥本哈根詮釋的基石,指出對於任何一對不相容的可觀察量,由於不確定性關係,對其中一個可觀察量的不確定性越小,則對另一個可觀察量的不確定性就越大,反之亦然。1999年,維也納大學教授Zeilinger和他的學生Brukner在Phys. Rev. Lett.發表的論文裡,利用線性熵給出了在無偏測量下,量子測量獲得的信息量的定量刻畫,發現在所有的無偏測量下得到的信息量正好由量子態的線性熵決定,該工作引發了一系列的後續研究。但此工作仍然是關於單體量子態的結果,沒有考慮量子糾纏的影響。
  最近上海交通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麻志浩和南京大學教授吳盛俊、浙江工業大學副教授陳芝花、首都師範大學教授費少明合作,給出了糾纏輔助下的無偏測量滿足的不確定性關係,他們的理論結果表明,如果考慮到量子糾纏,那麼在無偏測量下的不確定度之和正好等於初始量子態的條件線性熵。該結果在量子通信如量子密鑰分發中有新穎的應用。隨後,杜江峰和彭新華課題組設計了巧妙的實驗,在不需要用到完全的量子態層析下,實現了線性熵定義的不確定度的直接測量,驗證了包含糾纏的兩體系統不確定性關係的等式,其中採用的實驗手段及數據處理方法對其它物理體系也具有很好的適用性和擴展性。實驗結果較好地符合理論預測,第一次給出了帶有糾纏輔助的不確定性關係等式關係的實驗驗證。
  不確定性關係是對量子物理系統測量結果的一種根本限制,帶量子糾纏(存儲)的新量子不確定性關係,對進一步揭示量子物理的本質具有重要科學意義。另外,不確定性關係的等式比之於通常的不確定性關係的不等式更加精確,在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測量等量子信息技術的應用中有重要的優勢。
  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博士研究生王恆巖為該文第一作者,彭新華、杜江峰為共同通訊作者。此項研究得到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安徽省等的資助。
  論文連結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首次實驗驗證量子信道容量的不可加性
    該團隊李傳鋒、唐建順等人與牛津大學Raj Patel資深研究員合作,首次設計並實驗實現了一種特殊的「退相併擦除」(dephrasure)量子信道,並在該量子信道中驗證了量子相干信息的不可加性。該研究成果2020年8月6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中國科大首次實驗驗證量子導引橢球
    我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力學基礎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黃運鋒研究組與澳大利亞合作者首次實驗驗證了量子導引橢球,並檢驗了其體積單配性。該項研究成果2019年2月22日發表在國際權威物理學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中國科大實驗驗證糾纏魯棒性與拓撲相的關係
    我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行走方向取得新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韓永建和許小冶等人首次提出並實驗驗證量子行走中糾纏魯棒性在不同拓撲相下存在顯著差異,並以此進一步實現了拓撲相及其相變的探測。量子糾纏已被證明在量子度量、量子密鑰分發和量子計算等量子信息處理過程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建立系統拓撲性質與糾纏魯棒性之間的聯繫是量子信息中的重要問題,為此既需要量化系統中的糾纏度量,還需要對系統的拓撲相進行完整分類。量子行走系統提供了研究二者關係的一個關鍵平臺。
  • 中國科大建立並實驗驗證絕熱開放系統的量子熱力學一般公式
    我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熱力學領域中取得重要研究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黃運鋒、崔金明等人與巴西合作者建立了絕熱開放系統量子熱力學一般公式,在量子絕熱過程和熱力學絕熱過程之間建立了聯繫,並基於囚禁離子進行實驗驗證。
  • 中國科大建成新型光學量子行走實驗系統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提出基於時間復用的新型量子行走方案,建成了50步的光學量子行走實驗系統,並基於該系統首次直接測量具有手徵對稱性的量子行走中的體拓撲不變量
  • 中國科大在遠距離量子通信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驗證遠距離雙場量子...
    這項成果不僅完整實現了300公裡的雙場量子密鑰分發,也驗證了700公裡以上光纖遠距離量子密鑰分發的可行性,有望成為新一代遠距離城際量子密鑰分發的基礎。最近,英國東芝公司的科學家提出了一種新型的量子密鑰分發方案:雙場量子密鑰分發(Twin-Field QKD)方案,巧妙地利用單光子幹涉的特性,將成碼率與距離的關係從一般量子密鑰分發的線性關係提升至平方根的水平,因此可以獲得遠超過一般量子密鑰分發方案的成碼距離,並且理論上可以獲得遠高於一般量子密鑰分發方案的成碼率,為遠距離、高性能量子密鑰分發提供了新的方向
  • 中國科大實驗驗證新形式的海森堡不確定原理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實驗驗證了新形式的海森堡不確定關係。李傳鋒博士研究組完成的實驗表明,在待測粒子的「量子信息」事先被存儲的情況下,「經典」的不確定關係能夠被違背。
  • 中國科大潘建偉團隊率先開展引力誘導量子糾纏退相干實驗檢驗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範靖雲等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單位的人員合作,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進行了實驗檢驗。近年來,理論物理學家探討了一些在目前實際條件下可能進行實驗驗證的新機制,比如,澳大利亞物理學家Ralph等提出一個「事件形式」理論模型,探討了引力可能導致的量子退相干效應,並提出一個現實可行的試驗方案。該方案預言,糾纏光子對在地球引力場中的傳播, 其關聯性會概率性地損失。
  • 中國科大在分布式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ID:USTCIF),全球最活躍的科大校友組織,實時發布科大要聞與校友資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徐飛虎等利用多光子量子糾纏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的實驗驗證,這為將來構建基於量子網絡的高精度量子傳感奠定基礎。
  • 中國科大建成新型光學量子行走實驗系統,可實現普適量子計算
    來源:光明日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提出基於時間復用的新型量子行走方案,建成了50步的光學量子行走實驗系統,並基於該系統首次直接測量具有手徵對稱性的量子行走中的體拓撲不變量。該成果6月26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 武漢物數所等首次在量子層面上驗證朗道爾原理
    但朗道爾原理在量子世界依舊成立嗎?有研究表明,當朗道爾原理所描述的系統和熱庫都被量子化,量子比特上的信息擦除強烈依賴於熱庫的溫度以及系統與熱庫之間的量子關聯。基於熵的守恆,量子朗道爾原理展現了系統信息的改變、量子化熱庫能量的變化和系統-熱庫的量子關聯等三者之間的等式關係,比經典情況下的朗道爾原理更為複雜。雖然已有很多理論文章分析了量子條件下的朗道爾原理,但至今未有相關的實驗驗證。
  • 中國科大建成新型光學量子行走實驗系統-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合肥6月28日電(見習記者冀文亞 通訊員楊保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提出基於時間復用的新型量子行走方案,建成了50步的光學量子行走實驗系統,並基於該系統首次直接測量具有手徵對稱性的量子行走中的體拓撲不變量。
  • 中國科大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獲重要突破:求解施溫格方程
    (Schwinger Model)進行了成功模擬,通過操控束縛在其中的超冷原子,從實驗上觀測到了局域規範不變量,首次使用微觀量子調控手段在量子多體系統中驗證了描述電荷與電場關係的高斯定理,取得了利用規模化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方法求解複雜物理問題的重要突破。
  • 中國科大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獲重要突破:求解施溫格方程
    晶格量子模擬器,對量子電動力學方程施溫格模型(Schwinger Model)進行了成功模擬,通過操控束縛在其中的超冷原子,從實驗上觀測到了局域規範不變量,首次使用微觀量子調控手段在量子多體系統中驗證了描述電荷與電場關係的高斯定理,取得了利用規模化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方法求解複雜物理問題的重要突破。
  • 【量子物理】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經典解釋被實驗推翻!
    他最著名的思想實驗是對一個電子拍照。為了拍攝照片,科學家可能要向電子的表面發射一顆光子。這會暴露電子的位置,但光子也會把能量傳遞給電子,使它發生位移。探測電子的位置會不確定地改變它的速率,而測量行為引發的不確定性足以讓這個原理成立。
  • 中國科大實現多自由度超糾纏態的量子存儲
    利用光子的軌道角動量(OAM)可以構成一個無限維的完備的Hilbert空間,將光子編碼在該空間可以大幅度增加光子的信息攜帶量,提高量子網絡的信道容量。此外,利用光子的高維編碼態可以實現諸如量子全息隱形傳態、量子鏡像密集編碼、全息量子計算等量子信息協議,還可以應用於量子力學基本問題如Bell不等式的檢驗等研究。
  • 中國科大實驗研究首次實現「宇稱-時間」對稱增強型量子傳感器
    原標題:中國科大實驗研究首次實現「宇稱-時間」對稱增強型量子傳感器   記者8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研究組首次實現「宇稱-時間」對稱增強型量子傳感器,其靈敏度比傳統量子傳感器提高了
  • 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獲重要突破:中國科大在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苑震生等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義大利特倫託(Trento)大學的合作者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他們開發了一種專用的量子計算機---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光晶格量子模擬器,對量子電動力學方程施溫格模型(Schwinger Model)進行了成功模擬,通過操控束縛在其中的超冷原子,從實驗上觀測到了局域規範不變量,首次使用微觀量子調控手段在量子多體系統中驗證了描述電荷與電場關係的高斯定理
  • 最新實驗結果出現,或將打破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它並非不可預測
    量子力學是一種在微觀尺度下描述宇宙物理的理論,它因其不確定性曾一度讓眾多物理學家感到頭痛。其中最根本的突破出現在1986年,當時研究人員第一次通過實驗驗證了量子躍遷是可以觀察和研究的實際物理事件。從那以後,穩步的技術進步為這一神秘現象打開了更深入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