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物數所等首次在量子層面上驗證朗道爾原理

2020-11-22 中國科學院

武漢物數所等首次在量子層面上驗證朗道爾原理

2018-05-24 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馮芒研究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麻志浩合作,利用超冷離子實驗平臺,設計和完成了基於單量子比特的信息擦除實驗,在單個40Ca+離子層面上首次高精度地檢驗了量子信息與量子熱力學中的一個重要關係式——量子朗道爾原理,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並作為本期重要研究成果入選為編輯推薦論文(Editor’s Suggestion)和物理特色論文(Featured in Physics)。同時,美國物理學會網刊Physics邀請該領域專家盧森堡大學教授Massimiliano Esposito以《朗道爾原理經受住了量子測試》為題對這一研究成果做了專文評述。

  在經典信息處理中,最小功耗是經典計算過程中擦除單個比特的信息所需消耗的能量。這是著名的朗道爾原理為計算所需功耗確定的下限,這個原理表明邏輯操作的不可逆性,也為解決困擾物理學界幾個世紀的熱力學悖論「麥克斯韋妖」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朗道爾原理在量子世界依舊成立嗎?有研究表明,當朗道爾原理所描述的系統和熱庫都被量子化,量子比特上的信息擦除強烈依賴於熱庫的溫度以及系統與熱庫之間的量子關聯。基於熵的守恆,量子朗道爾原理展現了系統信息的改變、量子化熱庫能量的變化和系統-熱庫的量子關聯等三者之間的等式關係,比經典情況下的朗道爾原理更為複雜。雖然已有很多理論文章分析了量子條件下的朗道爾原理,但至今未有相關的實驗驗證。

  擦除一個量子比特的信息所需的能量大約為10-28焦耳。要觀察到如此微小的能量變化,需要將量子比特製備到極低的初始溫度以及達到非常精確的測量精度。馮芒研究團隊在前期工作中已實現40Ca+離子的基態冷卻以及離子內態與運動態的精確操控和測量等關鍵技術。在此基礎上該團隊精心設計了量子化的熱庫和對系統-熱庫量子關聯的有效測量方案,在離子內態探測誤差不超過3%和聲子數測量誤差不超過0.02的情況下,首次在單原子水平上精確驗證了量子朗道爾原理,也為量子計算所需的最小功耗提供了重要的實驗證據。尤為奇特的是,實驗還觀察到一個反常熱力學效應——在量子關聯存在的前提下,系統的能耗也可能與信息的寫入有關,而與信息的擦除無關。

  該項工作有助於理解邏輯操作在量子力學層面上的不可逆性,為量子計算的最小功耗和量子化環境的應用提供實驗參考。該實驗也表明量子世界與我們所處的宏觀世界一樣,不存在永動機;相比宏觀世界,量子世界的能耗可能會更高。

  助理研究員閆磊磊以及博士生熊太平、Kamren Rehen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副研究員周飛、楊萬裡和研究員馮芒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基於原子、離子與光子的少體關聯精密測量」、中科院先導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資助。

  論文連結

    評述連結 

 

量子朗道爾原理的實驗原理圖 

 

量子朗道爾原理在超冷離子量子比特上的信息擦除的實驗結果 

  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馮芒研究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麻志浩合作,利用超冷離子實驗平臺,設計和完成了基於單量子比特的信息擦除實驗,在單個40Ca+離子層面上首次高精度地檢驗了量子信息與量子熱力學中的一個重要關係式——量子朗道爾原理,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並作為本期重要研究成果入選為編輯推薦論文(Editor’s Suggestion)和物理特色論文(Featured in Physics)。同時,美國物理學會網刊Physics邀請該領域專家盧森堡大學教授Massimiliano Esposito以《朗道爾原理經受住了量子測試》為題對這一研究成果做了專文評述。
  在經典信息處理中,最小功耗是經典計算過程中擦除單個比特的信息所需消耗的能量。這是著名的朗道爾原理為計算所需功耗確定的下限,這個原理表明邏輯操作的不可逆性,也為解決困擾物理學界幾個世紀的熱力學悖論「麥克斯韋妖」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朗道爾原理在量子世界依舊成立嗎?有研究表明,當朗道爾原理所描述的系統和熱庫都被量子化,量子比特上的信息擦除強烈依賴於熱庫的溫度以及系統與熱庫之間的量子關聯。基於熵的守恆,量子朗道爾原理展現了系統信息的改變、量子化熱庫能量的變化和系統-熱庫的量子關聯等三者之間的等式關係,比經典情況下的朗道爾原理更為複雜。雖然已有很多理論文章分析了量子條件下的朗道爾原理,但至今未有相關的實驗驗證。
  擦除一個量子比特的信息所需的能量大約為10-28焦耳。要觀察到如此微小的能量變化,需要將量子比特製備到極低的初始溫度以及達到非常精確的測量精度。馮芒研究團隊在前期工作中已實現40Ca+離子的基態冷卻以及離子內態與運動態的精確操控和測量等關鍵技術。在此基礎上該團隊精心設計了量子化的熱庫和對系統-熱庫量子關聯的有效測量方案,在離子內態探測誤差不超過3%和聲子數測量誤差不超過0.02的情況下,首次在單原子水平上精確驗證了量子朗道爾原理,也為量子計算所需的最小功耗提供了重要的實驗證據。尤為奇特的是,實驗還觀察到一個反常熱力學效應——在量子關聯存在的前提下,系統的能耗也可能與信息的寫入有關,而與信息的擦除無關。
  該項工作有助於理解邏輯操作在量子力學層面上的不可逆性,為量子計算的最小功耗和量子化環境的應用提供實驗參考。該實驗也表明量子世界與我們所處的宏觀世界一樣,不存在永動機;相比宏觀世界,量子世界的能耗可能會更高。
  助理研究員閆磊磊以及博士生熊太平、Kamren Rehen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副研究員周飛、楊萬裡和研究員馮芒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基於原子、離子與光子的少體關聯精密測量」、中科院先導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資助。
  論文連結
    評述連結 
 
量子朗道爾原理的實驗原理圖 
 
量子朗道爾原理在超冷離子量子比特上的信息擦除的實驗結果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武漢物數所:首次實現兩個異核原子的量子糾纏
    中科院武漢物數所:首次實現兩個異核原子的量子糾纏 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2017-10-20 08:19
  • 武漢物數所「單原子分子量子計算」項目通過驗收(圖)
    「單原子分子量子計算」結題驗收會  12月19日,由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承擔的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單原子分子量子計算」結題驗收會在武漢召開。來自中國科學院、高等院校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專家和領導參加會議。
  • 武漢物數所等利用對稱性破缺實現偶極裡德堡原子的量子調控
    由於本身具有大的誘導電偶極矩,裡德堡原子間存在強的偶極相互作用,這一特性在量子計算和量子信息處理方面有重要應用前景。但又由於原子量子虧損的存在,除氫原子外的所有原子在低態的誘導電偶極矩都是隨外電場而變化的,導致非氫原子在外電場中的能級呈抗交叉結構。
  • 武漢物數所與臺灣中研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續籤科技合作協議
    自2007年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與臺灣中研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原分所)籤署合作研究與學術交流協議以來,雙方通過人員互訪與研究生互派等方式開展了實質性交流,並在合作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為進一步推動雙方全面科技合作,應武漢物數所劉買利所長邀請,原分所王玉麟所長和魏金明副所長一行於10月21至25日對該所進行了友好訪問並續籤合作協議。
  • 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檀時鈉教授訪問武漢物數所
    5月24日,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檀時鈉教授到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作了題為From ultraviolet divergence to some exact relations for a strongly interacting quantum gas的學術報告。
  • 美國康奈爾大學學者到武漢物數所交流
    2月13日,應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唐淳研究員的邀請,美國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isty)張子微博士為該所師生作了題為「多頻電子自旋順磁共振在生物大分子動力學研究中的應用」的學術報告。張子微博士擬加入唐淳研究員課題組開展博士後工作。報告中,張子微博士詳細介紹了電子順磁共振的原理,以及在生物大分子動力學研究中的獨特應用。
  • 武漢物數所舉辦第六屆國際磁共振波譜學前沿研討會
    武漢物數所舉辦第六屆國際磁共振波譜學前沿研討會 2017-06-23 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武漢物數所所長劉買利致開幕辭,他介紹了武漢物數所的發展歷史和最新情況,感謝參會者對武漢物數研究所發展的長期關心和支持,並希望能在未來開展更深入的交流與合作。
  • 武漢物數所在泛素動態結構研究方面獲進展
    2014年的研究報導首次指出泛素能被PINK1在其S65位點磷酸化,磷酸化泛素能激活PARKIN,導致線粒體自噬,但對於磷酸化泛素其它的生物學功能仍不清楚。在最新的這篇PNAS論文中,武漢物數所生物大分子動態學研究團隊運用生物磁共振技術和其它生物物理方法,對磷酸化泛素同時存在的舒展態和收縮態結構進行了精確的解析,發現舒展態和收縮態磷酸化泛素的磷酸基團有著截然不同的pKa值,分別為7.2和5.8。因此當溶液pH升高時,磷酸化泛素會趨於收縮態結構,而當溶液pH降低,磷酸化泛素會趨於舒展態結構。
  • 武漢物數所合作研究揭示泛素鏈識別靶蛋白的分子機制
    武漢物數所合作研究揭示泛素鏈識別靶蛋白的分子機制 2015-07-07 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相關成果發表在elife上。這項研究為這一泛素鏈在溶液中存在閉合態提供了直接的實驗證據,並首次在原子水平描述了各種閉合態構象的結構信息,解釋了泛素鏈與靶蛋白識別的分子機制。為進一步研究揭示其他種類的泛素鏈是否也通過構象選擇的機制識別相應的的靶蛋白打下基礎。  該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以及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HMI)基金的支持。
  • 武漢物數所Science:國際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作為一種關鍵的量子資源,超冷分子比超冷原子擁有更豐富的內部能級,在超冷化學、高精度測試、量子模擬和量子計算等前沿領域備受關注。但是由於對複雜原子-分子結構的全面控制非常困難,形成相干的單原子有較大挑戰。
  • 武漢物數所在蛋白質動態學研究的新技術新方法方面獲進展
    武漢物數所在蛋白質動態學研究的新技術新方法方面獲進展 2016-12-27 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Ed,DOI: 10.1002/anie.201609830View)上。  「生命在於運動」是法國著名思想家伏爾泰提出的運動哲學格言。蛋白質作為生命組成的基本單元,其本身也是處於不斷運動的動態過程中。作為生命活動的執行者,蛋白質只有通過運動才能執行特定的生物學功能,因此對蛋白質結構的動態變化的了解是洞悉其功能的關鍵。
  • 量子非交換效應首獲實踐驗證,照亮通向量子加密技術之路
    不要驚訝,這不是橘子,而是量子。義大利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從一束雷射中去除一個光子,剩餘的光子可能比原來的還多。這是科學家首次利用實踐證實量子物理中的一個基本規則——量子非交換效應(quantum non-commutative effect)。該研究成果照亮了通往量子加密技術的道路,相關論文發表在9月28日的《科學》雜誌上。
  • 中國科大首次實驗驗證量子導引橢球
    我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力學基礎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黃運鋒研究組與澳大利亞合作者首次實驗驗證了量子導引橢球,並檢驗了其體積單配性。該項研究成果2019年2月22日發表在國際權威物理學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實驗驗證首次實現
    本報合肥12月1日電(記者常河 通訊員桂運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徐飛虎等利用多光子量子糾纏,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的實驗驗證,為構建基於量子網絡的高精度量子傳感奠定了基礎。
  • 中科大學者首次驗證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
    記者12月1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徐飛虎等利用多光子量子糾纏,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的實驗驗證,為構建基於量子網絡的高精度量子傳感奠定基礎。該成果11月30日在線發表在《自然·光子學》上。
  • 中科大首次驗證量子信道容量的不可加性
    中國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信道容量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唐建順等人與牛津大學Raj Patel資深研究員合作,首次設計並實驗實現了一種特殊的「退相併擦除」(dephrasure)量子信道,並在該量子信道中驗證了量子相干信息的不可加性。該研究成果2020年8月6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中科大首次實驗驗證量子信道容量不可加性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信道容量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首次設計並實驗實現了一種特殊的「退相併擦除」量子信道,並在該量子信道中驗證了量子相干信息的不可加性。該研究成果於8月6日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
  • 中科大首次實驗驗證量子信道容量不可加性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信道容量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首次設計並實驗實現了一種特殊的「退相併擦除」量子信道,並在該量子信道中驗證了量子相干信息的不可加性。該研究成果於8月6日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    信道容量是通信領域最基本的問題,也是衡量通信信道在噪聲環境中通信能力的一個關鍵參數。
  • 中國科大實驗驗證新形式的海森堡不確定原理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實驗驗證了新形式的海森堡不確定關係。李傳鋒博士研究組完成的實驗表明,在待測粒子的「量子信息」事先被存儲的情況下,「經典」的不確定關係能夠被違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