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首次驗證量子信道容量的不可加性

2020-08-30 本源量子計算

中國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信道容量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該團隊李傳鋒、唐建順等人與牛津大學Raj Patel資深研究員合作,首次設計並實驗實現了一種特殊的「退相併擦除」(dephrasure)量子信道,並在該量子信道中驗證了量子相干信息的不可加性。該研究成果2020年8月6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信道容量

信道容量是通信領域最基本的問題,也是衡量通信信道在噪聲環境中通信能力的一個關鍵參數。

量子信道是指基於量子糾纏的信息通道,它不僅可用來傳輸通常意義下的經典信息,還能傳輸保密的經典信息和神秘的量子信息。

所以對一個量子信道而言,其信道容量的概念在傳輸不同種類信息的情況下,就有多種表現形式:1)經典容量,它表示信道傳送經典信息的能力;

2)私密容量,它描述了在第三方截獲信息少到可忽略的情況下,信道可以傳輸的最大經典比特數;

3)量子容量,它表示信道傳輸量子信息的能力,並由相干信息的最大值來定義。

量子信息誕生後,人們猜想量子信道與經典信道一樣,其信道容量都具有不可加性,經過十餘年的理論研究,人們先後發現量子信道的經典容量和量子容量均具有不可加性。

郭光燦團隊的博士生李科甘坐冷板凳,潛心研究了五年時間終於攻下「私密容量不可加性」這個世界性難題,論文發表在2009年《物理評論快報》上(Phys. Rev. Lett. 103,120501),學界稱讚這項成果「使得不可加性的三部曲得以完成」。這種奇異的「不可加」現象在香農的經典容量理論中是不會出現的。

量子信道容量不可加性示意圖。圖片來源:ustc官網

不可加性

所謂不可加性就好比一個人的左耳和右耳都聽不到聲音,但把兩隻耳朵一起用時,卻能夠聽得十分清楚。

量子信道容量的不可加性雖然在理論上已經有了充分的研究,但是要在實驗上觀測到「不可加」的現象卻是十分困難的。因為在常見的量子信道中,不可加性的效應十分微弱,難以實驗觀測。

為了能實際觀測到這一現象,李傳鋒研究組在實驗上構建了一種同時具有「退相」和「擦除」性質的量子信道,即「退相併擦除」(dephrasure)量子信道,首次明顯且直接地觀測到了量子容量中相干信息的不可加性。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搭建了一套具有n次復用能力的量子信道(n-fold quantum channel)。相干信息的不可加性在實驗中就體現在使用兩條具有單次復用能力的信道下測得的相干信息,並不等於使用一條具有雙重複用信道的相干信息。

同時,研究人員還發現,在使用雙重和三重複用的信道時,其相干信息與在使用單重複用信道下測得的結果存在著明顯的差值:在單重複用信道下測得相干信息量為零的情況下,雙重和三重複用信道下的相干信息依舊存在。這就證明了量子相干信息的不可加性。

本成果對證明量子相干信息的不可加性和量子信道容量的測量都具有重要意義。審稿人評價「該實驗研究對信息科學和量子技術領域都會有很大的幫助」。該工作構建了一個很有用的實驗平臺,即「退相併擦除」信道,為量子資訊理論的深入實驗研究打下基礎。


文章連結: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5.060502


(本文轉自中國科大官網)

相關焦點

  • 中科大首次實驗驗證量子信道容量不可加性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信道容量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首次設計並實驗實現了一種特殊的「退相併擦除」量子信道,並在該量子信道中驗證了量子相干信息的不可加性。該研究成果於8月6日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
  • 中科大首次實驗驗證量子信道容量不可加性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信道容量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首次設計並實驗實現了一種特殊的「退相併擦除」量子信道,並在該量子信道中驗證了量子相干信息的不可加性。該研究成果於8月6日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    信道容量是通信領域最基本的問題,也是衡量通信信道在噪聲環境中通信能力的一個關鍵參數。
  • 中國科大首次實驗驗證量子信道容量的不可加性
    該團隊李傳鋒、唐建順等人與牛津大學Raj Patel資深研究員合作,首次設計並實驗實現了一種特殊的「退相併擦除」(dephrasure)量子信道,並在該量子信道中驗證了量子相干信息的不可加性。該研究成果2020年8月6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科研人員首次實驗驗證量子信道容量的不可加性
    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量子信道容量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李傳鋒、唐建順等人與牛津大學Raj Patel資深研究員合作,首次設計並實驗實現了一種特殊的「退相併擦除」(dephrasure)量子信道,並在該量子信道中驗證了量子相干信息的不可加性。該研究成果2020年8月6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量子信道容量的不可加性首獲實驗驗證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唐建順等與合作者合作,首次設計並實驗實現了一種特殊的「退相併擦除」量子信道,並在該量子信道中驗證了量子相干信息的不可加性。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信道容量是衡量通信信道在噪聲環境中通信能力的一個關鍵參數。
  • 量子信道容量的不可加性首獲實驗驗證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唐建順等與合作者合作,首次設計並實驗實現了一種特殊的「退相併擦除」量子信道,並在該量子信道中驗證了量子相干信息的不可加性。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信道容量是衡量通信信道在噪聲環境中通信能力的一個關鍵參數。
  • 中科大首次完成在自由空間信道實現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實驗
    ▼ 來自中國科大的消息顯示,近日,中國科大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張強等與清華大學王向斌,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尤立星等人合作,首次在國際上實現了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MDI-QKD)實驗。
  • ...在國際上實現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
    打開APP 中科大首次在國際上實現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 新華網 發表於 2020-12-27 11:01:16
  • 中國首次在自由空間信道實現測量設備無關的量子密鑰分發
    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網站12月25日消息,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張強等與清華大學王向斌,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尤立星等人合作,首次在國際上實現了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MDI-QKD)實驗。
  • 中國科大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在自由空間信道實現測量...
    中國科大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在自由空間信道實現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實驗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張強等與清華大學王向斌
  • 中科大高維量子通信進展:實現高效高維量子隱形傳態
    中科大高維量子通信進展:實現高效高維量子隱形傳態2020-12-21 19:58出處/作者:C114通信網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zhaoyongyu1   高效高維量子隱形傳態的實現為構建高效高維量子網絡打下堅實的基礎。
  • 首次!中國科學家實現直接的反事實量子通訊
    在不用傳輸任何粒子的情況下,中科大研究團隊實現了信息傳遞-反事實量子通訊。近幾年來,量子隱形傳態等量子通信技術不斷刷新人們對於奇妙量子世界的認知。然而,在量子通訊領域,最為奇妙而且最為有趣的形式還遠不止這些,在這些奇妙的量子通訊方式中,有一種稱為反事實量子通訊的絕對可以顛覆你的認知。
  • 助力量子發展,從幾米到一公裡!中科大實現遠程高維量子糾纏分發
    量子糾纏作為量子通訊、量子精密測量和量子計算等量子信息過程的重要資源,其長距離分發對於量子技術的實用化及量子物理基本問題的檢驗至關重要。這些年各國都在加緊進行量子技術研究,當然量子技術的方向和應用有很多,比如前面說的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測量、量子計算等等,為何如此重要呢?
  • 中科大潘建偉項目組實現量子瞬間傳輸技術重大突破
    科學家早就發現,處於特定系統中的兩個或多個量子,即使相距遙遠也總是呈現出相同的狀態,當其中一個量子狀態改變時,其他量子也會隨之改變。 愛因斯坦曾把量子糾纏稱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不過觀察者網曾經報導,科學家如今認為,量子糾纏其實也是需要信道的,潘建偉教授的項目組2013年也測出,量子糾纏的傳輸速度至少比光速高4個數量級。
  • 重大進展,中科大實現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
    IT之家12月19日消息 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官網發布,中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利用六光子系統實驗實現了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IT之家獲悉,量子隱形傳態是建立遠距離量子網絡的關鍵技術之一。相比二維系統,高維量子網絡具有更高的信道容量、更高的安全性等優點,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如何實現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從而實現高效的高維量子網絡是當前量子信息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
  • 中科大:實現兩量子比特和四量子比特糾纏態的可伸縮量子態驗證
    量子信息是將信息編碼成量子態的場,利用這些狀態的「量子性」,科學家可以比經典計算機進行更有效的計算和更安全的密碼學。由中國科學院中國科技大學(USTC)郭光燦教授領導的一個團隊,在實驗上實現了非自適應局域測量對兩量子比特和四量子比特糾纏態的可伸縮量子態驗證,其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期刊上。將量子系統初始化為某種狀態是量子信息科學的一個重要方面。
  • 中科大再次刷新量子糾纏世界紀錄
    首次實現18個量子比特的糾纏中科大再次刷新量子糾纏世界紀錄     星報訊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中科大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陸朝陽、劉乃樂、汪喜林等通過調控六個光子的偏振、路徑和軌道角動量三個自由度,在國際上首次實現18個光量子比特的糾纏
  • 中科大獲國際裡程碑式實驗成果: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首獲驗證
    近日,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實驗團隊在《Nature Photonics》發表了一篇文章,裡面講述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首獲實驗驗證。 這個訊息代表了很多東西,但為了更好理解,在開始講關於這篇文章的更多內容之前,我們先來聊聊「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首獲實驗驗證」這句話。下文將先講「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隨後講「首獲」,最後才會講到「實驗驗證」。
  • 量子通信研究首次實現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
    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團隊中的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奧地利科學院馬庫斯·胡貝爾教授研究組合作,首次實現了高保真度的32維量子糾纏態。
  • 中科大任希鋒教授:我們研製的量子光學晶片有什麼用
    日前,中科大首次研製成功矽基導膜量子集成晶片。任希鋒研究組近日在量子集成光學晶片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他們和浙江大學光電學院現代光學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戴道鋅教授合作,在矽光子集成晶片上首次利用矽納米光波導本徵模式作為量子信息編碼的新維度,實現了單光子態和量子糾纏態在偏振、路徑、波導模式等不同自由度之間的相干轉換,其幹涉可見度均超過90%,為集成量子光學晶片上光子多個自由度的操縱和轉換提供了重要實驗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