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首次完成在自由空間信道實現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實驗

2021-01-08 騰訊網

來自中國科大的消息顯示,近日,中國科大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張強等與清華大學王向斌,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尤立星等人合作,首次在國際上實現了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MDI-QKD)實驗。

這項實驗成果不僅實現了將MDI-QKD從光纖信道拓展到自由空間信道的突破,也開啟了在自由空間信道中實現基於遠距離量子幹涉的更複雜的量子信息處理任務的可能。

據了解,MDI-QKD協議利用雙光子幹涉技術消除了探測端的所有安全漏洞,無需對測量端的量子設備進行任何安全性假設,被認為是各種量子密鑰分發協議中的最佳候選協議之一。該協議自2012年首次提出以來,已在光纖信道上得到快速發展,在距離更遠、密鑰速率更高和網絡驗證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然而,由於光纖存在固有損耗,量子信號不能像經典通信那樣被放大;自由空間信道方面,外太空幾乎真空的環境下光信號損耗非常小,通過衛星輔助可極大擴展量子通信距離。

近年來,隨著「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成功,基於衛星平臺和地面光纖網相結合的量子通信已成為構建覆蓋全球量子通信網絡最為可行的手段。

由於自由空間信道的大氣湍流破壞了空間模式,在進行幹涉測量前需要用單模光纖進行空間濾波,由此帶來的耦合效率低下和強度漲落是本實驗的兩大難點。

為解決耦合效率低下的問題,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基於隨機梯度下降算法的具有抵抗強湍流能力的自適應光學系統,使雙鏈路總信道效率提升了約4倍到10倍。並通過測量脈衝到達時間實時反饋,得到32皮秒的獨立時鐘同步精度;用新技術方案使幹涉光的頻率差小於10兆赫,從而實現遠距離獨立雷射器之間的鎖頻。

基於這些技術突破,實驗團隊利用清華大學王向斌教授的四強度優化協議,最終在上海城市大氣信道中實現了第一個自由空間MDI-QKD實驗。兩個信道長度分別為7.7 km和11.5 km,通信雙方Alice和Bob間距離為19.2 km,該距離也遠遠超過了地球大氣的等效厚度,這意味著該實驗成果也向著基於衛星的MDI-QKD邁出堅實一步。

除此之外,該實驗發展的相關技術為在自由空間進行量子幹涉的相關量子實驗開闢了道路,如量子中繼器、量子網絡,以及在大空間尺度中探索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融合等基本問題。

遠距離自由空間MDI-QKD實驗裝置圖

該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為曹原副研究員、博士後李宇懷和博士研究生楊奎星。上述研究得到了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上海市和安徽省的支持。

科技前沿

TechEdge

掃這裡,照亮未來

在看」我嗎?

相關焦點

  • ...在國際上實現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
    打開APP 中科大首次在國際上實現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 新華網 發表於 2020-12-27 11:01:16
  • 中國首次在自由空間信道實現測量設備無關的量子密鑰分發
    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網站12月25日消息,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張強等與清華大學王向斌,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尤立星等人合作,首次在國際上實現了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MDI-QKD)實驗。
  • 潘建偉團隊又出新成果 自由空間實現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
    中安在線 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記者12月27日從中科大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與合作者首次在國際上實現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MDI-QKD)。這項成果不僅實現了將MDI-QKD從光纖信道拓展到自由空間信道的突破,也開啟了在自由空間信道中實現基於遠距離量子幹涉的更複雜量子信息處理任務的可能。這項成果由潘建偉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王向斌、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尤立星等人合作完成。《物理評論快報》日前在線發表了該成果。
  • 「安徽日報」中科大實現首個自由空間 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
    記者12月26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王向斌、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尤立星等人合作,首次在國際上實現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MDI-QKD)。這項成果不僅實現了將MDI-QKD從光纖信道拓展到自由空間信道的突破,也開啟了在自由空間信道中,實現基於遠距離量子幹涉更複雜量子信息處理任務的可能。《物理評論快報》日前在線發表了該成果。 MDI-QKD協議利用雙光子幹涉技術消除了探測端的所有安全漏洞,無需對測量端的量子設備進行任何安全性假設,被認為是各種量子密鑰分發協議中的最佳候選協議之一。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實現自由空間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團隊與清華大學教授王向斌、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尤立星等人合作首次在國際上實現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MDI-QKD)。
  • 中國科大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在自由空間信道實現測量...
    中國科大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在自由空間信道實現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實驗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張強等與清華大學王向斌
  • 世界首次!「墨子號」量子衛星實現千公裡級量子糾纏密鑰分發
    每經編輯:彭水萍據新華網,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一支聯合科研團隊近日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相關研究論文北京時間15日由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墨子號」首次實現白天遠距離量子密鑰分發
    科技日報合肥7月25日報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白天遠距離(53公裡)自由空間量子密鑰分發,通過地基實驗在信道損耗和噪聲水平方面驗證了未來構建基於量子星座的星地、星間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相關成果7月24日在線發表於《自然·光子學》上。
  • 我國太空量子通信技術獲突破:首次實現白天遠距離量子密鑰分發
    據新華社7月25日報導,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同事彭承志、張強等組成的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了白天遠距離(53km)自由空間量子密鑰分發,通過地基實驗在信道損耗和噪聲水平方面有效驗證了未來構建基於量子星座的星地、星間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 國際首次!中科大潘建偉團隊新突破,千公裡級量子密鑰分發,通信安全...
    由中科大潘建偉團隊主導的量子通信研究實現了重要突破,主要表現於兩個方面:一是首次通過物理原理確保了衛星傳輸密鑰的安全問題;二是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實現了 1120 公裡無中繼糾纏量子密鑰分發;這同時也是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糾纏的千公裡級量子密鑰分發。
  • 我成功實現星地量子密鑰分發的全方位地面驗證
    中科院量子科技先導專項協同創新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星地量子密鑰分發的全方位地面驗證,為未來我國通過發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實現基於星地量子通信的全球化量子網絡,對大尺度量子理論基礎檢驗,以及探索如何融合量子理論與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奠定了必要的技術基礎。    相關成果5月1日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
  • 墨子號量子衛星實現世界首次千公裡級量子糾纏密鑰分發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經過多年研究攻關,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研究團隊聯合牛津大學等國內外團隊,通過「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該實驗成果不僅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並且通過物理原理確保了即使在衛星被他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實現安全的量子通信,取得了量子通信現實應用的重要突破。這一成果15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實驗中,研究團隊利用「墨子號」作為量子糾纏源,通過對地面望遠鏡進行升級,實現了單邊雙倍、雙邊四倍接收效率的提升。
  • Nature:潘建偉團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無中繼糾纏量子密鑰分發
    魚羊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量子通信,又獲裡程碑式突破。這一次,依然來自潘建偉教授團隊——「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實現了1120公裡長距離無中繼糾纏量子密鑰分發。這是全球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無中繼量子密鑰分發,不僅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密鑰分發的空間距離提高一個數量級,並且通過物理原理確保即使衛星被他方控制,依然能夠實現安全的量子密鑰分發。潘建偉教授表示:我的確認為不依賴可信中繼的長距離糾纏量子密鑰分發協議的實驗實現,是一個裡程碑。這一研究成果,登上了最新一期的Nature。
  • 「墨子號」實現星地量子密鑰分發和地星量子隱形傳態圓滿完成全部...
    中國科學院日前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從衛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鑰分發和從地面到衛星的量子隱形傳態,兩項成果於8月10日同時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
  • 中國科學家研究自由空間遠距離量子通信獲重要進展
    、彭承志、張強等人與清華大學王向斌教授、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尤立星研究員等人合作,近日實現了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實驗,開啟了在自由空間實現遠距離複雜量子信息處理任務的可能。
  • 我國科學家研究自由空間遠距離量子通信獲重要進展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潘建偉、彭承志、張強等人與清華大學王向斌教授、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尤立星研究員等人合作,近日實現了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實驗,開啟了在自由空間實現遠距離複雜量子信息處理任務的可能。
  • 全球首創,中國實現星地量子密鑰分發
    北京時間1月7日,中國科技大學宣布,中國科研團隊成功實現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標誌中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有關成果同日在國際科學期刊《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
  • 「墨子號」實現基於糾纏的無中繼千公裡量子密鑰分發
    實驗示意圖。中國科學院提供本報北京6月15日電(記者齊芳)量子密碼目前被認為是不可破譯的密碼。但是如果分發密碼的衛星被別人控制了怎麼辦?這個安全漏洞或將被堵上。中國科學院15日宣布,「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
  • 中國率先實現脈衝數最小、安全距離最長量子密鑰分發
    我率先實現脈衝數最小、安全距離最長量子密鑰分發科技日報合肥2月4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4日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分組脈衝數最小、安全距離最長的RRDPS
  • 華為公開「量子密鑰分發」相關專利:可降低複雜性和成本
    據專利摘要,該量子密鑰分發系統有助於降低量子密鑰分發的複雜性和降低成本,包括第一通信設備、第二通信設備、第三方系統、第一測量設備和第二測量設備。第一測量設備用於在確定第一通信設備發送的第一光子的接收位置和接收時刻、以及第三方系統發送的第三光子的接收位置和接收時刻滿足預設模式後生成第一接收響應;第二測量設備用於在確定第二通信設備發送的第二光子的接收位置和接收時刻、以及第三方系統發送的第四光子的接收位置和接收時刻滿足預設模式後生成第二接收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