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公開「量子密鑰分發」相關專利:可降低複雜性和成本

2021-01-15 澎湃新聞

前幾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Nature)上發文,正式宣布驗證了天地一體化的大規模量子通信網絡的技術可行性。

1月12日,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被授權公開「一種量子密鑰分發系統、方法及設備」相關專利,授權公告號為CN108737083B。

據專利摘要,該量子密鑰分發系統有助於降低量子密鑰分發的複雜性和降低成本,包括第一通信設備、第二通信設備、第三方系統、第一測量設備和第二測量設備。

第一測量設備用於在確定第一通信設備發送的第一光子的接收位置和接收時刻、以及第三方系統發送的第三光子的接收位置和接收時刻滿足預設模式後生成第一接收響應;第二測量設備用於在確定第二通信設備發送的第二光子的接收位置和接收時刻、以及第三方系統發送的第四光子的接收位置和接收時刻滿足預設模式後生成第二接收響應。

第一通信設備、第二通信設備在接收到第一接收響應和第二接收響應後分別根據光子的相位確定比特值,並將確定的比特值保存為共享量子密鑰。

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顯示,該項發明專利申請日為2017年4月24日,申請公布日為2018年11月2日。

華為部署量子保密通信領域部署並非新鮮事。早在2018年,華為就已經和西班牙電信(Telefónica)合作在商用光纖網絡上完成過量子密鑰分發實驗。現場實驗採用了西班牙電信提供的光學基礎設施,連接馬德裡大都市區內的三個站點,其中安裝有由慕尼黑華為研究實驗室與UPM合作開發的軟體控制CV-QKD設備。

那麼,量子密鑰分發具體是如何與經典通信基礎設施結合的呢?

如果將隨機產生的密碼編碼在光子的量子態上,依據量子不可克隆定理,一個未知的量子態不能夠被精確地複製,一旦被測量就會被破壞。因此,一旦有人竊取並試圖自行讀取量子密鑰,一定會被發現。這種不依賴計算複雜性,而是基於量子力學基本原理的密碼產生方式就是量子保密通信。

在實際應用中,量子密鑰分發需要和密碼算法結合使用,通過「量子信道+經典信道」來完成:量子信道傳輸量子信號,經典信道交互從中提取安全密鑰的處理方法。

因此,量子保密通信網絡的部署也在現有的光纖網絡基礎設施之上完成:在光纖網絡的機房、站點內部署設備,通過量子密鑰分發(QKD)技術在通信鏈路和網絡中分發密鑰,形成量子保密通信網絡。

在用戶側,量子網絡支持政務、金融、電力等行業下遊的應用接入,進行二次開發。

可以說,不管從設備還是應用層面來講,通信商都有率先探索量子密鑰分發的優勢。

2019年,ITU(國際電信聯盟)決定設立「面向網絡的量子信息技術焦點組」(FG—QIT4N),成為國際標準化組織中第一個量子信息技術焦點組,這背後推動的9家成員單位就包括華為。

可以想像,未來像華為這樣的通信設備供應商會在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建設中扮演更活躍的角色。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公開「量子密鑰」相關專利
    天眼查App顯示,1月12日,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被授權公開
  • 瞄準量子密鑰分發:華為新增量子信息領域重磅專利
    當前,以量子信息科學為代表的量子科技正在不斷形成新的科學前沿,激發革命性的科技創新,孕育對人類社會產生巨大影響的顛覆性技術。  同時,國內外科技企業、研究所陸續在量子計算領域進行布局,力求在量子領域取得成績。作為全球領先的科技公司,華為再次進軍量子相關領域,將目光投向了量子密鑰分發技術。
  • 本周有三家量子計算賽道初企宣布融資行業進入加快期
    本周有三家量子計算賽道初企宣布融資,分別為量旋科技、本源量子、國儀量子。1月12日,深圳量旋科技宣布完成兩千萬A+輪股權投資,由個人發起,新的資金將主要用於實用型超導晶片量子計算機的研發。這是量旋科技在最近半年內完成的第三筆融資;1月14日,本源量子宣布完成數億元A輪融資,並計劃在三年內到科創板上市。本輪由中網投領投,國新基金,中金祺智、建銀國際、成都產投等跟投;1月15日,量子精密測量儀器公司國儀量子完成數億元B輪融資,由高瓴創投領投,同創偉業、基石資本、招商證券跟投,截至目前,該公司估值已接近30億元人民幣。除此以外,華為也正在伸進量子科技領域。
  • 量子密鑰分發(QKD)
    假如銀行用維南加密法給你的信用卡信息加密,首先,你會收到非常非常長的一套密鑰,因為每次刷卡都要用新密鑰,而且你得嚴密穩妥地保管好這些密鑰。我相信你會直接裂開。現在商業上用的加密系統叫公開密鑰加密系統。銀行產生一對密鑰,公鑰和私鑰;公司保留私鑰,而把公鑰給所有的客戶。
  • 「墨子號」實現基於糾纏的無中繼千公裡量子密鑰分發
    該實驗成果不僅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密鑰分發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並且通過物理原理確保了即使在衛星被他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實現安全的量子密鑰分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於北京時間6月15日23時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 量子通信之量子密鑰分發,中國取得世界領先,到底是什麼?
    當前,量子保密通信主要有兩種方式:量子密鑰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前者是目前廣泛研究的量子通信方式,被認為是量子通信領域最有可能率先投入商用的技術;後者是量子通信領域最引人矚目的研究方向,近年來在理論和實踐上均已取得重要突破。
  • 聽西遊記裡的唐僧和悟空聊聊「量子密鑰分發」
    「感覺和量子相關的一切都不靠譜,是騙人的東西,咱去西天取經的盤纏已經不多啦。來,悟空,把你扔為師頭上的桃核清理一下」撲面而來的書香和忽悠人的『量子波動速讀』「師父,這誤會可大了,量子密鑰分發和那些量子「說白了,量子加密通信只在產生和傳遞密鑰的階段用了量子技術,就是要靠偏振片和光纖那些步驟,其他的通信階段和咱平常在線聊天區別不大,所以剛才說兩類偏振片+兩條信道。」
  • 衛星被劫持也安全:「墨子號」刷新無中繼量子密鑰分發距離
    潘建偉院士及同事彭承志、印娟教授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聯合英國牛津大學阿圖·埃卡特(Artur Ekert)和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院士團隊、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等相關團隊,利用「墨子號」量子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
  • 「墨子號」量子衛星實現千公裡級量子糾纏密鑰分發
    每經編輯:彭水萍據新華網,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一支聯合科研團隊近日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相關研究論文北京時間15日由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墨子號」實現星地量子密鑰分發和地星量子隱形傳態圓滿完成全部...
    星地量子密鑰分發和地星量子隱形傳態兩項重大成果由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聯合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國家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南京天文儀器有限公司、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等,在中科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支持下完成。  量子通信的研究內容之一是量子密鑰分發。
  • 「墨子號」首次實現白天遠距離量子密鑰分發
    科技日報合肥7月25日報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白天遠距離(53公裡)自由空間量子密鑰分發,通過地基實驗在信道損耗和噪聲水平方面驗證了未來構建基於量子星座的星地、星間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相關成果7月24日在線發表於《自然·光子學》上。
  • 墨子號量子衛星實現世界首次千公裡級量子糾纏密鑰分發
    「墨子號」衛星過境時,同時與新疆南山站和青海德令哈站兩個地面站建立光鏈路,以每秒2對的速度在地面超過1120公裡的兩個站之間建立量子糾纏,產生量子密鑰,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基於糾纏的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信。
  • 我成功實現星地量子密鑰分發的全方位地面驗證
    中科院量子科技先導專項協同創新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星地量子密鑰分發的全方位地面驗證,為未來我國通過發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實現基於星地量子通信的全球化量子網絡,對大尺度量子理論基礎檢驗,以及探索如何融合量子理論與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奠定了必要的技術基礎。    相關成果5月1日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
  • 「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實現洲際量子密鑰分發
    ,在中國和奧地利之間首次實現距離達7600公裡的洲際量子密鑰分發,並利用共享密鑰實現加密數據傳輸和視頻通信。該成果標誌著「墨子號」已具備實現洲際量子保密通信的能力,為未來構建全球化量子通信網絡奠定了堅實基礎。相關成果以封面論文的形式發表在1月19日出版的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據介紹,基於衛星平臺的量子通信是構建覆蓋全球量子通信網絡最為可行的手段。
  • 「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實現洲際量子密鑰分發 有望構建全球化量子...
    7600公裡的洲際量子密鑰分發,並利用共享密鑰實現加密數據傳輸和視頻通信。2011年底,中國科學院與奧地利科學院在北京籤署「洲際量子通信」合作協議,計劃利用「墨子號」量子衛星在中國和奧地利之間實現洲際量子密鑰分發。此後,中奧聯合團隊在奧方地面站的技術指標、接口要求、方案設計、光學測試等方面開展密切合作。2016年4月至5月,中方團隊攜帶衛星有效載荷模擬器赴奧地利格拉茨地面站,進行聯調聯試工作,為實驗的開展做好了充分準備。
  • 中國量子衛星實現上千公裡密鑰分發,好消息讓人猝不及防
    6月15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研究團隊傳出了令人振奮的好消息,通過「墨子號」量子實驗衛星首次在國際上完成了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這意味著量子衛星通信實用化走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 中國科大在量子密鑰分發實際安全性研究中取得突破
    據中科院網站1月4日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團隊在量子密碼安全領域取得新進展,該團隊的王雙、銀振強、陳巍、韓正甫等人針對量子密鑰分發系統中單光子探測器實際特性展開研究,提出了包含後脈衝效應的系統優化模型,並利用雪崩過渡區非線性特性實現量子黑客攻擊,為量子密鑰分發系統的實際安全性分析和測評提供了新思路和技術手段。
  • [轉載]有關量子密鑰分發與量子加密國家級的政府報告(英文附中文翻譯)
    NSA不建議使用量子密鑰分發和量子密碼術來確保國家安全系統(NSS)中的數據傳輸,除非能解決以下這些技術困境。量子密鑰分發的技術困境 1)量子密鑰分發只是部分解決方案。 QKD為加密算法生成所需的密鑰以保證通信的私密性。
  • 【專利解密】量子加密手機?三星如何碰瓷量子計算?
    量子加密最近作為通信的安全解決方案引起了很多關注,量子密碼學是一種通信安全技術,其基於作為基本自然規則的量子力學原理來保證安全性,從而防止竊聽或監視。也就是說,量子加密技術是一種技術,其中可以用於加密和解密要在發送方和接收方之間交換的數據的秘密密鑰以絕對安全的方式分發,基於量子物理學的定律,例如不克隆定理。量子密碼術也被稱為量子密鑰分發(QKD)技術。
  • 量子密鑰分發技術是什麼原理,英國電信5G網絡將使用QKD技術
    q5JEETC-電子工程專輯量子密鑰分發是什麼,基本原理是?q5JEETC-電子工程專輯量子密鑰分發(Quantum Key Distribution, QKD),是一種密鑰的安全傳輸方式,可以在兩個相距遙遠的通信端之間進行密鑰的發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