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信道容量的不可加性首獲實驗驗證

2020-08-13 光明網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唐建順等與合作者合作,首次設計並實驗實現了一種特殊的「退相併擦除」量子信道,並在該量子信道中驗證了量子相干信息的不可加性。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信道容量是衡量通信信道在噪聲環境中通信能力的一個關鍵參數。對一個量子信道而言,其信道容量的概念在傳輸不同種類信息的情況下,有多種表現形式,即經典容量、私密容量和量子容量,量子容量表示信道傳輸量子信息的能力,並由相干信息的最大值來定義。經過十餘年的理論研究,人們先後發現量子信道的經典容量和量子容量均具有不可加性。

所謂不可加性就好比一個人的左耳和右耳都聽不到聲音,但把兩隻耳朵一起用時,卻能夠聽得十分清楚。量子信道容量的不可加性雖然在理論上已經有了充分的研究,但是要在實驗上觀測到「不可加」的現象卻十分困難。在常見的量子信道中,不可加性的效應十分微弱,難以實驗觀測。

為了能實際觀測到這一現象,研究人員在實驗上構建了一種同時具有「退相」和「擦除」性質的量子信道,即「退相併擦除」量子信道,首次明顯且直接地觀測到了量子容量中相干信息的不可加性。研究人員搭建了一套具有n次復用能力的量子信道,研究發現,在使用雙重和三重複用的信道時,其相干信息與在使用單重複用信道下測得的結果存在著明顯的差值:在單重複用信道下測得相干信息量為零的情況下,雙重和三重複用信道下的相干信息依舊存在。這就證明了量子相干信息的不可加性。

該成果對證明量子相干信息的不可加性和量子信道容量的測量都具有重要意義。審稿人評價「該實驗研究對信息科學和量子技術領域都會有很大的幫助」。該工作構建了「退相併擦除」信道,為量子資訊理論的深入實驗研究打下基礎。(記者吳長鋒)

相關焦點

  • 量子信道容量的不可加性首獲實驗驗證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唐建順等與合作者合作,首次設計並實驗實現了一種特殊的「退相併擦除」量子信道,並在該量子信道中驗證了量子相干信息的不可加性。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信道容量是衡量通信信道在噪聲環境中通信能力的一個關鍵參數。
  • 中科大首次實驗驗證量子信道容量不可加性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信道容量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首次設計並實驗實現了一種特殊的「退相併擦除」量子信道,並在該量子信道中驗證了量子相干信息的不可加性。該研究成果於8月6日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
  • 中科大首次實驗驗證量子信道容量不可加性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信道容量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首次設計並實驗實現了一種特殊的「退相併擦除」量子信道,並在該量子信道中驗證了量子相干信息的不可加性。該研究成果於8月6日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    信道容量是通信領域最基本的問題,也是衡量通信信道在噪聲環境中通信能力的一個關鍵參數。
  • 中國科大首次實驗驗證量子信道容量的不可加性
    該團隊李傳鋒、唐建順等人與牛津大學Raj Patel資深研究員合作,首次設計並實驗實現了一種特殊的「退相併擦除」(dephrasure)量子信道,並在該量子信道中驗證了量子相干信息的不可加性。該研究成果2020年8月6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科研人員首次實驗驗證量子信道容量的不可加性
    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量子信道容量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李傳鋒、唐建順等人與牛津大學Raj Patel資深研究員合作,首次設計並實驗實現了一種特殊的「退相併擦除」(dephrasure)量子信道,並在該量子信道中驗證了量子相干信息的不可加性。該研究成果2020年8月6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中科大首次驗證量子信道容量的不可加性
    中國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信道容量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唐建順等人與牛津大學Raj Patel資深研究員合作,首次設計並實驗實現了一種特殊的「退相併擦除」(dephrasure)量子信道,並在該量子信道中驗證了量子相干信息的不可加性。該研究成果2020年8月6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中科大獲國際裡程碑式實驗成果: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首獲驗證
    近日,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實驗團隊在《Nature Photonics》發表了一篇文章,裡面講述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首獲實驗驗證。 這個訊息代表了很多東西,但為了更好理解,在開始講關於這篇文章的更多內容之前,我們先來聊聊「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首獲實驗驗證」這句話。下文將先講「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隨後講「首獲」,最後才會講到「實驗驗證」。
  • 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首獲實驗驗證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 通訊員 桂運安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院士及其同事陳宇翱、徐飛虎等利用多光子量子糾纏,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的實驗驗證,為構建基於量子網絡的高精度量子傳感奠定基礎。
  • 中科大首次完成在自由空間信道實現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實驗
    這項實驗成果不僅實現了將MDI-QKD從光纖信道拓展到自由空間信道的突破,也開啟了在自由空間信道中實現基於遠距離量子幹涉的更複雜的量子信息處理任務的可能。 據了解,MDI-QKD協議利用雙光子幹涉技術消除了探測端的所有安全漏洞,無需對測量端的量子設備進行任何安全性假設,被認為是各種量子密鑰分發協議中的最佳候選協議之一。
  • 國際上首次成功: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由中科大實驗驗證
    近日,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實驗團隊在《Nature Photonics》發表了一篇文章,裡面講述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首獲實驗驗證。這個訊息代表了很多東西,但為了更好理解,在開始講關於這篇文章的更多內容之前,我們先來聊聊「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首獲實驗驗證」這句話。
  • 中國科大建立並實驗驗證絕熱開放系統的量子熱力學一般公式
    我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熱力學領域中取得重要研究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黃運鋒、崔金明等人與巴西合作者建立了絕熱開放系統量子熱力學一般公式,在量子絕熱過程和熱力學絕熱過程之間建立了聯繫,並基於囚禁離子進行實驗驗證。
  • 科學家發現提升量子糾纏容量和量子關聯度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荊傑泰團隊在量子通信以及量子精密測量領域連續取得重要進展,相繼發現大幅提升量子糾纏容量和量子關聯度的新方法,兩項相關研究成果均於近日發表於
  • 中國首次在自由空間信道實現測量設備無關的量子密鑰分發
    美國物理學會Physics網站以「量子物理保證無線通信安全 」(Securing a Wireless Link with Quantum Physics)為題專門對該工作做了報導。這項成果不僅實現了將MDI-QKD從光纖信道拓展到自由空間信道的突破,也開啟了在自由空間信道中實現基於遠距離量子幹涉的更複雜的量子信息處理任務的可能。
  • 我國量子通信實驗取得重要進展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通信實驗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黃運鋒研究組與暨南大學李朝暉教授、中山大學餘思遠教授等合作,首次實現公裡級三維軌道角動量的糾纏分發。該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國際知名光學期刊Optica上。
  • 中國科大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在自由空間信道實現測量...
    ,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尤立星等人合作,首次在國際上實現了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MDI-QKD)實驗。MDI-QKD協議利用雙光子幹涉技術消除了探測端的所有安全漏洞,無需對測量端的量子設備進行任何安全性假設,被認為是各種量子密鑰分發協議中的最佳候選協議之一。自2012年首次提出以來,MDI-QKD協議已在光纖信道上得到快速發展,在距離更遠、密鑰速率更高和網絡驗證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突破。然而由於光纖存在固有損耗,量子信號又不能像經典通信那樣被放大。
  • 華東師大學者發現大幅提升量子糾纏容量和量子關聯度新方法!
    ,相繼發現大幅提升量子糾纏容量和量子關聯度的新方法,兩項相關研究成果均發表於國際物理學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光學軌道角動量復用的連續變量糾纏系統示意圖、13對量子糾纏判定以及光學軌道角動量守恆驗證的相關實驗結果 近年來,量子通信領域發展迅速,而量子糾纏是量子通信中非常重要的量子資源。提高量子通信體系中的糾纏容量,從而提高量子通信的信道容量對於實現大尺度量子通信網絡至關重要。
  • ...在國際上實現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
    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王向斌、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尤立星等人合作,首次在國際上實現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MDI-QKD)。這項成果不僅實現了將MDI-QKD從光纖信道拓展到自由空間信道的突破,也開啟了在自由空間信道中,實現基於遠距離量子幹涉更複雜量子信息處理任務的可能。《物理評論快報》日前在線發表了該成果。 MDI-QKD協議利用雙光子幹涉技術消除了探測端的所有安全漏洞,無需對測量端的量子設備進行任何安全性假設,被認為是各種量子密鑰分發協議中的最佳候選協議之一。
  • 我成功實現星地量子密鑰分發的全方位地面驗證
    中科院量子科技先導專項協同創新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星地量子密鑰分發的全方位地面驗證,為未來我國通過發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實現基於星地量子通信的全球化量子網絡,對大尺度量子理論基礎檢驗,以及探索如何融合量子理論與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奠定了必要的技術基礎。    相關成果5月1日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
  • 量子通信實驗重要進展!我國科學家實現相距一公裡的高維量子糾纏分發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通信實驗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黃運鋒研究組與暨南大學李朝暉教授、中山大學餘思遠教授等合作,首次實現公裡級三維軌道角動量的糾纏分發。該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國際知名光學期刊Optica上。
  • 我科學家建立並驗證絕熱開放系統的量子熱力學一般公式
    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等人與作者合作,建立了絕熱開放系統量子熱力學一般公式,在量子絕熱過程和熱力學絕熱過程之間建立了聯繫,並基於囚禁離子進行實驗驗證。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pj 量子信息》上。近年來,量子技術的發展使得精確製備和控制量子系統成為可能。那麼,在量子尺度下熱力學定律是否依然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