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不確定性原理,海森堡錯了嗎?

2020-12-03 中科院物理所

1.

在量子力學中,「不確定性」是一個高頻出現的詞彙。有觀點認為,不確定性的意思是這個世界具有某種我們無法確定的東西。但多數物理學家認為,不確定性是自然本身的一種固有性質

固有的不確定性是現代量子力學的創始人之一海森堡的一個核心思想。他提出的不確定性原理表明,我們不可能同時知道一個粒子的所有性質。例如,測量粒子的位置能讓我們得知它的位置,但這種測量必然會干擾它的速度,且幹擾的程度與位置測量的精度成反比。

海森堡利用不確定性原理解釋了測量會如何破壞量子力學的經典特徵,我們熟知的雙縫幹涉就是一個例子。

2.

在量子力學裡,雙縫實驗是一種演示量子粒子(如光子、電子等)的波粒二象性的典型實驗。實驗的設置中會有一個帶有兩個狹縫的屏障,量子粒子被發射到屏障上,穿過狹縫,在距離屏障的遠處所放置的屏幕上生成幹涉圖樣。我們不知道粒子通過的是哪一個狹縫,它的行為就好像它同時通過了兩個狹縫,所以形成了幹涉圖樣。

○ 粒子同時通過兩個狹縫,在遠場的屏幕上形成幹涉圖樣。| 圖片來源:Wikimedia

但是如果我們在屏障附近放置一個可以進行位置測量的裝置,用以識別粒子穿過的是這兩個狹縫中的哪一個,那麼我們還能看到幹涉圖樣嗎?

我們知道答案是否定的,一旦我們得知粒子穿過的是哪個縫隙(粒子屬性),那麼屏幕上的幹涉圖樣(波屬性)就會被破壞。海森堡的解釋是,如果我們能通過位置測量來足夠清楚地了解粒子是從哪個縫隙穿過的,就會給速度帶來一個隨機的幹擾。我們對它穿過哪個縫隙的信息掌握得越清楚,幹涉條紋的可見度就會越低。

然而長期以來,關於這種位置測量是否是通過幹擾粒子的動量(速度)而使得幹涉圖樣消失的,一直是物理學家爭論的問題。量子物理學家認為,我們並不需要進行這樣的位置測量來找出粒子穿過的是哪個狹縫。對任何依賴於粒子穿過了哪個狹縫才能給出測量結果的測量,都可以做到這一點。因此,有量子物理學家認為,能解釋幹涉圖樣消失的不是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而是某些其他的機制。

3.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有量子物理學家對這個問題進行過實驗論證。1991年,ScullyEnglertWalther(SEW)幾位物理學家證明,他們可以在不明顯幹擾粒子動量的情況下,以相當精確的位置測量來識別一個粒子通過了雙縫實驗中的哪一個狹縫。難道海森堡錯了嗎?

到了1994年,StoreyTanCollett、和Walls(STCW)提出了一種一般形式,得到了與SEW相反的結論。STCW表明,探測到粒子穿過的是哪個狹縫這一信息,必然會涉及到粒子的一些動量傳遞

隨後,物理學家WisemanHarrison通過仔細分析後解決了這個矛盾,在一篇發表於1995年的論文中,他們指出SEW和STCW分別使用了不同的動量傳遞概念——一個是「經典」的,一個是「量子」的,也就是說,這兩種結論實際上是互補的。

在一篇新發表於《科學進展》的論文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幾位學者肖芽許金時李傳峰以及郭光燦,與Wiseman和Kedem一起,通過重建單光子在雙縫實驗中的軌跡,得到了動量傳遞的分布。簡單來說,他們從兩個狹縫中的許多不同起點來重建光子的運動,然後比較沒有測量裝置和有測量裝置情況下速度隨時間的變化,從而確定了由測量引起的速度變化。

他們發現,速度的變化不是在測量光子通過了哪個縫隙時出現的,而是被推遲到粒子穿過狹縫之後,在通往屏幕的傳播過程中出現了累積的速度變化。這是為什麼?答案是,因為光子不僅僅是粒子,它們也是波。他們進一步地確認了幹涉圖樣的消失與後期的總動量幹擾之間的關係,確定了粒子的速度所受到的幹擾大小與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預測的一致

實驗表明,測量對粒子速度的影響會在粒子離開測量裝置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持續,最遠可達5米。在遠處的時候,累積的速度變化就已經足夠大,足以破壞掉幹涉圖樣中的波紋。

如此來看,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取得了勝利。

參考連結:

[1]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5/6/eaav9547

[2] https://theconversation.com/quantum-physics-experiment-shows-heisenberg-was-right-about-uncertainty-in-a-certain-sense-118456

來源:原理

編輯:Quanta Yuan

近期熱門文章Top10

↓ 點擊標題即可查看 ↓

1. 我家在地震帶上,你家呢?

2. 自然常數e到底自然在哪?

3.華為的5G技術,源於這種數學方法

4. 為什麼在跑道上要沿逆時針方向跑步?| No.155

5. 蒼蠅落在食物上會發生什麼?讓我們說的仔細一點

6.仙童傳奇

7.90後學術論文致謝自救指南

8. 你看的每一篇Nature論文,都是這樣出爐的!

9. 硬核預警:量子力學的九種形式

10.為什麼手指能滑動手機屏幕,手指甲卻不能?| No.156

相關焦點

  • 【量子物理】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經典解釋被實驗推翻!
    他最著名的思想實驗是對一個電子拍照。為了拍攝照片,科學家可能要向電子的表面發射一顆光子。這會暴露電子的位置,但光子也會把能量傳遞給電子,使它發生位移。探測電子的位置會不確定地改變它的速率,而測量行為引發的不確定性足以讓這個原理成立。
  • 人類瞬間轉移可能性被科學家完全否定,全因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
    於是科學家們試圖藉助量子糾纏性實現遠距瞬間傳輸,但是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的出現,幾乎完全打破了人們的幻想   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指的是,在微觀世界中,人們永遠無法測出同一個粒子的位置和運動速度。
  • 測不準原理或將被打破!新技術「繞過」了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
    例如,在量子力學中,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暗示了「測量反作用」的存在:對粒子位置的精確測量總是會破壞任何關於它的動量,因此也就破壞了預測它的任何未來位置。回溯規避技術專門設計為「繞過」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通過仔細控制測量中獲得的信息和未獲得信息,例如只測量振蕩器的振幅而忽略其相位。理論上,這種方法具有無限的靈敏度,但代價是只有一半的可用信息。
  • 新技術「繞過」了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測不準原理或將被打破!
    例如,在量子力學中,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暗示了「測量反作用」的存在:對粒子位置的精確測量總是會破壞任何關於它的動量,因此也就破壞了預測它的任何未來位置。回溯規避技術專門設計為「繞過」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通過仔細控制測量中獲得的信息和未獲得信息,例如只測量振蕩器的振幅而忽略其相位。理論上,這種方法具有無限的靈敏度,但代價是只有一半的可用信息。
  • 測不準原理或將被打破?新技術「繞過」了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
    例如,在量子力學中,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暗示了「測量反作用」的存在:對粒子位置的精確測量總是會破壞任何關於它的動量,因此也就破壞了預測它的任何未來位置。回溯規避技術專門設計為「繞過」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通過仔細控制測量中獲得的信息和未獲得信息,例如只測量振蕩器的振幅而忽略其相位。理論上,這種方法具有無限的靈敏度,但代價是只有一半的可用信息。
  • 測不準原理或將被打破?新技術「繞過」了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
    例如,在量子力學中,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暗示了「測量反作用」的存在:對粒子位置的精確測量總是會破壞任何關於它的動量,因此也就破壞了預測它的任何未來位置。回溯規避技術專門設計為「繞過」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通過仔細控制測量中獲得的信息和未獲得信息,例如只測量振蕩器的振幅而忽略其相位。理論上,這種方法具有無限的靈敏度,但代價是只有一半的可用信息。
  • 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科學界最重要的創見之一,量子力學的基石!
    1925年的夏天,從一次花粉症發作中恢復過來的海森堡在一個名為黑爾戈蘭島的德國小島上養病,其間,他在構建用來描述原子世界的數學體系時取得了重大進展。但這是一種非常奇怪的數學表達,而這個表達所描述的原子行為更加離奇。
  • 不確定性原理的前世今生
    基本上,凡是刻劃一個信號不能在時空域和頻域上同時過於集中的命題都可以稱為不確定性原理,由於這裡「集中」這一性質可以有不同的數學描述,也就對應著不同的數學定理。但是在所有冠以「不確定性原理」之名的定理中,最著名的當然是海森堡 (W. Heisenberg) 在 1927 年所提出的影響物理學發展至深的那個版本。
  • 最深刻的物理定律之一: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究竟是什麼?
    大家好,今天主要和大家聊一聊物理學家海森堡提出的不確定性原理,不確定性原理是量子力學中的一個物理定律,但是由於不確定性原理與我們的常識認知有些相悖,所以不確定性並不是很好理解的,很多人、也包括像愛因斯坦這樣偉大的物理學家一時間都很難認同它,但是不確定性原理卻並沒有因為質疑而湮滅,反而成為了是物理學上可能是最深刻的物理定律之一
  • 傅立葉變換和不確定性原理
    基本上,凡是刻劃一個信號不能在時空域和頻域上同時過於集中的命題都可以稱為不確定性原理,由於這裡「集中」這一性質可以有不同的數學描述,也就對應著不同的數學定理。但是在所有冠以「不確定性原理」之名的定理中,最著名的當然是海森堡 (W. Heisenberg) 在 1927 年所提出的影響物理學發展至深的那個版本。
  • 「海森堡原理」依然挑戰科學認識的極限
    在大約90年之前,維爾納·海森堡提出了量子世界遵循的「不確定性原理」,在原理發表後的大約90年,三個國家的研究人員組成了一支合作團隊,他們對量子物理學的「海森堡原理」提出了新的見解,第一次用嚴格的數學公式描述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他們的研究成果取得了實際性的進展,加深了人們對這一原理的理解
  • 不確定性原理和薛丁格的貓與「觀察者效用」之間有什麼聯繫嗎?
    對於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在大多人的印象中都是很難理解的,並且時常會和「觀察者效應」等價起來。不確定性原理最早由海森堡提出,在微觀量子領域我們要想同時知道一個量子的位置和速度是不可能的,量子領域最重要的兩個字是「概率」,不能說一個粒子確定的在某個位置,只能說在某些位置的概率有多大。海森堡最初提出不確定性原理的時候更多強調的就是觀察者效用,因為我們在測量某些東西的時候會不可避免的擾動它,從而影響這個被測量物體的狀態。
  • 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
    月,年輕的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發展出了量子理論中的一個主要關鍵——測不準原理,涵義極為深遠。 雖然其他的科學家也許覺得波動的方法比較容易使用,但海森堡的矩陣力學卻很自然地讓他發展出了測不準原理,也因此聲名大噪。在矩陣數學中,並非都會是 a×b=b×a,對於不可交換的變量組,例如位置和動量,或是能量和時間,就會產生不確定的關係。海森堡還做了一個思考性的實驗,他設想以γ射線顯微鏡來測量電子的位置。
  • 量子物理實驗表明,在某種意義上,海森堡「測不準理論」是正確的
    他提出的測不準原理表明,我們不可能同時知道一個粒子的所有性質。例如,測量粒子的位置可以讓我們知道它的位置。但是這種測量必然會干擾它的速度,其幹擾量與位置測量的精度成反比。海森堡錯了嗎?海森堡利用不確定性原理解釋了測量將如何破壞量子力學的經典特徵——雙縫幹涉圖樣(詳見下文)。但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一些著名的量子物理學家就聲稱,他們已經證明,在不顯著幹擾粒子速度的情況下,確定一個粒子通過的兩條狹縫中的哪一條是可能的。
  • 鬼魅般的超距作用——揭開海森堡「測不準原理」的神秘面紗
    量子力學的靈魂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是量子世界的救世主。如果不是在量子力學中,量子力學在它開始之前就已經崩潰了。根據海森堡說法,你不可能同時知道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它的速度,粒子位置的不確定性,必然大於或等於普朗克常數除以4π(ΔxΔp≥h/4π)。
  • 我們宇宙的未來是否早已註定,不確定性原理如何推翻拉普拉斯妖
    我們宇宙的未來是否早已註定,不確定性原理如何推翻拉普拉斯妖冥冥之中自有定數,其實說的就是未來都是註定的,但這句話肯定是不科學的。我們宇宙的未來是否註定,不確定性原理推翻拉普拉斯妖。而海森堡提出了著名的「不確定性原理」:這個理論意味著不能同時知道粒子的位置和速度。粒子位置的不確定性必須大於或等於普朗克常數除以4 π,這表明微觀世界中的粒子行為與宏觀世界中的非常不同。此外,不確定性原則涉及許多深刻的哲學問題。在因果定律中,「如果確切地知道現在,你就能預見未來」,得到的不是結論,而是前提。原則上,我們現在不能知道所有的細節。
  • 能否通過量子糾纏來消除不確定性原理?
    1927年,海森堡通過實驗和計算發現:微觀世界的粒子行為與宏觀物質很不一樣,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它的速度,不可能同時被準確測量。根據這一現象,海森堡正式提出了不確定性原理。一對共軛變量之間的不確定性,遵循不等式△x△p≥h/4π。當其中一項的精確度趨向於無窮大時,與之共軛的另外一項的精確度就會趨向於無窮小。不確定性原理,是量子力學最根本的特徵。不確定性原理與測不準原理不是一回事。
  • 如何理解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性原理?
    不過,好奇的我還是去百度了一下,明白這裡的笑話是以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為基礎的,該理論是說,粒子的位置與速度不可同時被確定,而Sheldor在笑話中把海森堡比作了粒子。    不確定性原理    沃納·卡爾·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由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於1927年提出,是量子力學的重要概念之一。
  • 不確定性原理
    他說,你知道嗎,在國內吃飯也能用微信支付,很少用到信用卡了;國內的孩子現在都是學霸,中文英語都學得很好;國內的創業氣氛熱火朝天,人人都在談創業;國內的建設日新月異,上海的地鐵都通到太倉了;國內環保要求越來越高,很多化工廠都關閉了;國內的(上海的)人,你去地鐵站看看,走起路來都風風火火。。。
  • 【量子物理】現代科學家對「不確定原理」的解釋.
    隨著量子理論的逐漸成熟,這個類比已經被人們所淡忘,然而在過去的十年裡關於它的討論又再一次興起。雖然最近多個實驗表明這個類比是有缺陷的,但是一個由英國、芬蘭和德國物理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認為,這些實驗都沒有嚴格遵守海森堡的原始表述。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可以表述為,對於一個微觀粒子,我們不可能同時精確地測量出其位置和動量。我們測得其中一個值越精確,那麼另一個值就會變得越粗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