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物理實驗表明,在某種意義上,海森堡「測不準理論」是正確的

2020-12-04 老胡說科學

不確定性這個詞在量子力學中使用得很多。有一種觀點認為,這意味著世界上存在著我們不確定的東西。但是大多數物理學家相信自然本身是不確定的。

內在不確定性是德國物理學家、現代量子力學創始人之一維爾納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提出這一理論的核心。他提出的測不準原理表明,我們不可能同時知道一個粒子的所有性質。

例如,測量粒子的位置可以讓我們知道它的位置。但是這種測量必然會干擾它的速度,其幹擾量與位置測量的精度成反比。

海森堡錯了嗎?

海森堡利用不確定性原理解釋了測量將如何破壞量子力學的經典特徵——雙縫幹涉圖樣(詳見下文)。

但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一些著名的量子物理學家就聲稱,他們已經證明,在不顯著幹擾粒子速度的情況下,確定一個粒子通過的兩條狹縫中的哪一條是可能的。

這是否意味著海森堡的解釋一定是錯的?在剛剛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我和我的實驗同事們已經表明,過早得出這個結論是不明智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證明了速度擾動總是存在的,其大小與不確定原理所期望的大小相同。但在深入細節之前,我們需要簡要解釋一下雙縫實驗。

雙縫實驗

在這類實驗中,有一個帶有兩個孔或縫隙的屏障。我們還有一個位置不確定的量子粒子,如果它被發射到勢壘上,它的位置不確定度大到足以覆蓋兩個狹縫。

因為我們不知道粒子通過哪條縫,所以它的行為就好像它通過了兩條縫。這種現象的特徵就是所謂的「幹涉模式」:粒子可能出現在狹縫之外很遠的地方的屏幕上的波紋分布,意味著距離狹縫很遠(通常只有幾米)。

粒子同時通過兩個狹縫,在遠場的屏幕上形成幹涉圖樣。有些條帶(暗)更容易出現,而有些條帶(亮)則不太可能出現。

但是如果我們在勢壘附近放置一個測量裝置來找出粒子通過的是哪條縫呢?我們還能看到幹涉圖樣嗎?

我們知道答案是否定的,海森堡的解釋是,如果狹縫的位置測量精度足夠告訴粒子穿過,它會給一個隨機擾動速度就足以影響最終在遠場,因此洗出幹擾的漣漪。

傑出的量子物理學家們意識到,要找出粒子穿過的狹縫並不需要測量位置。任何根據粒子穿過的狹縫給出不同結果的測量都可以。

他們提出了一種裝置,它對粒子的影響不是通過一個隨機的速度踢。因此,他們認為,解釋幹擾損失的不是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而是其他一些機制。

海森堡預測

我們不需要研究他們所聲稱的破壞幹擾的機制,因為我們的實驗表明,粒子的速度受到影響,其大小與海森堡預測的一致。

我們看到其他人忽略了什麼,因為當粒子通過測量裝置時,速度擾動不會發生。相反,它被推遲,直到粒子穿過狹縫,在通往遠場的路上。這怎麼可能呢?因為量子粒子不僅僅是粒子。它們也是波。

事實上,我們的實驗背後的理論是一個波和粒子的性質都很明顯的理論-波引導粒子的運動,根據理論物理學家David Bohm介紹的解釋,在海森堡之後的一代人。

我們的實驗

在我們最新的實驗中,中國科學家採用了我在2007年提出的一種技術,從兩個狹縫的許多不同的可能起點,以及測量的兩個結果,重建量子粒子的假設運動。他們比較了沒有測量裝置時和有測量裝置時速度隨時間的變化,從而確定了測量結果引起的速度變化。

實驗表明,測量對粒子速度的影響在粒子清除測量裝置本身後仍持續很長時間,最遠可達5米。到那個時候,在遠場中,累積的速度變化已經足夠大了,平均而言,足以衝掉幹涉圖樣中的波紋。因此,最終,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獲得了勝利。

在你考慮了原則的所有理論公式之前,不要對什麼原則能或不能解釋一個現象作出影響深遠的論斷。這是一個有點抽象的信息,但它的建議可以應用在遠離物理的領域。

相關焦點

  • 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
    月,年輕的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發展出了量子理論中的一個主要關鍵——測不準原理,涵義極為深遠。 這個模式在氫原子很適用,但用在大一點的原子或分子則碰到了問題,所以物理學家認識到是需要一個新的理論了。 海森堡反對當時的模型,因為他說既然無法實際觀察到電子繞著原子核的軌道,就不能說這些軌道是真的存在,我們只能觀察到被原子釋放或吸收的光譜而已。自 1925 年起,海森堡即開始研究,試著找到一種能夠僅依賴於可觀測性質的量子力學,或者該性質至少是從理論上可觀測的。
  • 量子力學那點事群雄逐鹿之五:測不準的互補原理
    海森堡提出了「測不準」原理,這個理論是說,一個微觀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動量,或方位角與動量矩,還有時間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時具有確定的數值,其中一個量越確定,另一個量的不確定程度就越大。測量一對共軛量的誤差(標準差)的乘積必然大於普朗克常數除以4π,這表明微觀世界的粒子行為與宏觀物質很不一樣。
  • 測不準,不確定性,量子理論發展是否離不開量子物理哲學?
    物理哲學的形上學世界觀推崇「透過現象看本質」哲學理念,當用理性的方法看世界的時候,人們在預設的參照系下,只能看到這個世界的表象,而對微觀物質領域的「測不準」、「不確定性」等問題,無法給出徹底、合理的理論解釋,給我們認識物質世界真值造成巨大障礙,致使量子世界的粒子行為,
  • 【量子物理】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經典解釋被實驗推翻!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是量子力學的一塊基石。簡單地說,這個原理導致我們對量子世界的探索有一個基本的極限。例如,你越是確定某個粒子的位置,就越不能確定它的動量,反之亦然。這個極限被表述為一個方程,在數學上很容易證明。海森堡有時把測不準原理稱為進行測量的一個難題。他最著名的思想實驗是對一個電子拍照。為了拍攝照片,科學家可能要向電子的表面發射一顆光子。
  • 謎一樣的量子力學:從測不準原理到薛丁格的貓
    量子物理學從1927年的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到1935年薛丁格的貓,科學特別是量子物理學給我們營造了一種謎一般的假象。雖然它們會涉及深刻的哲學問題,然而科學畢竟不是形上學的哲學。測不準原理又叫不確定性原理是由海森堡於1927年提出。測不準原理並不是說因為工具和手段的限制而造成了結果的觀測有誤。
  • 澳德科學家提出量子力學「精確測不準」方程
    「精確測不準」方程
  • 【量子物理】現代科學家對「不確定原理」的解釋.
    不確定性原理因「測不準」而被人所周知,然而現代科學對曾經的不確定性原理提出了挑戰。1927年,維爾納•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 )利用一個類比例子來解釋著名的不確定性原理(即俗稱的測不準原理),隨後在物理學家中引發了激烈的爭論。
  • 確定性的喪失: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丨上帝確實是在擲骰子
    恆星為什麼會發光、鐵以下的元素為什麼更穩定、化學反應的本質是什麼等問題都可以由量子力學的理論來解答;現在困擾我們的晶片問題、我們每天都在用的網際網路以及未來有可能普及的量子計算機等無一不是應用了量子力學的理論。在某種程度上,量子力學代表了科學的最大進展,較之相對論有著更大的現實意義。量子的世界是如此的神奇,以至於連敢於蔑視一切科學常見的愛因斯坦都難以接受。
  • 愛因斯坦-薛丁格VS玻爾-海森堡,誰的量子理論是對的?上
    2019年6月13日,耶魯大學科學家發表了一篇物理學文章,這一篇文章出來之後,很多科普的媒體都喊出了一個令人非常震驚的口號,叫做量子力學被推翻了,今天我們來具體討論一下,這個物理實驗到底做了一件什麼事?它到底得到了什麼樣的結果,以及量子力學是不是真的被推翻了?
  • 測不準原理或將被打破!新技術「繞過」了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
    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劍橋大學、IBM研究-蘇黎世分校的科學家們一起,揭示了光和機械運動之間相互作用中的新動力學,對旨在規避著名的「反向作用限制」問題中探測器的影響量子測量具有重要意義。近些年來,機械運動的經典測量極限已經超出了預期,例如在第一次直接觀測引力波時,表現為千米級光學幹涉儀中鏡面的微小位移。
  • 新技術「繞過」了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測不準原理或將被打破!
    #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劍橋大學、IBM研究-蘇黎世分校的科學家們一起,揭示了光和機械運動之間相互作用中的新動力學,對旨在規避著名的「反向作用限制」問題中探測器的影響量子測量具有重要意義
  • 深層解讀海森堡測不準原理,裡面蘊藏的宇宙奧秘讓人驚嘆!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是量子物理中幾大延伸至普通流行文化中的思想之一,這個思想是說你永遠不可能同時知道一個物體的準確位置和準確速度,並作為隱喻頻頻出現於文學批判
  •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最精密的數學推導出的唯心主義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摘自《量子力學史話》(世界並沒有本來的樣子,一切取決於我們的觀察,這是典型的唯心主義,但卻是用最精密的數學推導出來的。。)我不知道,一個電子沒有什麼絕對的動量,不過假如你告訴我你打算怎麼去測量,我倒可以告訴你測量結果會是什麼。根據測量方式的不同,這個動量可以從十分精確一直到萬分模糊,這些結果都是可能的,也都是正確的。一個電子的動量,只有當你測量時,才有意義。假如這不好理解,想像有人在紙上畫了兩橫夾一豎,問你這是什麼字。嗯,這是一個「工」字,但也可能是橫過來的「H」,在他沒告訴你怎麼看之前,這個問題是沒有定論的。
  • 測不準原理或將被打破?新技術「繞過」了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
    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劍橋大學、IBM研究-蘇黎世分校的科學家們一起,揭示了光和機械運動之間相互作用中的新動力學,對旨在規避著名的「反向作用限制」問題中探測器的影響量子測量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在量子力學中,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暗示了「測量反作用」的存在:對粒子位置的精確測量總是會破壞任何關於它的動量,因此也就破壞了預測它的任何未來位置。回溯規避技術專門設計為「繞過」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通過仔細控制測量中獲得的信息和未獲得信息,例如只測量振蕩器的振幅而忽略其相位。理論上,這種方法具有無限的靈敏度,但代價是只有一半的可用信息。
  • 鬼魅般的超距作用——揭開海森堡「測不準原理」的神秘面紗
    量子力學的靈魂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是量子世界的救世主。如果不是在量子力學中,量子力學在它開始之前就已經崩潰了。根據海森堡說法,你不可能同時知道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它的速度,粒子位置的不確定性,必然大於或等於普朗克常數除以4π(ΔxΔp≥h/4π)。
  • 測不準原理或將被打破?新技術「繞過」了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
    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劍橋大學、IBM研究-蘇黎世分校的科學家們一起,揭示了光和機械運動之間相互作用中的新動力學,對旨在規避著名的「反向作用限制」問題中探測器的影響量子測量具有重要意義。近些年來,機械運動的經典測量極限已經超出了預期,例如在第一次直接觀測引力波時,表現為千米級光學幹涉儀中鏡面的微小位移。
  • 科學網—中科大實驗驗證新形式海森堡不確定原理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技大學教授郭光燦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李傳鋒研究組,在實驗上突破了量子力學中
  • 是真的測不準,還是測量過程無法改善使得測不準,你想過嗎?
    導讀:本文摘自獨立學者靈遁者物理宇宙科普書籍《變化》。旨在幫助大家了解物理宇宙科普知識。是真的測不準,還是測量過程無法改善使得測不準,你想過嗎?我們知道哥本哈根詮釋由波爾和海森堡於1927年在哥本哈根合作研究時共同提出的。此詮釋建立在由德國數學家、物理學家馬克斯·玻恩【Max Born】所提出的「波函數的概率表達」上,之後發展為著名的不確定性原理。此後,量子理論中的概率特性便不再是猜想,而是作為一條定律而存在了。
  • 上帝不會擲色子,測不準原理僅僅是測不準
    海森堡整出了個測不準原理,意思是無法同時確定電子的動量和位置,是這樣的嗎?當然是,這和實驗結果符合的很好,但這只能說明是測不準,而不表示電子的位置和動量無法確定。我們之所以無法理解量子行為只是因為我們對它不夠了解以及欠缺更基礎,更完善的理論。測不準原理只是測不準,不表示量子的動態無法確定,電子核內運動方程我已經給出了,我們可以根據電子半徑算出它的頻率或動量,以及經過時間t以後電子的位置。電子和其它所有物質和粒子一樣走的是螺旋線,橢圓方程。
  • 愛因斯坦-薛丁格VS玻爾-海森堡,誰的量子理論是對的?下
    所以,就此看來愛因斯坦這一派是正確的。這也是為什麼主流媒體上,包括很多科普的自媒體都會說量子力學被推翻了。但是,這個論斷其實是不準確的,不能說量子力學被推翻了,你只能說海森堡跟波爾他們這種對量子力學,原來現有大部分人承認的這一套量子力學,有可能是不夠完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