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物理學
從1927年的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到1935年薛丁格的貓,科學特別是量子物理學給我們營造了一種謎一般的假象。雖然它們會涉及深刻的哲學問題,然而科學畢竟不是形上學的哲學。量子計算機更是打破了傳統的經典世界中基本計算單元「非0即1」的狀態,而是可以多種狀態疊加存在,光量子計算機能把幾十萬年的運算時間縮短為幾秒鐘。
測不準原理
又叫不確定性原理是由海森堡於1927年提出。測不準原理並不是說因為工具和手段的限制而造成了結果的觀測有誤。這個理論是從量子物理的角度出發,意思是說,你不可能同時知道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它的速度。這表明微觀界的粒子行為與宏觀物質很不一樣。
薛丁格的貓
薛丁格提出的一個有趣又流傳很廣的思想實驗:在一個盒子裡有一隻貓,以及少量放射性物質。之後,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質將會衰變並釋放出毒氣殺死這隻貓,同時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質不會衰變而貓將活下來。同樣的,也不能用常規的一半一半的思維去理解這個量子物理的問題。
為何成迷
科學研究,給我們的印象往往是沿著某種固定的路線或者說是套路,經過一層層抽絲剝繭似的推理整理,得到一個確定的和唯一的解,也就在不斷地努力中尋找到永恆的真理。然而由於對量子力學等微觀學科掌握的不透徹,人們往往會帶有一定的形上學的理論思辨色彩。或許有一天,科學家對這些學科深入研究後,謎一樣的問題也會像牛頓定力那樣出現在中學課本了。